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方法对松乳菇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从同时蒸馏萃取提取物中鉴定出了67个成分,并以归一化法测定了各个成分的质量分数.其中超过2%的有9种:1-辛烯-3-醇(2.27%),丁酸丁酯(13.52%),(E)-2-辛烯醛(2.88%),n-癸酸(4.99%),[1 aR-(1 a..α,4..β,4 a..β,7..β,7 a..β,7b..α)]-十氢-1,1,4,7-四甲基-1H-环丙烯并[e]薁(4.16%),n-十六烷酸(4.75%),(Z)-9,17-十八碳二烯醛(5.19%),(E)-9-十八碳烯酸(3.33%),十八烷酸(2.13%).  相似文献   

2.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红车轴草种子中的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脂溶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同时运用N,N-二苯基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法和β-胡萝卜素漂白法对红车轴草种子脂溶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GC-MS法研究分析表明,红车轴草种子中共分离鉴定出6种脂溶性成分,包括亚油酸(29.64%)、(Z)-6-十八烯酸(14.60%)、棕榈酸(5.91%)、硬脂酸(3.24%)、三十烷酸(0.49%)和草酸葵基-丙基酯(0.17%).抗氧化活性分析表明,红车轴草种子脂溶性成分对DPPH的自由基清除率IC50为17.97 mg/mL,0.04和0.08 mg/mL的β-胡萝卜素漂白法的抗氧化速率分别为29.9%和32.1%,均显著低于阳性对照BHT(96%),说明红车轴草种子脂溶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较低.以上结果将对提取红车轴草种子脂溶性成分分析、提取分离和综合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从东京野茉莉的花中提取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共鉴定出42种化学成分,占芳香油色谱总峰面积的77.96%;其成分的主要特征是:①酮类化合物含量较丰富,共有8种,为20.3%;②烯类化合物9种,占16.09%;③醛类、醇类和酚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其中醛类5种,占10.26%;醇类化合物10种,为8.63%;酚类化合物3种,占7.13%.④饱和键丰富的烷类化合物4种,达10.37%;⑤稀见的化合物有:醚类化合物2种(占4.25%);另外还分析到含有马鞭草烯酮、D-柠檬烯、壬醛、左旋香芹酮、4-烯丙基苯甲醚、茴香烯等稀见化合物.⑥酯类化合物常常是挥发"香气"类型的化合物,东京野茉莉的花中仅1种,占比0.93%.本文研究为东京野茉莉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海枫藤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鉴定出46个成分,以归一化法测定了各个成分的质量分数.其中超过8%的有4种:亚油酸(8.26%),(Z,Z,Z)-9,12,15-十八碳三烯-1-醇(9.63%),N-苯基苯胺(12.00%),棕榈酸(29.49%).  相似文献   

5.
从花椒人工引种栽培出发,通过气相色谱法-质谱法联用法(GC-MS)分析了6个不同花椒栽培种的挥发油组分,据此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占挥发油99.07%~99.78%的71种化合物得以鉴定,其中29种为6个栽培种共有。(2)聚类分析将6个品种分为3类:Dahongpao A~C(Ⅱ~Ⅳ)与Shizitou(Ⅵ)聚为一类,因为有6个主化合物相同,为β-月桂烯、(E)/(Z)-β-罗勒烯、枞油烯、桉树脑和4-羟基松油醇,占挥发油的53.46%~70.42%;Qin’an(Ⅰ)单独一类,因为其α-柠檬烯占挥发油的60.53%;Meifengjiao(Ⅴ)也单独成类,其主成分和其他品种均不同,含21.17%β-芳樟醇和20.80%乙酸芳樟酯,而其他品种的这些成分却低于3%。(3)Dahongpao B/C、Qin’an和Meifengjiao分别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真菌、抗细菌及杀虫潜力。  相似文献   

6.
《文山学院学报》2014,(3):17-20
采用化学法萃取和GC-MS法对花生和紫苏种子的含油率及其脂肪酸组分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花生的含油率为34.60%,紫苏种子的含油率为39.40%。GC-MS分析结果表明,花生油中共检测出8种脂肪酸组分,即: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山嵛酸、10-十八碳烯酸、花生酸、花生一烯酸;紫苏种子油中共检测出5种脂肪酸组分,即:棕榈酸、亚油酸、α-亚麻酸、硬脂酸和10-十八碳烯酸。花生油中脂肪酸的主要组分是亚油酸53.05%、油酸31.74%、棕榈酸7.95%;紫苏种子油脂肪酸的主要组分是α-亚麻酸80.06%、亚油酸11.83%、棕榈酸5.37%。花生油和紫苏种子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别为85.21%和92.81%。  相似文献   

