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1 毫秒
1.
韩愈研究中正探讨一个问题,即韩愈对藩镇的态度。《韩愈》一书认为是“又维护,又反对。在这个问题上,他也是一个骑墙派。”(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第65页)所(?)韩愈收过韩宏的厚礼,以为韩愈受命撰《平淮西碑》时“对于裴度还有较公正的评(?)对于李愬的功劳说得就不那么充分,相反的,对于作战不力的韩弘,却大加赞扬,弄得连韩弘本人看了碑文后,也感到喜出望外,又是向韩愈写信道谢,又是赶送厚礼作酬劳。这就引起了李愬部下的强烈不满,终于发生了李将石孝忠冒死推倒韩碑的事件。  相似文献   

2.
“碑”     
在墓前竖碑之俗,由来已久。但最早的碑,并不立在墓前,也不在其上书刻文字图案。据《仪礼》所记,碑乃竖立在宫、庙门前的石头,用以识日影、知时辰。而《礼记·祭义肿则把古代竖立在宗庙大门内系牲口的石头称作碑,即“拴马桩”。除了上述两种用途的石头冠以“碑”名外,还有一种水柱,也叫“碑”,那是5!棺木人墓穴用的。古代天子、诸侯死后下葬时,在墓穴四角各立一柱,往上有圆孔,用以穿绳下棺,事毕即一起埋掉,并不立于墓前。后逐渐又有立于隧口之碑,且改木为石,称为神道碑,言神灵之道。西汉时墓前立碑还很少见,到东汉时渐多…  相似文献   

3.
一、韩愈为什么要写《马说》? 贞元元年(785)韩愈十八岁进士得第,“后又试博学宏词于礼部,又黜于中书。”贞元十一年(795)上宰相书求仕,“凡三上,不报”。不久,韩愈在东归途中,遇所献二鸟,作《感二鸟赋》,发出“余生命之湮阨,曾二鸟之不如”的喟然长“叹”。贞  相似文献   

4.
就中国古代散文而言,韩愈最具高名,享极盛誉,唐时起即奉为一代文宗,尤以苏轼所谓“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韩文公庙碑》)从道德、文章两方面做出了最高评价,以为文比班马,德配孔孟,当作后世文人楷模。故今人钱钟书称其“千秋万岁,名不寂寞矣”,其崇高、隆盛的地位无以复加,罕有匹敌。韩愈(768—824),字退之,中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中进士。曾任吏部侍郎,称“韩吏部”;又谥曰“文”,故后世称“韩文公”。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存世。韩愈在思想上以尧舜孔孟的道统继承人自…  相似文献   

5.
李华 《语文知识》2000,(2):10-12
在学习韩愈《师说》(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二册)一课时,课文下面有这样一段注释:“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初读这段文字,很多学生都弄不明白,既然韩愈是河南孟县人,怎么又“郡望昌黎”成了河北人了,究竟什么叫郡望呢?郡望又称郡姓,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门阀制度的产物。所谓“望”,就是望族,指那些  相似文献   

6.
课文对韩愈《师说》有这样一段注释: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很多学生都弄不明白,既然韩愈是河南人,怎么又郡望昌黎,成了河北人了。什么叫郡望呢?郡望又称郡姓,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门阀制度的产物。“望”就是  相似文献   

7.
唐宪宗元和九年八月,吴元济据淮西反,诸将讨伐,历久无功。元和十二年八月,以宰相裴度前往督师,唐、随、邓节度使李愬以精骑乘虚入蔡,擒吴元济,淮西平。群臣清刻石纪功,韩愈奉诏撰《平淮西碑》(以下简称韩碑)。《韩碑》甫立,即遭诬陷,宪宗乃诏令磨去,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以下简称段碑)。此一磨碑事件,历来文士争论不休,大都置当时政治斗争要害于不顾,以为韩愈秉笔不公,乃挟个人恩怨抑扬失当之所致。  相似文献   

