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经过历时近两年的拍摄制作,于2006年7月16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20点47分、21点22分播出,每天播出两集,时长30分钟。此外,《再说长江》开播特别节目《以长江的名义》,于7月15日晚20点整播出,时长90分钟。7月9日,中央电视台召开了由  相似文献   

2.
看了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的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不禁思潮起伏,深受震撼。  相似文献   

3.
刘文 《现代传播》2006,(4):48-51
2006年7月16日,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这是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纪录长江的行动……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摄制组以饱满的创作激情、深厚的民族情感、强烈的社会责任、高昂的时代精神,全景式地展现了长江波澜壮阔的壮丽景象、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以完整、立体、多层次的影像体系,展现母亲河的巨大活力,以强烈震撼的视听冲击力凸现出一条充满魅力的长江。数字成为这次纪录长江的行动最有力的表达方式,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摄制组用整整两年的时间,行走在万里长江之上,飞越长江沿岸十二个省…  相似文献   

4.
2006年7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开播。它是对20多年前《话说长江》创造40%收视奇迹的呼应和延续,似乎注定要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笔认为,《再说长江》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运用了高端的电视技术和新鲜的电视素材,或展示了壮阔的时代背景和巨变的现实面貌,更重要的是巩固了一种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纪录片故事化”。它以人物为故事载体,通过画面语言与声音的表现,对纪录片的视听信息进行故事化表达。  相似文献   

5.
长江是中国人的母亲河。20年前,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话说长江》,以影像揭秘的方式,让广大观众通过这条大江的历史渊源与当时的现实变化,看到了改革开放将会给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定能够带来的变化前景。20年后,中央电视台摄制的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与观众见面了。这是对  相似文献   

6.
程力 《新闻实践》2006,(10):36-36
纵观荧屏,近几年来,电视文化考察类活动一片火热。2004年,中央电视台重拍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和《新丝绸之路》,与凤凰卫视共同制作拉近邻邦友谊的《中国邻邦大扫描》;2004年4月,浙江电视台影视文化频道推出大型系列片《寻访运河》;2004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年的《凤凰号下西洋》;2005年3月,凤凰卫视与法国雷诺卡车合作的《重走丝绸之路》探险之旅;2005年6月,由中央电视台核心发起的大型文化考察活动《玄奘之路》启动;  相似文献   

7.
中央电视台最近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的确是一部巨献之作。它题材重大,主题厚重,规模宏大,我看后既振奋不已,也感慨良多。虽然这种振奋和感慨由多方面原由汇聚而成,但有两点非常突出:第一,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大台,它把记录中国改革建设的伟大实践,始终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而20年前的长江和20年后的长江,正是中国社会巨大变迁的一个真实缩影,这样的前后对比拍摄,可以清晰地凸现中国发展的主脉;第二,它同样也真切记录了中国的电视和中国电视人可喜的成长史,从20年前的《话说长江》到20年后今天的《再说长江》,不仅记录了中国电视…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和广大观众见面了.这是继20年前《话说长江》播出后.又一次系统的.全面地在荧屏上展示中国母亲河长江的最新影像.  相似文献   

9.
庞博 《新闻传播》2012,(6):13-14
本文主要从表现主题、拍摄手法、拍摄结构、受众心理等方面,对大型纪录片《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进行了比较。通过这两部大型纪录片的异同说明了纪录片拍摄在思想上、技术上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在进步的过程中有很多借鉴的方面是值得思考的。  相似文献   

10.
孙平 《青年记者》2013,(6):69-70
回顾我国大型的纪录片,以水为题材的作品令人记忆深刻。从万人空巷收看的央视纪录片《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到20年后的荧屏巨献《再说长江》;从雄伟壮烈的《点击黄河》到温婉多情的《西湖》;从历史人文气息浓厚的《江南》到直击当下现实的《大三峡》、《水问》,从异域纪录片《海洋》在中国热映到我国第一部梳理海洋文化的《走向海洋》诞生,以水为主题的纪录片不胜枚举。纪录片似乎与水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蔚为大观,优秀的纪录片层出不穷,从湖南卫视以“纪录片+真人秀”模式推出的号称是“新生态纪录片”的《变形记》到中央电视台气势宏伟的《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无不让观众耳目一新。而今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电视纪录片《河之南》更为这片绚丽增添了几分夺目的光彩。这部人文历史纪录片共分10集,分别以大河之源、大河之民、大河之都、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艺、大河之学、大河之风、大河之南等为主题,  相似文献   

