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道德教育中自律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律的根本功能在于内在制裁。学校道德教育应着重从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加强道德行为训练和提倡心理自由来培育学生的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关于"道"和"德"的含义与关系的论述是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进行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应以实践为基础,用丰厚的道德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睿智的道德思维以提高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实效;要运用元认知理论,扩充道德知识以培养道德自律能力,强化道德体验以升华高尚道德情感,加强道德监控以铸就成熟的自我道德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3.
加强了师院校学生的道德建设,是落实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抓好道德教育的点、线、面,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抓好道德实践的载体,典型和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抓好道德建设的制度,管理和自律,充分和自律,充分发挥法纪的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4.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之所以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这种规范实际形成了对每个社会成员的约束。而道德约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每个人的自律表现出来的,所以,加强和改进师范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就要重视研究道德规范是如何通过每个学生的自律而实现的。在师范学校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只有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各自的道德自律过程,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起作用。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道德自律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道德主体作用。要进行有效的学校道德教育,我们不仅要加强道德理论的…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学术道德关乎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未来学术共同体学术规范的走向。在现实层面,政府和高校强力的政策规训凸显了学术道德教育的“他律”逻辑,对治理学术不端行为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而以自觉性、自主性和自省性为特点的“自律”逻辑建构的学术道德教育体系,从理论上解释了学术道德教育可以内隐于心外显于行。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分析了两种逻辑在社会环境、个体认知水平、教育者行动以及学术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辩证地思考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他律和自律逻辑。认为强化道德他律,激发道德自律,让自律成为自觉,是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培养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律能力是衡量学生思想道德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准,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律。本文提出引导学生由"他律"走向"自律",培养学生道德自律能力的五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句话告诉我们:精神自律之于道德形成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结合职校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的需要,探究德育自律目标,教师要有尊重和理解现在学生的理念,不断更新教学的思路和观念,构建道德教育的新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王浩鹏 《中国德育》2006,1(8):21-22,36
“善”的教育,即道德教育,是小原国芳“全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学生之“自我”为中心,认为道德基础是自我的良知,道德教育应帮助学生实现道德自律;道德的起点是个体内心的纠葛,教育者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道德的形成是个体自我修养的过程,道德教育应该为学生道德思考与道德实践等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一般教育学著作以及道德教育著作中所强调的道德教育要促进学生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化的说法中,其“他律”和“自律”虽沿用康德的名词,但实质上与康德所说“他律”和“自律”含义并不相同。一般所说的“自律”还属于康德所谓的“他律”,康德所谓的道德的必要条件是“自律”,而“自律”的必要条件则是“自由”,只有是“自由”基础之上的“自律”行为才是道德的,如此的行为才体现得山“德性”的庄严。  相似文献   

10.
基础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儿童他律的道德向自律的道德转换,以完成幼年时期的人格结构发展上从本我发展到整体的自我和超我的层次。任何不能转换为自律的道德的道德他律,都无法达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以往的基础道德教育多停留在说教等他律的浅层次上,严重忽视了在基础道德教育中利益动机对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本文试图简要勾勒出利益动机是儿童他律的道德向自律的道德转换的依据,以证明基础道德教育中利益动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柯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创立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美国当代的学校道德教育起着奠基性作用。柯尔伯格的道德学习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下面拟详细分析柯尔伯格的道德学习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教学的启迪。一、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并通过知识学习促进道德教育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表明,学生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道德知识提高与认知水平提高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学生道德水平提高与知识水平提高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必须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切实提高整体道德水平,要从开拓道德教育途径、创建道德教育环境、健全道德评价制度等几个方面构建学生本位的道德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3.
诚信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教育的有机结合。当前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存在着重他律教育、轻自律教育,重道德认知教育、轻道德情感和意志教育,重道德规范教育、轻道德判断能力教育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诚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应根据诚信道德教育的目标和特点,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加强诚信道德自律教育,加强诚信道德判断力的培养以及加强诚信道德的实践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诚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道德自觉即人们对自身道德的自知之明,是生活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自觉反思、不断提高自身道德认识和道德责任,并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意志的道德实践活动。道德自觉是道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育道德自我、促进道德自律、提高道德理想等功能。因此,应通过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借鉴先进道德经验、创造良好道德氛围等方式,提高公民的道德自觉意识,推动社会道德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孙玮 《湖北教育》2007,(7):16-17
"生活化德育"是指品德培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代生活资源,通过主体道德生活实践,促进主体道德自律体系的自主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的道德教育。"生活化德育"在目标上强调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人格完善为目的,注重最基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3个阶段,即: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在小学阶段,正是儿童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道德判断上逐步转化?如何采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由他律到自律呢?  相似文献   

17.
顾萍  尹生良 《文教资料》2012,(15):142-143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道德自律教育是建立在网络社会基础上的新型道德教育。推动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道德自律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化解网络道德自律教育的矛盾,需要创新课程与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道德自律教育和发展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道德自律教育。  相似文献   

18.
姜萍 《云南教育》2001,(21):9-9
一、培养自律精神要从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入手道德认知是道德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先导,起着理性指导作用,它是促使道德信念形成的认识基础,是自律道德的导向机制。一个道德认知水平低的人不可能自发产生自律行为。道德问题除了道德认知外,还有不可忽略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内容。如果只重视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忽视了道德情感、意志的培育,那么德育就存在缺陷。因此,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自律精神首先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提高德育素质,这是自律的基础。二、自律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细胞”“自律”是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19.
按照主体性原则的要求,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学生应成为道德的主体,他们的道德认识应该在其自身活动与情感体验中获得,而不是接受外在的灌输;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应该以自我的道德觉醒为基础。学校道德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性,站在“人性本善”的视角中,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彰显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自主性、平等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实效,使学生的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道德哲学主张依靠理性力量建立纯粹的道德。康德强调,唯有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应将义务推向道德动机的至上地位;道德教育要逐渐使人由他律升华为自律,以摆脱自然因果律的辖制而实现真正的自由,自我立法又自我遵从的自律原则是道德的唯一原则;康德围绕义务、自律范畴阐发的道德观,为当前良好道德动机的培育、道德规范制定的主体参与及自律坚持注入了源泉和动力,充实了道德教育的内核。康德道德观的思想精髓对改善当前形式化道德教育的现状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是开解现实道德教育困境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