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经济报道让“人”唱主角是相对于长期以来经济报道的见物不见人倾向而言的。传统经济报道重点关注经济活动的对象——物,因而只见机器不见人,这种没有血肉、没有喜怒哀乐的经济报道是注定没有生命力的。强调经济报道要“见人”,旨在让报  相似文献   

2.
李云 《河北广播》2009,(4):75-7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报道越来越多,人们喜欢从经济报道中感悟政策的变化趋势,寻找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但是,现在许多经济报道仍然空洞、僵化,只见物不见人,堆积数字、术语,缺少通俗化的阐释,形成了语言枯燥、形式呆板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经济宣传如何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宣传质量,增强指导性和可读性? 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经济宣传报道的两个弱项。所谓两个弱项:一是理论深度不够。经济宣传和经济报道比较零碎、直观,许多报道没有从经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把握宣传报道对象,就事论事,缺少理论上的分析,很少给人以哲理的、政治经济学的启发。二是忽视了对经济生活的主体——劳动者的宣传报道。许多报道“见物不见人”,干巴枯燥,不生动,难以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4.
经济报道的一个通病是可读性差,可读性差的一个原因是“目中无人”。所谓“目中无人”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我们办报的人没有弄明白经济报道应该写给谁看,另一层是说经济报道很少写到具体的人,“见物不见人”、“见数不见人”,甚至“只见精神不见人”。先说第一层:经济报道写给谁看。  相似文献   

5.
读者观念·理性思考·见物见人——经济报道的三个着力点李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经济报道的以下问题更为突出:如何让经济新闻更具社会化特色,如何使经济新闻更有理性思辨内涵,如何解决经济新闻只见物不见人的顽症。读者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作的最终表...  相似文献   

6.
“三农”报道作为经济报道的一部分,近年来受到各新闻单位领导和记者的普遍重视。但在这方面有些报道见物不见人,没有注重写人、写人的活动、人的思想和人的精神,致使报道缺乏吸引人、打动人的“动情点”,因而播出后没有收到应有的社会效果。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三农”报道一定要见物又见人,抓到它的动情点,这样才能使报道收到良  相似文献   

7.
经济已成为广播宣传的主旋律。但是从整体而言,水平还不高,最突出的问题,是宣传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要提高经济宣传的质量,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把握好八个关系。一、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宣传不能脱离政治,因为把握经济工作方向要靠政治。但是离开了经济谈政治,政治又成了“空中楼阁”和“无的之矢”。所以,宣传时要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不然就会出现政治、经济“两张皮”。二、人与物的关系。见物不见人,这是当前经济宣传中的“通病”。经济宣传应见物又见人,要把笔触深入到人的思想观念上,通过物化现象看到人的作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报道通常是以新闻通讯的形式出现的,可是我们见到的农村经济报道中常常出现一种通病,就是大量的堆积数字,只注意反映农村经济活动中的现象、产业规模、专业化水平和产值,往往见物不见事,见人不见精神,使农村经济报道读起来枯燥无味,引不起兴趣。那  相似文献   

9.
见物不见人,见过程不见人、见数字不见人,这是经济新闻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要把经济新闻写得引人入胜,写出经济活动中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人的活动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 经济新闻是以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为报道内容的新闻。说得更确切些,经济新闻“是关于社会生产方式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反映、服务和引导社会经济生活和人民群众经济生活的新闻”。①既然如此,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应该是经济本身,何以至人呢?人之所以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活动说到…  相似文献   

10.
一、经济报道“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是造成经济报道枯燥、呆板、肤浅,乏味,收视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增强电视经济新闻的可视性,首先要更新经济新闻观念。长期以来,我们把经济工作当成经济新  相似文献   

11.
见物不见人,见过程不见人、见数字不见人,这是经济新闻枯燥乏味的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把经济新闻写得引人入胜,写出经济活动中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人的活动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 经济新闻是以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为报道内容的新闻。按照推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应该是经济本身,何以是人呢?笔者以为人之所以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  相似文献   