8.
学习准备1.谈谈你所认识的韩愈。(了解作者,知人论世,突出韩愈在唐宋文学史上的地位。)2.阅读韩愈的《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体味作者寄寓在诗歌中的感情,并联系本文,说说“孤侄”为何许人也?(这两首诗写的是韩愈对“三年不见”的十二郎的思念,抒的是“忧”“苦”之情,说的是  相似文献   

9.
李白《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碑主韩仲卿即韩愈之父,碑文记载了韩仲卿以上仕唐五世及远祖韩茂,然其传本"七代祖茂"世次讹(刻碑者所误),后来谈韩愈先世者皆据李白此碑误本而又误改"七代祖茂"为"六代祖茂",使与仕唐五世承接无间,遂成北魏人生唐人之谬,其谬相沿至今。笔者发现《魏书·韩茂传》、《周书·韩褒传》、《旧唐书·韩瑗传》实相承接,由此揭示出"七代祖茂"之"七代"当是"十一代"之讹。  相似文献   

10.
敦煌县博物馆藏《大唐都督杨公记德颂》碑(简称《杨公碑》)与莫高窟148窟前室之《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简称《大历碑》),是属于同一时期之碑刻,由于残缺,其撰写人姓名均已湮失。经初步考定,《杨公碑》所颂之杨公为河西兼伊西庭节度使、沙州都督杨休明,他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死于任上。因此,这块碑应立于此时或其后不久。碑文首行残存“……冥安丞…支度判官杨(?)”等字迹,应为碑文作者之题名。冥安即汉敦煌郡冥安县旧地,唐置瓜州于此,属河西节度使。由于这一时期之河西史事很少见于记载,这位“冥安丞”杨某亦不知为何人。它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可为推测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世传岳飞《满江红》词的真伪问题,再度引起了人们热烈的讨论。据研究,这首词最早见于明景泰六年(1455)袁纯所编之《精忠录》,后又见于最近发现的天顺二年(1459)立于汤阴岳庙的《满江红》词碑。这就以铁的证据,否定了王越伪作说,以及此词最早见于弘治十五年(1502)赵宽所书岳墳词碑说。明中叶以后,除阶编《岳集》,田汝成撰  相似文献   

12.
茅山(330米,句曲山),在句容、金坛、溧阳、溧水之交界处,为皖南之北缘,乃浙江天目山系北脉;在茅山南80里处,有三支南北横向山(横山),又集成东西一线(约70里),而由西端(东陵)转北而达茅山西缘,为“新华夏运动”产物。10万年前及2亿年间,为东南海湾,古北江(今长江)、中江在此北缘与此南缘人海。历史上著名的扬州薮、“三天子之都(鄣)”(黄帝游于此),即在其东南200里左右地区。对此江左各山,历史上颇多异名,除“句曲”外,尚有衡山、苗山、会稽山、涂山、地肺山、扬州镇山、巳山等,今就其一些历史上易与他处相混之名,略作考辨于下:  相似文献   

13.
李翱(公元772——841年),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也是甘肃历史上的名人。据《旧唐书》载,李翱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代,而《晋书·李暠传》又云李暠是汉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由此可知李翱的家世是比较显赫的。他的父亲李楚金曾官贝州(今河北南宫东南)司法参军。李翱“幼勤于儒学,博野好古,为文尚气质”。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69年),在汴州结识了大文人韩愈,两人“讲文析道,为益之厚”,以至后来做了韩愈的侄女婿。贞元十四年,李翱登进士第,初任校书郎之职,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宪宗元和初年,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后迁考功员外郎,不久受李景俭牵连被贬为朗州(今湖  相似文献   