7.
为了比较和分析柠檬制品柠檬蜜和鲜柠檬水中的Vc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分别采用2,4-二硝基苯肼法和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分析技术,对柠檬蜜和新鲜柠檬水中的Vc含量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柠檬蜜水和新鲜柠檬水中Vc含量分别为11.7 mg/kg、17.6 mg/kg;其挥发性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两种样品共鉴定出31种化合物,柠檬蜜水和鲜柠檬水挥发性成分种类分别为25种和20种,主要包括烯烃、醇类、醛类、酯类和酮类等物质.结合感官综合比较,柠檬蜜较鲜柠檬水风味浓郁,食用更为简单,但其Vc含量较少.  相似文献   

8.
含氧酸跟醇起反应,生成一类化合物,叫做酯。这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例如:花果中的香味之一(羧酸——醇酯);油脂中的主要成分(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细胞核中的核酸(磷酸酯)等。因此它不仅是人类的营养物质,而且是人类代谢和遗传的基础物质。此外,  相似文献   

9.
用水蒸气蒸溜法提取不同月份杏叶挥发性化学成分,气相色谱法分离,质谱法鉴定结构.结果表明5月份杏叶的挥发油中,鉴定出3种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苯甲醛占97.33%;6月份杏叶的挥发油中,鉴定出11种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叶醇占39.23%、反-2-己烯醛占11.35%、苯甲醛占11.07%、乙酸叶醇酯占12.76%;7月份杏叶的挥发油中,鉴定出15种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反-2-己烯醛占9.79%、叶醇占6.32%、苯甲醛占59.32%;8月份杏叶的挥发油中,鉴定出6种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叶醇占13.34%、苯甲醛占50.28%、乙酸叶醇酯占13.61%.由分析结果可知,6月份和7月份杏叶的挥发油中鉴定出化合物种类较多,而在4个月份杏叶的挥发油中共有的化合物苯甲醛5月份最多,含量达97.33%.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合技术研究核桃仁油脂酸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以乙醚、正己烷为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和超声波提取法对核桃仁中的核桃油进行提取。用两种甲酯化方法对核桃油进行处理,通过GC/MS方法分析了核桃油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从核桃油中共检出13种脂肪酸,除亚油酸等5种文献报道过的主要成分外,还包括十四烷酸(肉豆寇酸)、十五烷酸、十六碳烯酸、十六碳二烯酸、十七烷酸、二十烷酸(花生酸)以及二十碳烯酸和二十碳三烯酸等8种含量较少的成分,约占核桃油脂肪酸总量的1.7%。  相似文献   

11.
云南红花油茶籽和白花油茶籽脂肪酸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分别提取云南腾冲红花油茶(Cam ellia reticulatef.simpex)籽和白花油茶(Cam ellia oleif-era)籽油,测定种籽含油量,油甲酯化后,应用GC-MS对它们脂肪酸组成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红花油茶籽含油量(质量分数,下同)较白花油茶籽高,分别达到38.3%和36.0%;(2)红花油茶油和白花油茶油脂肪酸成分相似,但组成有所差异,红花油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占83.5%,饱和脂肪酸占16.6%,其中棕榈酸和硬脂酸达到16.4%,油酸和亚油酸达到83.0%;白花油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占89.7%,饱和脂肪酸占10.2%,其中棕榈酸和硬脂酸达到10.1%,油酸和亚油酸达到89.1%;(3)红花油茶油中棕榈酸和硬脂酸较白花油茶高,亚油酸相近,油酸较白花油茶油低.  相似文献   

12.
以茶叶籽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得到茶叶籽油,通过分子蒸馏富集提取茶叶籽油中抗氧化成分,并采用UHPLC-TOF-MS分析其组成。结果表明,CO2流速对萃取速率影响较大,采用超临界CO2梯度萃取的模式,不同萃取阶段得到的茶叶籽油的酸价存在一定规律,在萃取初期,茶叶籽油的酸价较高,随着萃取过程的进行,酸价逐渐降低,说明游离脂肪酸更容易溶解在超临界CO2中。茶叶籽油分子蒸馏馏出物中主要的抗氧化成分包括:山茶甙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阿福豆素,表儿茶素及表没食子儿茶素等5种。  相似文献   

