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中叶的克里木战争是一场欧洲性质的战争,国际史学界对它已有不少研究,尤其在军事、外交和政治方面出版了若干专著,但是对参战各大国的战争政策的揭露仍有待深入。法、英、俄等大国投入这一场战争时,官方发表了许多声明,各自号称是为了主权、独立、安全、荣誉与信仰被迫参战,但各大国却拒绝说明自己的真正要求,或不惜歪曲事实为自己辩解,将战争责任完全推给对方,这就是克里木战争爆发时各大国官方言辞虚伪性之所在。法国若干档案馆所藏的一批秘密文件,清楚地揭示出参战大国的真实企图:它们是为着自身的"利益"而投入这一场战争,它们冠冕堂皇地维护的"利益"就是争夺中近东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中、苏、美、英等同盟国反对德、意、日等轴心国侵略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双方先后参战的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人口卷进了战争。 二次大战前夕,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3月和1939年3月,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1939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相似文献   

3.
美国决策者自始至终是从美苏全球对抗的角度认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一爆发,美国政府就决定要遏制苏联在朝鲜半岛上的扩张,认为如拒绝拯救韩国,势必引发世界大战。美军在仁川登陆之后,美国政府认定这是一场局部战争,苏联不会参战;同时又把中国的警告当耳旁风,改变了美国  相似文献   

4.
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三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代,使全球的和平与安全又一次面临着战争的威胁.在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斗争中,德日意国家内部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反法西斯反战斗争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的客观历史条件,德日意人民的反法西斯反战斗争与民主国家人民的斗争相比,具有着一些明显的特点。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探讨第  相似文献   

5.
第五纵队     
“第五纵队”这个名词产生于1936年。这年11月,以佛朗哥为首的西班牙叛军和德、意法西斯联合进攻西班牙共和国首都马德里。当时,有一个名叫摩拉的叛军头目扬言:“我们用四个纵队进攻马德里,我们的第五纵队就在首都等待你们。”他所指的  相似文献   

6.
1931年.西班牙君主制被推翻,西班牙共和国诞生。1936年.包括共产党在内的中左派力量组成人民阵线.在西班牙大选中获胜并成立共和政府。同年,右翼分子发动武装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在加那利群岛任总督的佛朗哥被叛军推选为大元帅。为了争取法西斯国家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支持.佛朗哥先后与德、意签定秘密协定.得到大批武器和法西斯军队的援助。经过两年多的内战。佛朗哥领导的叛军于1939年3月攻占马德里。内战结束。佛朗哥从此成为西班牙法西斯政权的大独裁者。  相似文献   

7.
佛朗哥当政时期的西班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唯一未正式参战的法西斯国家。佛朗哥法西斯政权在二战中保持中立的原因主要是:一、从历史上看,西班牙法西斯政权缺乏深厚的法西斯主义基础;从现实看,西班牙缺乏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物质基础;二战爆发后,扑朔迷离的国际形势制约着佛朗哥政权的对外政策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在半个世纪以前,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一次空前的世界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从1939年爆发到1945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6年之久,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约占世界人口4/5的20亿人口卷入了这场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挑起的战争,战火燃及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40多个国家,约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和广阔的海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后的今天,纪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二十年了.反法西斯战争,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主力军的全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同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之间的一场大搏斗,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正义战争.战争的结局,是反法西斯力量取得完全胜利,德、意、日法西斯遭到彻底失败.在意大利法西斯垮台以后,一九四五年五月八日和九月二日,德国帝国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先后无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夏天,全国人民的心都被南北洪灾紧紧锁住。一次次的洪峰,一场场的决战,考验着我们的人民、军队和政府,也检验着我们的经济、国力和意志。可以说,这场抗洪救灾的战斗,简直就是一场全民参战的没有硝烟唯有水花的战争。  相似文献   

