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往往被视为中国隐士的代表人物.但实际上,陶渊明并不是真正的"隐士",他只是迫不得已而"归田",其内心深处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至死也没有泯灭.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陶渊明的"醉"其实并不昏醉,王瑶所说的"并没有完全放弃了对于延年益寿的追求"也并不是其不昏醉的"更重要"原因.其不昏醉的真正原因应该从陶渊明的人生观念、身体状况、生活条件去分析.  相似文献   

3.
谢政满:郑老师,最近听了几节课,很受启发,简述出来想与您交流一下. <归园田居>:学生结合注释阅读了这首诗后,教师引导大家联系陶渊明的<精卫填海><咏荆轲>,就陶渊明是"浑身静穆"还是"金刚怒目"展开了辩论.同学们思维活跃,发言热烈,对陶渊明的思想人格加深了认识.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多以"隐逸诗人"、"田园诗人"的姿态出现.殊不知,他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隐逸的矛盾之间,并虚构了一个寄托自己理想的人类社会.然而,不论"仕"还是"隐",陶渊明都保持着"抱朴含真"的内心本质.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对"道"的态度是中国人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他的空间追求上:方位的敏感表明对界限内空间掌控心理,对"心闲"的喜爱代表心理空间的追求,桃花源的空间模式代表中国人内向型的空间拓展,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则表明对规则的依违态度.  相似文献   

6.
著名国学家陈寅恪在评价中国古代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时提出了"新自然说"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新自然观"的理论逐渐形成,并成为众多评论家研究陶渊明的标签.无独有偶,英国湖畔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其大量诗作中也呈现出"新自然观"的蛛丝马迹.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华兹华斯对自然的尊崇与热爱不仅成为了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和风格特色,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世界观、宇宙观与哲学观,以致于他对宗教的信仰都被打上了"自然"的深深烙印,从而体现出与陶渊明的"新自然观"所相似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刘勰以其"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闻名后世,然而其对伟大诗人陶渊明的"遗忘"与"忽视",却影响了他那伟大理论家的令名,成为历代崇尚者难以避讳的故实.仔细寻绎刘勰的生平为人、审美趣味与时代追求,可以考见他之"无视"陶渊明实为必然.这在二人的纵向比较中可以明显见出.  相似文献   

8.
晋安帝义熙元年(419年),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归田园,从此彻底摒弃仕途,成为一名真正的农夫.次年,他写下了著名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中的第一首尤为后人称道.在这首诗中.诗人叙述了自己归田的原因、归田后的生活以及"复得返自然"的愉悦心情.陶渊明为什么要返归自己的出生地"园田居"?"田园"对他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之后,许多失意的文人往往以"归去来"相标榜,津津乐道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趣.对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以下简称<归去>),论者们也似乎多见其乐,未详其忧,窃以为不取也.  相似文献   

10.
在儒释道开始合流的时代,陶渊明的"纯孺"思想显得曲高和寡,而在动乱时代的诗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从而陶渊明毅然地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归隐后的生活虽并不总是美好,他的心境有时也并不平静,然而,陶渊明终究是过上了适性的生活.归隐田园是他获得内心平静的无悔选择.  相似文献   

11.
元代和魏晋南北朝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相似的社会背景,使得怀才不遇的元代文人都很追幕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洒脱超越.元末散曲作家张可久的"尚陶"情结不仅有历史的普遍性,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即羡慕陶渊明卸印休官的潇洒和延续着对桃源梦幻的追寻.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最高妙处、最难以企及处是其于人生所行之中道:在人生实践中的精神追求及诗文创作的主题意蕴与艺术表现手法等许多方面他都真正做到了无过亦无不及."乐天之诚"与"忧世之志"并行不悖,"情怀激荡忧愤"与"吐属温雅蕴藉"融然为一,"品格高迈超旷"与"性情平易慈祥"共举不二,以及"平淡朴素"与"警策绮丽"妙合一体.这也许是"定位"陶渊明其人其诗价值与意义的最关键视角.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诗中出现的"南山",成为一种象征,而非实指某座山."南山"作为文化原型,在《诗经》中广泛出现,在汉代文化里也有充分的表现,陶渊明的回归"南山"是一种文化认同,因此,他回归之后同样很满足,甚至还有幸福感,达到真归的境界,以至于成为后世文人的一种人格楷模.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诗坛上第一位开始大量创作和陶诗的人,他对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随性自由的隐士精神大加推崇,并且在和陶诗中有意模仿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风,苏轼这种创作态度也同时引发了同时代人的争相效仿,具有典范意义.本文将从苏轼创作和陶诗的背景入手,探讨苏轼的"和陶"诗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文中有一句"落英缤纷",其中"落英"人教版教材注释为"落花.一说,初开的花."有些名家的选本也与此持相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这样的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墨子、陶渊明、曹雪芹三人生活在三个不同的时代,但无一例外的与乌托邦心态结下了不解之缘.墨子大公无私的"兼爱"社会、陶渊明的"桃花源"、曹雪芹的"大观园",一脉相传,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即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它们的兴衰、浮沉,正是其由建构到存在到幻灭的"生命"历程.而这种"生命"历程在乌托邦心态的主宰下,有喜有悲,喜的是曾经的存在和建构而显现出的灿烂与辉煌,悲的是转瞬的消逝与凄凉而带来的无法抗拒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7.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指出:"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闲情赋>是否真如萧统所言"卒无讽谏",抑或是有"讽谏"意味?本文试就其文本所提示的内容和陶渊明本人的作品风格两方面加以考察,浅析<闲情赋>之"讽谏"思想.  相似文献   

18.
也说"杖"     
对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有人认为"杖"应该为"犁杖".从中国农学史角度看,"犁"的概念从没有用"杖"来表达过,<说文解字>及东晋和西晋以前的各类作品中,"杖"也从来没有"犁"这个义项."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不是"犁杖",而是"手杖".在这首辞中,"杖"也是官位的代表."或植杖而耘耔"应该释为:"有时讲述杖放在一边,(用犁)在田里除草培苗."是陶渊明时自己放弃官位而回乡归隐的高洁情怀的自释.  相似文献   

19.
叠词是汉语古诗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其在翻译成英语时是个难点.本文通过使用许渊冲的"三美"论赏析汪榕培翻译的陶渊明的诗,进而总结出汉诗中叠词的荚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有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和杜甫<阁夜>两首诗.关于"荡荡空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通'影',月光."(教材第19页)关于"日暮阴阳崔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影,日光".(教材第43页)这两种解释,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