12.
林溪漫 《东南传播》2011,(8):112-114
与《话说长江》相比,《再说长江》在电视理念上的创新、电视技术上的突破,它折射出这二十年间中国纪录片发展变迁的璀璨光芒。本文通过对两部恢弘的社会画卷《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的比照分析,探究我国纪录片在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以及采编手段上所取得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大观周刊》2012,(23):37-38
1922年,弗拉哈迪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被公认为是民族志影像的开山之作,此后,理斯芬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国内近二十年来的纪录片,如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武汉记者陈为军描述艾滋病人生活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央视大型的纪录片《再说长江》等,均在不同层面对“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进行了各自的诠释与延伸。  相似文献   

14.
冷凇 《声屏世界》2006,(12):29-31
(胡智锋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冷凇: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的33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再说长江》在观众中,特别是中高教育层次的观众中反响强烈。许多人认为,再看长江、再说长江、再想长江,可以透视出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前进。不少学者甚至提出了“长江中国”,“长江文明”的一些新概念和新认识。您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同时作为《再说长江》的主创人员之一,如何从电视艺术和电视创作的角度去看待《再说长江》的问世呢?胡智锋:从立项背景上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变,长江便是…  相似文献   

15.
1997年11月8日,中央电视台第一、第四、第九套节目连续14个小时的《长江三峡大江截流特别报道》成功播出后,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评价说:“这次长江三峡大江截流14小时的现场直播,是中央电视台自今年初推出大型纪录片《小平》、7月1日香港回归特别报道、党的十五大报道、江主席访问美国、黄河小浪底截流现场直播后的最后一次大型报道,意义重大。”有人称1997年是中央电视台的直播年。这次报道的成功,为CCTV97年的大型直播报道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证明中央电视台又向世界级大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已经可以在…  相似文献   

16.
长江,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正在变动中的当代中国的缩影。古老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亘古不变”与“万象更新”之间形成的巨大张力,一直吸引着电视人的目光。1983年8月,25集大型系列纪录片《话说长江》的播出,掀起了一场持久的“长江热”,以40%的收视率创造了中国电视的收视奇迹,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2006年7月,由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专题部承制、制作周期长达两年的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央视一套隆重播出,再次引起了广大观众、业界与学界的关注。该片以饱满的激情,立体、多维、全景式地展现了长江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壮丽景象和人文景观,以强烈震撼的视听冲击力凸显出魅力长江的新形象,充分挖掘了长江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符号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社会、历史价值,成为近年来中国电视荧屏上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力作。本期“个案研究”邀请了《再说长江》的几位主创者和专家,就《再说长江》的由来、创作历程、历史文化意义及电视艺术与传播价值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电视台创作了一系列重大题材的大型纪录片,这类原创性纪录片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新鲜度高、影响面宽,具有鲜明的独家性。从80年代初期的《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黄河》,到90年代的《望长城》、《大三峡》、《毛泽东》、《邓小平》、《改革开放二十年》和《新中  相似文献   

18.
在此消彼长的2006年图书市场上,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总结,在很短的时间里销售4万余册的《再说长江》都占有着无可争议的重要一席。《再说长江》是中央电视台33集大型电视记录片“再说长江”的图书版,这样一部有着深厚人文底蕴和时代精神的图书,如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在观看完电视记录片的同时还能到书店去买书,该书的责任编辑经过对市场的仔细分析,提出了详细的市场运作方案,正是这些切实可行的方案,打开了图书的销售大门,为该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亮 《东南传播》2013,(5):16-18
近年来,随着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纪录片在全世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纪录片真实性的疑虑。在国内,《故宫》、《圆明园》、《1405郑和下西洋》、《复活的军团》、《再说长江》、《昆曲六百年》等一系列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备受争议;在国际,《时间简史》、《2012启示录世界末日》、《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原子邦德》、《总统之死》等纪录片也褒贬各异。引起争议的原因之一是这些纪录片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三维动画技术,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以往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难以展现题材的局限,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纪录片坚持真实性原则的担忧,即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破坏了纪录片的真实性。本文从纪录片真实性方面思考,分析了三维动画技术的使用对创作纪录片的意义,旨在从理论上提升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20.
《新闻实践》2012,(8):4-5
编者按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档案,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记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国产电视纪录片鼎盛时期,以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为代表引发了一拔收视热潮。然而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生产特点以及此后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大行其道,使纪录片进入寒冬期。随着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故宫》创下收视率纪录,《新丝绸之路》、《大国崛起》等陆续热播,国内首个专业纪录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