12.
经济报道千头百绪,千变万化,归根结底不过是两个字:人与物。当然,这里的“物”包括生产工具与劳动对象。而“人”则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我国新闻界过去并非不重视人与物的关系,也曾提出“见物又见人”的口号,反对“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但是实际操作中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其实,“见物又见人”是新闻价值与读者需要的一个重要的结合点。那么,经济报道究竟如何突出人的因素,做到“见物又见人”呢?近几年不少报社记者在这方面都  相似文献   

13.
笔者认为,群众不爱看经济新闻的原因,是经济新闻存在“物化”倾向。即见物不见人,或见人不见思想、不见精神,造成经济新闻枯燥、呆板、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各家报纸都十分重视新闻摄影工作,新闻图片在经济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它对读者的吸引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有些新闻图片已经形成一定格式,影响力赶不上文字。那么,作为基层党报,如何运用新闻图片,力争在经济报道中有所突破、创新,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呢?一是要见物更要见人。当前经济摄影报道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物的表现比较弱,一些经济新闻照片要么“见物不见人”,画面里不是厂房,就是机器;要么就是“机器加人”,虽然画面里也“见人”,但大多是一种缺乏活力或被淡化的人,他们往往成了某种物的陪衬…  相似文献   

15.
知识之窗     
类别:新闻写作编号: 新闻中的人与物社会上发生或发现的许许多多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都是直接或间接有人参与其中的,而且绝大部分事实是人们的劳动成果,可是,我们不少新闻却见物不见人,写工作部署,谈生产过程,讲产量、质量、成本,满篇数字,事例堆积,恰恰不见人的活动,不见群众的劳动热忱。克服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有三个好处:避免就事  相似文献   

16.
蔡星 《视听界》2001,(3):21-21
经济报道是经济规律与新闻规律的综合体现,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广泛性,加上经济报道发展历史较短,可借鉴的经验相对缺乏,如何摸索出经济报道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改进经济报道?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人与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是以人为主体的行为,然而当前有不少经济报道很少报人和人的活动、人的精神、人的思想、人的作风,因而达不到经济报道的预期效果。因此经济报道必须克服那种见物不见人的表现定式。  相似文献   

17.
创新经济报道的思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经济报道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陈旧模式,如:用简单化的思路看待经济现象,出现一厂一店、就事论事式的报道;用绝对化的思路探讨经济问题,出现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报道模式;用终结式的思路评价经济形势,出现错误的舆论引导;用见物不见人的思路报道经济活动,忽视了人的思想、观念、素质在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等。  相似文献   

18.
我们通川日报是四川省达县地区的小报,在改革经济报道中突出了“人”的精神风貌,把经济宣传和精神文明的宣传结合了起来。报纸要宣传好经济建设,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大力改革经济报道,力求做到见人见物见思想。今年6月份以来,我们逐步克服了在经济报道中就事论事的现象,突出宣传创造先进典型的人民群众,和带领人民群众大搞四化建设的党组织。地区棉  相似文献   

19.
我们前一段在宣传文明礼貌和“五讲四美”中,稿子较多的是打扫环境卫生,栽花种树,奋勇抢救落水者,勇敢擒拿各种罪犯,媳妇孝顺公婆,妻子或丈夫长期悉心照料爱人,热心帮助五保户,群众性学雷锋树新风和“为您服务”等等。这些都是当前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实际情况。这些情况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的新型关系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宣传它们,可以培养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但是,今后怎样把宣传深入一步,特别是在经济宣传中,怎样反映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呢?我们过去常犯的毛病是见物不见人和见人不见思想。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物质文明,要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经济报道尽管有了较大改观,但一些稿件的可听性仍然比较差。那么,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才能使经济报道吸引人,有较强的可听性呢?此文简略论之,以抛砖引玉。着眼于人有些经济报道之所以枯燥乏味,常常是由于文中“没人”。一写经济,就是数字、术语、产量、效益等各种经济现象,而忘记了创造财富的人,正所谓“只见物,不见人”。有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