13.
采用GC-MS-DS联用技术分析福建产大叶石龙尾叶精油的化学成分,同时运用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体系、羟基自由基体系及抗脂质体过氧化体系体外评价该精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从49个峰中检识出该精油的45种化学成分,含量占精油总量的99.65%,主要为萜类化合物(72.20%)与芳香族化合物(22.99%),具有胡椒酚甲醚(17.75%)、[1S-(1α,7α,8aβ)]-1,2,3,5,6,7,8,8a-八氢-1,4-二甲基-7-(1-甲基乙烯基)-甘菊环(13.24%)、石竹烯(11.29%)、Z,Z,Z-1,5,9,9-四甲基-1,4,7-环十一碳三烯(10.92%)、桉油素(6.78%)等主要成分;抗氧化活性检测出该精油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能力,此两种自由基50%清除率所需的样液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29.980、.69 mg/mL,在50 mg/mL浓度时对卵磷脂脂质体过氧化的抑制率也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对酿酒后山葡萄皮和籽中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酿酒后山葡萄皮和籽中的脂肪油,以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对脂肪油中的脂肪酸进行甲酯化,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酿酒后山葡萄皮鉴定出9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3种占脂肪酸总量的72.59%,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44.98%、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25.35%;酿酒后山葡萄籽鉴定出5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3种占脂肪酸总量的87.30%,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69.58%、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4.90%.  相似文献   

15.
花椒挥发油与其主要成分经皮促透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比较花椒挥发油与其主要成分作为经皮促透剂的皮肤细胞毒性,对系列不同油水分配系数药物促透作用特征及其作用机制。 创新要点:选择系列不同油水分配系数中药活性成分简化并表征中药制剂中复杂有效成分,对比研究花椒挥发油与其主要成分的经皮促透作用特征差异。 研究方法:利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aCaT)和真皮成纤维细胞(CCC-.ESF-1)测定其皮肤细胞毒性,选择系列不同油水分配系数中药活性成分作为模型药物测定花椒挥发油与其主要成分的经皮促透作用特征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研究其促透作用机制。 重要结论:花椒挥发油相对于其单一组成成分具有更好的经皮促透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黄瑞香干燥叶片挥发油进行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黄瑞香干燥叶片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和鉴定,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68个峰,并确认了这68种化合物,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99.51%.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化学成分主要为:3-己烯-1-醇、顺式-α,α,5-三甲基-5-四氢呋喃-2甲醇、天然壬醛、十六烷、二噻吩乙酸,3-三癸酯、柏木脑、2-乙氧基丁烷、β-紫罗酮、1-乙氧基丙烷、苯乙醛、6,10-二甲基-5,9-十一双烯-2-酮、十五烷、(2R,3R)-(-)2,3-丁二醇、杜松烯、六氢合金欢丙酮、(E)-呋喃基芳樟醇氧化物,以上十六种化合物占其挥发油总量的66.78%.利用滤纸片扩散法研究山胡椒挥发油对7种常见食源性污染菌的抑菌作用,并探讨加热处理对水蒸汽蒸馏法所得挥发油抑菌活性的影响.实验表明,所得挥发油对6种污染菌都有抑制作用,而且加热处理对水蒸汽蒸馏法所得黄瑞香干燥叶片挥发油的抑菌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索式提取法对螺旋藻中的脂肪油进行提取,并对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处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测定.螺旋藻共检测出6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为4种,相对百分含量占检出所有脂肪酸的57.44%,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为12.17%,亚油酸为7.25%,5,8,11,14-二十碳四烯酸(花生四烯酸)为22.12%.  相似文献   

18.
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法(SFE-CO2)提取紫花地丁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紫花地丁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分离出了23种化学成分,主要为十四烷(17.628%),肉豆蔻酸(12.654%),植物醇(11.909%),甲酯-9,12,15-十八碳三烯酸(10.954%),邻苯二甲酸二丁酯(6.440%),1,19-二十烷二烯(6.439%)等.首次定量地测定了紫花地丁挥发油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挥发油对供试菌种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牡丹皮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挥发油中含有20个化合物,鉴定出20个.挥发油中芍药醇含量最多,其次是油酸和棕榈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