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威廉·狄尔泰作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涉及面极为广泛,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而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狄尔泰的美学思想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并对其后的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狄尔泰的美学思想以“生命”为核心展开论述,也正因为此,他的审美想象观也不同于一般美学家,在他这里,审美想象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文论范畴,而是人类生命超越自我的重要形式,想象正是实现这种超越的载体和空间。因而,在狄尔泰这里,想象被赋予一种终极关怀的意味,并同时具备了本体论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狄尔泰把教育纳入人的生活视野之中,使教育过程成为人的生活体验的过程,使传统教育中的“知识教育”变为知、情、意全生命的活生生的教育,从而把人引向作为“总体人”的生成之路。了解和借鉴狄尔泰的教育观对今天的素质教育实践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狄尔泰把纳入人的生活视野之中,使教育过程成为人的生活体验的过程,使传统教育中的“知识教育”变为知、情、意全生命的活生生的教育,从而把人引向作为“总体人”的生成之路。了解和借鉴狄尔泰的教育观对今天的素质教育实践将大有神益。  相似文献   

4.
狄尔泰精神科学教育观是从理性和非理性结合的角度去理解人,人是具有知—情—意的完整生命结构,体验是教育的生命起点;表达是教育的生命过程;理解是教育的意义生成。这种"体验—表达—理解"的教育观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教育应该投射到人的心理生命之中,回到生活世界,追寻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人本主义哲学对生命的诠释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是德国生命哲学的创始人,被人称为19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思想家、人文科学领域里的牛顿。他的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奠基石之一。他认为,人文世界不是僵死的、机械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生命是教育的基础。生命教育作为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从课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三个纬度,对学校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进行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对生命教育意义的认识,也有助于对现代教育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生命问题是狄尔泰一生思考的核心问题。他认为生命是一种人文现象,强调生命的历史性和目的性,主张生命以体验为基础,并分析了生命的表达方式。而生命是当前教育的主题词和关键词,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提升和完善人的生命。因此,重释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自然会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狄尔泰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生命哲学及芝加哥学派生命历程理论作教育学思想的挖掘。从教育人类学的理论视角。结合我国西部落后地区儿童教育和成长状况对教育的任务进行反思,指出教育应帮助创造有益于发见生命意义的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特殊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是检验中小学日常教育成效的创新形式.它主张在体验中弥补经验缺失,在表达中丰富个体精神,在反思中理解生命,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体验、表达、理解等三者是狄尔泰生命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狄尔泰生命哲学为切入点,探讨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在体验中突出学生主体性,在表达中尊重生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愈演愈烈的欧洲科学危机和人性危机使人们在追求科学知识的狂热中越来越远离生活世界,远离生命体验,文化教育学第一代领军人物狄尔泰以生命哲学反抗这一自然科学化思潮。现象学教育学作为一个学派则诞生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代表人物兰格威尔德也属于德国文化教育学的第三代。乌特勒支学派利用现象学哲学的思想资源,主要是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帝,利用现象学的方法,探索教育生活现象。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范梅南则对现象学教育学的发展和超越做出了新的贡献,在实践知识论的建构和人文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方面远超出乌特勒支学派。  相似文献   

11.
德国教育人类学的孕育和发展深受生命哲学、精神科学、现象学、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哲学家康德、狄尔泰、博尔诺夫等人在德国教育人类学成为一门专业研究领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继承了发端于20世纪初的精神科学教育学的衣钵,是精神科学教育学学派的一个分支,在20世纪70年代其影响达到巅峰,并对俄罗斯、荷兰、加拿大等国的教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解释学,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了解。解释学作为一门理论学问,来源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是理解和解释诸多社会科学意义的哲学手段。解释学是一门西学,"西学中用"使探讨中国传统经典的解释学问题有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在后期思想中试图通过生命解释学理论来奠定人文科学的哲学基础,以维护其独立性和科学性。但是,生命解释学在研究主题的生命倾向与认知目标的科学要求之间却遭遇了二难困境。本文从理解对象、理解主体以及理解活动本身三方面剖析了狄尔泰生命解释学之所以陷入二难困境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4.
一、文化教育学的内涵及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文化教育学在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起点在于对学生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解读。绿色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一个生命体,学生生命兼具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重属性。学生生命的三重属性共同决定了教育对人生命关怀的三个维度,即:基于学生生命的个体性、当下性与超越性,教育既要尊重学生的自然生命,又要关照学生的社会生命,更要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三个维度的融合共生是理想教育的本真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从苏格拉底将教育的目光转向对人的重视,到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自然教育,到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再到柏格森、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以及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我们不难发现,教育正是在不断追求对于人的关注和重视、不断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完整发展的过程中逐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计】 珍爱生命是生命教育“人与自我”范畴里的重要话题。本课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生命的意义、价值与美感,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活动体验,唤起学生对自己生命状态的感受经验.激发学生珍爱生命、享受生命的情怀。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计】 珍爱生命是生命教育“人与自我”范畴里的重要话题。本课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生命的意义、价值与美感,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活动体验,唤起学生对自己生命状态的感受经验.激发学生珍爱生命、享受生命的情怀。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教育改革越来越多地关注生命。重视个体生命,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是当代教育的本质使命。显然,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生命教育,强调对人生价值的守护、对生活的丰富体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新课程的必然需求,也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的重要途径。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呢?笔者认为须抓住以下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20.
狄尔泰认为生命是一个时间性和历史性的存在,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位一体中的体验之流,过去的历史生命是通过现在的体验而走向将来,他更看重"过去"对生命的意义。与狄尔泰不同的是,海德格尔对时间性问题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来探讨的,他认为此在是通过将来的筹划所规定的,更看重的是"将来"对此在的意义,因此时间性问题在海德格尔这里发生了转向。尽管如此,他们都走向了艺术这条诗性的归途,都把艺术看成是生命和此在的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