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感悟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感悟的两个层面为:对作品内涵、技法、艺术境界的正确理解;对作品的再创作和提高。感悟的内容:意义、技巧以及意义与技巧的有机统一。感悟的方式:局部——整体,整体——局部,整体——局部——整体,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感悟应达到的目的:既能正确感受各部分的意义联系,又能悟到语言、表达方式等的效果,最终能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意蕴。个性阅读、整体感悟也就是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积极思维的主动性。在生…  相似文献   

2.
语文不同于数理化的最大特点是不可能只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即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作品精巧的构思、细微的刻画、深刻的主题,必须经过个体的感悟领会,才能体味其妙处,感悟得越深,理解得才会越深.正所谓:语文之道"悟"中来.那么,如何更好地感悟作品?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所得,仅从感悟品味语言和感悟形象两个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阅读感悟,所阅读的作品大都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叙事性作品和诗歌都是带有文学性质的。但在小学生的阅读上,还没有出现文学作品之类的概念。教师需将作品的教学当做文学作品思考,需让学生从文学角度初步感悟作品内容。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材篇目属于儿童文学作品居多,便于小学生阅读。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努力创设小学生阅读感悟的理想空间,为学生提供遨游于文学作品的服务。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索应对小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5.
李霞 《考试周刊》2013,(83):36-36
文本品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走进作品、积累语言、掌握文章结构、感悟作品韵味的重要过程。纵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名家作品.它是引导学生积淀语言的重要载体.教师如何抓住不同作品的特点,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本感知、感悟,从而获得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呢?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鉴赏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它是一个从“感悟体验”到“追问与发现”的审美过程。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就要努力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作品、“追问发现”作品。影响学生能动地感悟体验、追问与发现的变量有三:一是鉴赏环境是否和谐融洽,二是教学设计符不符合鉴赏规律,三是鉴赏实践是否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7.
<正>读后感是读完作品之后所写的感悟,可以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品评作品的个性特征、总结创作经验和规律,还可以写出由此引发的种种联想与想象。具体写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研读作品读懂、读透作品,是写好读后感的基本保证。因为对作品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能否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写出新颖独特的感悟。读懂文章需要三个步骤:第一步要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  相似文献   

8.
阅读感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和途径,而文本中的文学作品则是学习语文的最有效、最直接的载体,因此要想发挥文本的最佳效能,教者就必须在学习课文伊始,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学习语文,重在感悟,而感悟就需从与作品对话开始。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倡导学生直面作品,用自己的眼睛去触及,用自己的心灵去抚摩作品,以获得第一手的、不经修饰的、保留原汁原味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在此基础上学生带着问题和自己的初步理解、感悟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笔者姑且把这种  相似文献   

10.
读书能带给人快乐,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这种快乐一方面源于作品自身的精彩,另一方面来自我们对作品独特而深刻的感悟。当这种感悟打动我们的心灵、触动我们的情感时。我们写出来的文字自然会令人美不胜收了。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光彩夺目的读后感呢?  相似文献   

11.
学作品阅读活动实质上是读与作以本为媒介的交往活动。只有把读作为主体,让其能动参与,作品才有意义。读与作的交往是作品意义理解的前提。作品意义的深度取决于本所显示的形式和内容的客观深度与读所具有的感悟和情感体验的主观深度的相互作用,因而,作品意义具有无限性,理解没有绝对标准。这一阅读规律要求学作品的课堂教学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开放性的教学过程,构建以对话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英国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哥特式小说”《呼啸山庄》已经被众多学者和专家研究过,从内容到形式皆有所涉猎,且不乏佳作.但从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角度切入,也许读者可以获得一些新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将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发展到四元,借用此理论,把作品里的人物分成“人性”、“兽性”、“非人性”、“非兽性”,进行分析,有助于读者对作品中人物形象有全新认识和理解,进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13.
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读谱能力、想象力、理解力、敏锐的听力等音乐综合能力方面去着手.只有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提高了,才能完整地表现音乐作品,才能使钢琴演奏更具有魅力.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主要包括理解阶段和表达阶段。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不准确的理解必然导致误译。本文通过对一些误译实例的分析,指出翻译过程中理解阶段的重要地位。同时,本文经分析探讨认为,要做到准确透彻的理解,必须切实把握好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准确的翻译。  相似文献   

15.
《史通》作为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全面地总结与评述了唐代以前的史学。但与《隋志》史部相比,《史通》体现了自己独特的史籍流别观念。它对古今正史、杂述著作的理解,渗透着重视史体典型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过程中,如何沟通读者与作品的时间距离,如何建构读者与作品的效果历史事件,如何实现读者与作品的视阈融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哲学诠释学引导我们认识到,读者与作品之间就是一种主体间性的交互作用和视阈交融的关系,而且文学作品的真正存在只在于它的被展现的过程,有了读者的阅读理解和意义建构才能使作品获得活力和生命。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数量较多,对青少年影响很大。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中对鲁迅作品教学存在解读的概念化、模式化现象,导致中学生对阅读鲁迅作品兴趣不高。在美国,鲁迅作品也作为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但美国鲁迅作品在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运用和练习的设计等方面与我国存在较大的差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鲁迅作品教学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学生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体作为不同的社会角色,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是一种角色距离,这种距离会影响阅读交流,但细致分析影响的多样性,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又可促进阅读交流走向深入,使角色间距离成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背景、内涵、外延是正确阅读,理解的三个关键性要素,背景影响写作素材的获得和作品的思想情感,同时,背景又具有偶然性和双向性特点,间接内涵是作品巨大魅力之所在,它具有单一和复合两种形式,把握外延的尺度是正确理解作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中,酒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借用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探析了酒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认为酒是激发文学艺术家进入创作境界的触媒,但真正作品的形成离不开文学艺术家对文学创作规律的娴熟领会与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