11.
尉兰琴在《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大义不灭亲”——试论犯罪嫌疑人亲属的拒证权》一文中指出,亲属拒绝作证制度也称特免权,是以证人拒绝作证权为基础的有关证人的范围、拒绝作证的内容等一系列法律规定而形成的制度。这一制度在英、美、法、德、意、日等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盛行。我国大陆到目前为止尚未设立亲属拒绝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12.
当纳粹德国人侵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与它结盟的法西斯意大利没有立即参战,却宣布自己处于“非交战状态”。关于非交战状态时期的意德关系,看法很不相同。有些苏联史学家一味强它们的融洽和一致,没有指出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在意大利史学家中间,一些人突出意大利对德国的“服从”,认为“整个非交战状态时期的历史都留下了从属于纳粹德国行动方针的烙印”。另一些人则承认在这个时期的意德关系中存在着“摩擦”和“不公开的论战”。总之,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文试图根据《意大利外交文献》对非交战状态时期的意德关系及其对意大利参战的影响作一番新的探讨,这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意德关系或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起因对此,人民版(2005年)必修Ⅰ第25页说:“日本获得的极大利益,勾起了西方列强对华的更大野心。1900年,英、德、法、俄、美、日、意、奥等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笔者认为这一表述不够准确。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获得了极大利益,勾起了西方列强对华的更大野心,所导致的是列强随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  相似文献   

14.
六、走向大战的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29年——1945年秋)走向新的大战和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现代国际关系第二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这个时期的世界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国家侵略和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矛盾;德、意、日制造战争、重新瓜分世界的活动,是这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其主要方面就转为世界反法西斯了。1.经济大危机和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問題解答     
什么是结束战争状態?对德战争已经结束十年,为什么苏中等国到现在才结束对德战争状熊? 在国际法上结束战争状熊与停战是有区别的。停战是交战双方在战时根据协议停止军事行动,但当某一交战国在任何时候通知敌方继续战争时,即可继续进行军事行动。因此在法律上停战并不意味着战争状熊的终止。结束战争状熊是最後的结束战争,通常是由交战国缔结和的来确定的,并由国家最高政權机关宣怖。战争状熊的终止意味着原交战各国间正常和平关系的确立。通常,停战後交战双方即着手谈判和约的缔结。结束对德战争状熊所以拖延到今天,主要是因为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集圑執行着復活德国军国主义、作为发动新战争工具的政策,因而一再拒绝苏联关于儘速缔结对德和约的建议,并在一九五二年五月二十六日和西德阿登纳政府签订了违反‘波茨坦協定’的单独讲和的‘波恩条约’;又於一九五四年十月二十三日签订了‘巴黎协定’。这些都旨在以此来使永远分裂德国和武装西德的计划合法化,并无限期的拖延全面对德和约的缔结。这样就使欧洲和平遭受威脅,使德国的民主统一成为实际困难。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进步运动的盛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全国规模的社会、政治改革运动与思潮--进步运动.其间,在世界舞台上,则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关于进步运动与一战的密切关系并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1914年8月一战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为进步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暂缓了美国政治中保守主义的回潮.随着1917年4月美国介入一战,进步运动中的许多变革目标得以实现,进步运动盛极一时.然而,美国的参战是打着进步运动的旗号进行的,随着战争的结束与战争消极后果的凸显,作为美国参战消极后果的替罪羊的进步运动也盛极而衰,并淡出美国的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7.
偷看你日记     
《中学生阅读》2008,(1):159
我为高三狂 高三呵,高三,不在高三中爆发,就在高三中灭亡。——我的高三观 有人说,高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此,我深表赞同。仅从参战人数上看,全国每年就有四五百万考生同时跨进考场,这就好像在全国范围内同时发生八九起赤壁之战,由此可见战争规模之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曾经爆发过一场战争。丽娜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从报纸上看到,参战的士兵因思念亲人倍感孤单,决定以亲人的身份给他们写信:收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网上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书"战,看到各商家打出的促销口号,连笔者这种很少买书的人都心动不已,更让笔者纳闷的是,苏宁易购不是一直卖电器的吗,怎么也兜售起书来了?原来,这又是市场竞争之下的一场搏击,看上去只是几大网站的一场促销大战,然而战争的实际受害者却并非参战方。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的战争中,交战双方动员总兵力达1.1亿人,造成了约1亿3百万人死亡,受伤人数超过1.3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