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学目标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会生字“旗”,认识“莺、郭、谓”三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意思: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初步培养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标 会认“萧”等3个生字,会写“促进、急促、深夜、深山、深情、寒冷”等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 2.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阅读“不认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3.感悟诗中表达的纯洁高尚的友情。  相似文献   

5.
一 提示课题,引导质疑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登鹳雀楼》,课题中藏着两个生字,我们先来认识它们。 (出示“雀”“楼”,指名读,齐读,组词)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认识两首诗中的生字,正确读写“蓑”“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运用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第4课。【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枫、于"4个生字,会写"于、枫"等生字。重点理解"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等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3.背诵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教学重点、难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秋色;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一、读题解题,导入新课1.知诗人。师:谁能通过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诗歌《山行》的作者?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课。教材简析《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诗中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风光的喜爱之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回味之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2.学会古诗中的三个生字,理解诗句的字词,并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相似文献   

9.
《古诗》,或称《古诗十九首》,是中古文学史上引起最广泛争议的一组诗。实际上,文学史上最早对《古诗》进行深入探讨的,当首推《文心雕龙》。刘勰以“五言之冠冕也”论《古诗》在五言诗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以“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论《古诗》的艺术成就;并依据“阅时取证”、“比采而推”的科学思路,辨析《古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文心雕龙》的相关认识是深刻,甚至是经典性的,是研究《古诗》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和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朗读、背诵古诗.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标认识14个生字,会写“蚂”、“蚁”等6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和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巩固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等词语。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 国标本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认会“孟、鹤、陵”等几个生字,会写“孟、浩”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相似文献   

14.
陈春鸿 《云南教育》2004,(28):33-34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2.初步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古典诗歌重“意”尚“神”的特点。对陶冶情情。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与积累。小学语文如何进行诗歌教学?杨斌老师执教的古诗《游园不值》,可供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情意。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课。教材简析《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诗中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风光的喜爱之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回味之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2.学会古诗中的三个生字,理解诗句的字词,并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相似文献   

18.
【设计意图】 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2.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3.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知识与技能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四”“五”“六”“七”“十”五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通过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小山村的美丽景色。过程与方法1.把图画和诗句对应起来,感受美的意境。2.边读边想象小山村的美丽景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山村景色的美丽和人们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山村、热爱生活的情感。2.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接受人文教育。策略方法1.注意读与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问题,主动探究。2.利用插图,让学生反复读古诗,感悟这首诗蕴含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标 学会诗中“焚、砚”两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击、若等闲、浑不怕、清白、洗砚池、墨痕、满乾坤”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墨梅所喻指的形象;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纯洁坚贞的崇高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