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慈善救济事业种种 清朝中期,特别是在晚期,运城的慈善救济事业有相当的发展,设立了众多机构,对社会流散、孤贫、疫病等穷苦百姓、盐池工人进行救济,并对轻罪囚犯传授技艺。设置在运城这座盐务专城里的这些慈善救济事业,多是地方行政首脑兼盐务官吏举办的,盐商也多在财力、物力上予以资助,因此,是和盐务有着直接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1948年国民党政府在全国十一个区开展了一项"救济特捐"征募工作。救济特捐由临时财产税发展而来,具体负责征募的机构有中央层面的行政院救济特捐督导委员会和地方层面的各区救济特捐募集委员会。由于当时户籍调查不全,居民财产无登记;特捐系劝募性质,无强制执行之规定;地方当局不积极推动等原因,救济特捐征集过程中困难较大。虽然征募一再延迟,但终归还是募集到了一定数额的资金用来赈恤难民及举办救济事业。  相似文献   

3.
凤逸洲 《教师》2008,(22):108-109
中国的社会救济事业开始向近代转型的时间界定,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针对国民政府1943年颁布的《社会救济法》,从6个方面进行个案分析,认为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事业,虽不可能彻底完成由传统向近我的转型,但开始稀疏地出现一些近代化特征的萌芽:社会救济范围更广泛。救济设施更丰富,救济程序更规范灵活,救济经费管理更制度化,救济方法更多种多样,救济机构职责更明确。较之传统的社会救济而言,民国的社会救济事业开始缓慢地向近代方向转型。  相似文献   

4.
天津教养院是北洋时期天津地方政府与当地新式绅商通力合办救济事业的典型救济机构,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表现在确立现代官民合作机制,经费保障纳入地方政府责任,呈现良性经营状态。但从院民教养状况来看,重养大于重教,反映了时局危艰和传统救济方式的强大惯性。  相似文献   

5.
国民党时期,济南和青岛市政当局以现代社会救济理念相标榜,着力解决社会问题,增设或改组了原有的救济机构,加大了经费投入,采取了积极的救济措施。不过由于多种原因,当局在救济事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慈善救济事业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人们对传统慈善救济事业的认识却比较模糊,以至于影响到现代慈善救济事业的展开。中学阶段是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系统了解传统社会不同历史时期慈善救济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念,对于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慈善救济理念和义利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1913年,北洋政府改组的京师警察厅,它除了基本的治安管理功能外,在对贫民的社会救济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接管或成立的社会救济机构有针对孤寡病残的育婴堂、习艺所、贫民养老院、疯人院等,也有专门救济妇女的济良所和妇女感化所等,救济关注到了一直在社会上属于"失语"的弱势群体。本文主要研究北洋政府成立后,北京警察在社会救济方面的作为以及维持这些机构运行的资金来源,进而探讨其在社会救济方面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灾难降临不仅对人民的生存是一种极大的威胁,同时也是对政府应急机制的一种考验.揆诸抗战时期,面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国民政府在救济目标与原则、救济机构及救济政策上积极应对,力争将这一社会问题转化为抗战的有利因素,将难民转化为人力资源,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推动民国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民政府救难机制研究——以抗战时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难降临不仅对人民的生存是一种极大的威胁,同时也是对政府应急机制的一种考验。揆诸抗战时期,面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国民政府在救济目标与原则、救济机构及救济政策上积极应对,力争将这一社会问题转化为抗战的有利因素,将难民转化为人力资源,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推动民国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收养孤老”律是明清社会救济立法的重要体现,既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化、地方政治治理形式转变有关,又与明清统治者的重视、立法监督体系的健全、社会救济机构的设置及管理有关。它不仅体现传统社会救济基本意图,而且在“仁政”理念的基础上,从法律上规范了“孤贫”救济。救助孤贫不仅仅是理念问题,需要一定资金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必要时还应该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传统政治体制则决定明清统治者不可能提供充足的资金,也不可能有完善的制度,不会去整合社会资源,更害怕社会成员的介入。因此“收养孤老”律例实施的实际效果,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1.
普济堂是清代顺天府官方救济的组成部分,最初由民间士绅筹办以救济修路役夫,后接受清政府资助,为清朝历代皇帝所重视,逐渐转为官办。普济堂的发展贯穿整个清代,政府对其资助不断增强,其救灾力度不断提升,对救济贫民、安定社会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宋朝政府的慈幼措施在我国社会救济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其突出特点表现为:慈幼范围较广,但水平不高;慈幼机构创新多,但大都维持不久;慈幼事业的运作趋于制度化,但人治色彩仍较明显;民间性慈幼措施相对滞后;基本上是一种富人事业或精英事业。尽管宋朝政府的慈幼措施尚有许多不足,但就其所处的历史阶段而言,仍然可以用“发达”一词来形容。究其缘由,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达、土地制度的促使、政府的重视以及民本主义、儒家、佛教和道教思想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大地上迅速而广泛的传播,社会事业作为传教士的传教手段,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兴办。直隶省地处华北平原,京畿重地,是传教士活动频繁的区域,基督教的社会事业在这一地区有着特殊的意义。基督教会积极开办医院、学校、儿童教养所,大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辅助政府进行赈灾、战地救济。这些社会公益活动不仅弥补了政府和民间机构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漏洞与不足,而且为直隶带来新的机构设置、新的慈善理念、新的管理方式。对当时直隶的社会服务体系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改良作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直隶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宋代的社会救济事业发达,内容广泛,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但其阶级性决定了其与现代社会救济相比,仍未脱离传统社会救济的统治恩赐性质。  相似文献   

15.
宋代的社会救济事业发达,内容广泛,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但其阶级性决定了其与现代社会救济相比,仍未脱离传统社会救济的统治恩赐性质。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贞节观念发展到极致的时期,新出现的慈善组织——恤嫠会或清节堂,旨在救济或收养那些贫苦无依的年轻寡妇。江西在清代共设立了4个清节堂,且最早的清节堂创立于1872年,在管理上是以官督民办为主,但官府并不直接参与清节堂事务的管理。清节堂有三种社会功能:收养贫困的贞女、节妇,保护自愿守节的孀贞,以及帮助入堂节妇抚孤养老。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广东省政府建立了适应战时需要的救济行政体制:救济工作的行政管理由广东省民政厅、国民党广东省社会处、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广东省分会(后改为广东省振济委员会)三个机构负责;救济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国内外捐款;救济设施主要有难民收容所和输送站、难民招待所、救济院、儿童教养院、托儿所等.这种救济行政体制对解决战时广东的严重灾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各国对社会权的保护路径主要包括:通过宪法条款实施司法救济;通过立法实施保护;通过发挥人权保护机构的作用而保护。我国宪法明确确认了社会权,但在现实政治运作中,公民社会权的保障主要通过宪法条款立法具体化的途径。我国公民社会权保障既不能把司法审查作为唯一路径,也必须克服过度依赖立法产生的消极后果。同时,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行政救济制度、建立专门的人权保障机构以及有效实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是促进我国社会权保障制度发展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从宋朝的政治、经济、思想入手,阐述宋朝的兴办政府性救济机构的原因.并指出官办救济机构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办学职责第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举办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农村、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给予指导和扶持释义】本条是关于县以上地方各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