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项脊轩志》有这样一段话:"(轩)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轩"字为笔者所加)教参译文":屋子又是朝北的,照不到阳光,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  相似文献   

2.
我们先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开户内日之光,目光不能照幽,凿窗户牖,以助户明也。(王充《论衡·别通》 (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归有光《项脊轩志》) (3)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归有光《项脊轩志》)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本 (1 990年 1 1月第 1版 )课文《项脊轩志》,标点符号有两处值得商榷。我们先看课文第 1自然段开头 :项脊轩 ,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 ,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 ;每移案 ,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 ,不能得日 ,日过午已昏。 ·余 ·稍 ·为 ·修 ·茸 ,·使 ·不 ·上 ·漏。·前 ·辟 ·四 ·窗 ,·垣 ·墙 ·周 ·庭 ,以当南日 ,日影反照 ,室始洞然。……从加点句子看 ,“使不上漏”和“前辟四窗”之间用“。”不当。因“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又北向 ,不能得日 ,日过午已昏”,才使得“余稍为修茸”。而“修茸”…  相似文献   

4.
<正>《项脊轩志》是一篇传统的课文,文中有"前辟四窗"一语,对句中的"前",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语文》第三册明确注为"前:指阁子的北面,因这个阁子是‘北向’的。"另有柳振华在2012年第8期的《语文教学之友》上发表的《"前"指"北墙"还是"南墙"》一文,否定了吴小如在《古文精读举隅》一书中把"前"理解为"南面"的  相似文献   

5.
一、前辟四窗课本对“前”做了注释:“前,指阁子北面,因这阁子是‘北向’的”。中南五省编的《教参》翻译此句为:“室前新开的四扇窗户”。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以下简称《译注》)翻译为:“前面开辟四扇窗户。”笔者认为上述翻译不太准确,容易引起误会。笔者教此文时就有同学提问:“室仅方丈,怎能开四个窗户?”笔者告诉同学:“四窗不是四个窗户,而是在原来‘向’的基础下开一个大窗户,分上下两层,每层都做两扇窗门。”此句应翻译成:“在前壁(北向)开了一个有四扇窗门的窗子。”  相似文献   

6.
<正>一、"室""轩"意味品读1.蓄势师:上节课,我们对第一个"含义",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把握,我们注重的是准确。这堂课主要是对第二个"含意"的把握。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项脊轩志》,那什么叫"志"呢?生:记。2.揭秘师:记,记项脊轩。这篇文章写的是项脊轩,或者是和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这篇文章称项脊轩名称的时候,除了这个项脊轩的"轩",还有什么另外的名称吗?生:室。(师投影,突出原文中含"轩""室"的语  相似文献   

7.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项脊,是归有光九世祖道隆所居之处。轩,是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旧时多用为书斋名或茶馆、饭馆等的字号。志,是记的意思,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相似文献   

8.
可楼记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  相似文献   

9.
逍遥轩志     
逍遥轩,即公寓楼之332寝室也。一日,吾拜读归有光大作《项脊轩志》,始有此名,取逍遥快活之意也。吾辈十人,皆班中之猛男,同宿于一室之内。时逢夏时,酷热难当;更兼每晚临睡,臭袜之味扑天盖地而来,好不难闻。惟不及项脊轩之“雨泽下注”,每念及此,吾辈必  相似文献   

10.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名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而文章中最动人的细节无不充溢着"爱"与"被爱"的情愫。本文选取其中三处进行简要分析:一处为"我爱陋室",一处为"祖母爱我",一处为"夫妻恩爱"。"我"爱陋室。项脊轩不可不谓"陋室"。一是很小:"室仅方丈,仅容一人  相似文献   

11.
我们阅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会发现有一处细微的称谓变化,全文称书房为“轩”:“余自束发读书轩中”“轩东故尝为厨”“从轩前过”“轩凡四遭火”“时至轩中”等等,但在叙述妻子死后的补记部分,称谓却发生了变化:“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相似文献   

12.
《项脊轩志》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课文,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一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经典散文。作者以一个几经兴废的百年老屋"项脊轩"为线索,回忆了与它有关的人和事,真实细致地记录了归有光18岁时和33岁前的两段人生历程,表达出难以言状的伤痛。平淡时文,平凡之语,却如天籁一般让人震撼。教学本文,重点应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至真至纯的感情。但每次教完《项脊轩志》后,总是心有不甘。觉得如此经典的文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项脊轩志》第三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配套参考书把句中的"先妣尝一至"译为"先母曾经来过一次"。笔者认为,把"一"讲成"一次"太拘泥于"一"的常用意义了,不符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4.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经精辟地指出:“世上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叙陈正甫会心集》)古代诗文中不少佳作,往往逸趣横生,难以言传,只有反复涵泳体味,才能获得会心悟解。比如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连处在归氏对立面的王世贞也不得不叹其“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归太仆赞》)。这“风味”里就蕴含着美得动人的文趣,需要我们披文入境,领悟真谛,沉入美的享受。绘境蕴理的理趣作者落笔交代项脊轩的来历,细致刻画了它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修葺前,窄小、破旧、昏暗,不堪人居;修葺后,辟窗砌墙,种植花草,改造成书房。作者身处陋室,悠然自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  相似文献   

15.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作者借一间破旧狭小的小屋,抒写家族的变迁,个人的书斋生活,和祖母、母亲、妻子三位亲人的真挚情感,以及重振家族的雄心,屋小情深,文短意长。这间极其简陋、饱含情感的小屋,在文中却有四种不同的称呼:“百年老屋”“室”“阁子”“项脊轩”。不同的称呼寄寓着作者不同的情感,从称呼的变化中把握作者情感,有利于更好地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6.
<正>“项脊轩”与“南阁子”,看似只是对“室”的不同称谓。但《项脊轩志》以“项脊轩”起笔,以“南阁子”终篇,不禁让人心生“疑思”:“项脊轩”,文章的标题,一个“崭新”的读书之所,为什么没有用它贯穿全篇?“南阁子”,一个非正式的称谓,显得有点“不入流”,甚至有点“土”,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却又被反复提及?重重疑点,不能不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7.
可楼记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相似文献   

18.
<正>归有光19岁时写《项脊轩志》。项脊轩,是小阁子,"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破败的"百年老屋",也是"余稍为修葺"而成的书屋。它见证了"我"的读书之"可喜",也见证了家破人亡之"可悲":伯叔分家,母爱不再,祖母遗愿不遂。归有光32岁时补写《项脊轩志》,项脊轩又见证了"我"的婚姻的幸福与不幸。归有光写读书短暂的喜,不过是为了衬托人  相似文献   

19.
在教读《项脊轩志》时,为让同学们迅速理清文章思路,我在黑板上板书“一____、二(两)____、三____、四____”的字样,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最后讨论明确:“一”即一个小屋,即项脊轩,即本文托物言志的“物”,即本文的话题。文章围绕项脊轩而选材、组材,通过叙述项脊轩的几度兴废及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家庭琐事来展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委惋凄恻,中  相似文献   

20.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对<项脊轩志>"一日,大母过余"中的"过"是这样解释的,"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