14.
部编高中语文第二册的《狱中杂记》一文选自《方望溪全集》,作者方苞。 方苞,清代著名散文家,字凤九,又字灵皋,老年自号望溪,学者称望溪先生。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生于康熙七年(1668,卒于乾隆十四年(1F49)。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他论学宗法程(程颢、程颐)朱(朱熹),文章推崇韩(韩愈)柳(柳宗元),讲究“古文义法”,要求词语“雅洁”,为桐城派创始人。流传于世的有《方望溪全集》、《周官析疑》、《春秋通论》等,其文多为经说及书序碑传之属,惟《左忠毅公逸事》以及这篇《狱中杂记》,描写现实,暴露黑暗,堪称名篇。 方苞历经康、雍、乾三朝,在他所生活的这八十二年里,清王朝一方面对外用兵,  相似文献   

15.
古塔妙联     
四川,古塔林立,据不完全统计有114座之多,在不少古塔门洞两边,往往题刻着妙趣横生的对联,令人玩味无穷。高县罗扬镇上,一座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建的高7层的砖塔——白塔,其上有副对联:“天高叠嶂科名远,地涌层峦福禄绵。”横批为:“文治光华。”此联借地理环境的特点,表达民间企盼好官得小康的愿望,形象、贴切。内江县有一座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10级、高62米八角形的三元白塔。塔题刻一幅三国人名的谐趣联:“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鸟在笼中,心思槽巢,恨  相似文献   

16.
(括号内为年、期、页码)避暑山庄诗文选注(连载)避暑山庄诗文选注小组(1982.1.71)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碑文选注(连载)齐敬之(1 982.1.80)避暑山庄诗文选注(连载)避暑山庄诗文选注小组(1982.2.58)避署山庄和外八庙碑文选注(连载) —普宁寺碑文齐敬之(1982.2.70)避暑山庄诗文选注(连载)避暑山庄诗文选注小组(1982.3.64)避署山庄和外八庙碑文选注(连载) —平定准葛尔后勒铭伊犁之碑齐敬之(1 982.3. 74)避署山庄和外八庙碑文选注(连载) —乾隆御制碑文《文津阁》别廷峰(1982.3.78)避署山庄和外八庙碑文选注(连载) —平定准葛尔后勒铭伊犁之碑齐敬之…  相似文献   

17.
韩愈(公元768—824年)和柳宗元(公元773—819年),都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作家,后人把他们并称为“韩柳”。他们所倡导的唐代古文运动及其创作实践,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韩愈和柳宗元都出身于中小地主阶层,他们都积极地提倡儒家的正统思想,主张施行仁政,同情人民疾苦,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两人相比较,韩愈在政治上比较保守,思想上不如柳宗元进步。  相似文献   

18.
宋代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在其所著《金石录》卷第二十一跋尾十一“后魏御射碑”跋尾云: 《后魏御射碑》,在今怀州。案《北史》 及《魏书·宣武纪》:“景明三年十月庚子, 帝躬御弧矢射,远及一百五十步,群臣勒 铭於射所。”即此碑也。《碑》云:“惟魏定鼎 迁中之十载。”又云:“皇上春秋一十有 七。”据《史》及孝文《吊比干文》,皆云“太 和十八年迁都洛阳”,至景明三年,盖九年  相似文献   

19.
韩愈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其诗文在我国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的散文(古文)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对我国一千多年来的散文创作,起着历久不衰的巨大作用。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即今河南孟县西北二十华里的尹村人(现改名苏庄)。尹村是他的祖茔,而韩文公本人则葬在城西十五华里左右的韩家庄后面。因他生前曾当过吏部侍郎,所以人们也叫他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他为韩文公。他生于公元七六八年<唐代宗李豫大历三年),死于公元八二四年(唐穆宗李恒长庆四年),一生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等五个帝王。由于韩愈生前常自称昌黎人,所以他死以后,对于他究为何地人,则是众说纷云,莫衷  相似文献   

20.
汪洋恣肆纵横淋漓《师说》的艺术魅力江苏冯为民周晓丽韩愈(768—824年)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之誉。韩愈的散文,雄奇奔放,气势高亢,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苏洵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师说》是韩愈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