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储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为例,通过实测对比分析了红壤丘陵在开发14a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湿地从松和杉木林地系统中有机碳储量较高,主要储存于植物活体和凋落物;受人为活动干扰强烈的农田及人工草地系统有机碳储量较低,主要储存于土壤。土地利用方式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重要影响,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成为人类调节大气含碳温室气体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森林与碳循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碳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生命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一半左右。与其它元素相比,碳在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乃至整个生命支持系统中不仅现存量大而且循环通量也较大。因此深刻、全面地认识地球系统碳循环和碳平衡的特征、变化过程及格局,进而通过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规范人类的生产活动及行为,使地球系统碳循环及碳平衡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向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社会和政治意义。因此,对碳循环和碳平衡及其调控对策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各国生态学家及政要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地碳系统的碳循环 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包括…  相似文献   

3.
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温室效应问题近年来受到国际地学界、生态学界和环境学界的共同关注。研究结果显示,土壤碳库的稳定、增长或释放都与大气库的变化有重要的关系,土壤能否增加碳储存是关乎陆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饱和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问题已成为土壤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显著影响.基于实地采集的土样测试数据和1989年、2000年、2004年8月份的陆地卫星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生态系统类型法对吉林省通榆县旱田、水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用地、沙地、盐碱地、湿地等11种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并采用线性规划方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下的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结果表明,在以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为主要特征的土地利用变化中,1989年~2000年研究区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储量减少387.70×104t,2000年以后进行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生态建设使有机碳储量增加69.70×104t.应用线性规划模型获得的土地利用方案可以满足研究区对各类土地的需求,并预测2020年有机碳储量可达到4729.70×104t.  相似文献   

5.
正项目概况我国现有的陆地生态系统非均匀下垫面观测技术,远不能满足碳氮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与机理及碳氮循环耦合过程的综合研究对观测设备性能的要求。由于国际上尚无商品化的相关设备,国外先进科研机构都只能通过自己研制来满足其科研工作的需要。本项目将研制我国第一套专门针对非均匀下垫面低矮植被陆地生态系统进行多点位多气体(包括N_2O、NO、CH_4、CO_2)净排放通量的同步、高频、全自动综合测定的观测技术系统(AMEG)。  相似文献   

6.
正项目概况我国现有的陆地生态系统非均匀下垫面观测技术,远不能满足碳氮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与机理及碳氮循环耦合过程的综合研究对观测设备性能的要求。由于国际上尚无商品化的相关设备,国外先进科研机构都只能通过自己研制来满足其科研工作的需要。本项目将研制我国第一套专门针对非均匀下垫面低矮植被陆地生态系统进行多点位多气体(包括N_2O、NO、CH_4、CO_2)净排放通量的同步、高频、全自动综合测定的观测技术系统(AMEG)。  相似文献   

7.
正项目概况我国现有的陆地生态系统非均匀下垫面观测技术,远不能满足碳氮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与机理及碳氮循环耦合过程的综合研究对观测设备性能的要求。由于国际上尚无商品化的相关设备,国外先进科研机构都只能通过自己研制来满足其科研工作的需要。本项目将研制我国第一套专门针对非均匀下垫面低矮植被陆地生态系统进行多点位多气体(包括N_2O、NO、CH_4、CO_2)净排放通量的同步、高频、全自动综合测定的观测技术系统(AMEG)  相似文献   

8.
正项目概况我国现有的陆地生态系统非均匀下垫面观测技术,远不能满足碳氮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与机理及碳氮循环耦合过程的综合研究对观测设备性能的要求。由于国际上尚无商品化的相关设备,国外先进科研机构都只能通过自己研制来满足其科研工作的需要。本项目将研制我国第一套专门针对非均匀下垫面低矮植被陆地生态系统进行多点位多气体(包括N_2O、NO、CH_4、CO_2)净排放通量的同步、高频、全自动综合测定的观测技术系统(AMEG)  相似文献   

9.
正i项目概况我国现有的陆地生态系统非均匀下垫面观测技术,远不能满足碳氮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与机理及碳氮循环耦合过程的综合研究对观测设备性能的要求。由于国际上尚无商品化的相关设备,国外先进科研机构都只能通过自己研制来满足其科研工作的需要。本项目将研制我国第一套专门针对非均匀下垫面低矮植被陆地生态系统进行多点位多气体(包括N_2O、NO、CH_4、CO_2)净排放通量的同步、高频、全自动综合测定的观测技术系统(AMEG)  相似文献   

10.
基于碳平衡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显著影响。基于实地采集的土样测试数据和1989年、2000年、2004年8月份的陆地卫星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生态系统类型法对吉林省通榆县旱田、水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用地、沙地、盐碱地、湿地等11种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并采用线性规划方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下的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结果表明,在以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为主要特征的土地利用变化中,1989年~2000年研究区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储量减少387.70×104t,2000年以后进行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生态建设使有机碳储量增加69.70×104t。应用线性规划模型获得的土地利用方案可以满足研究区对各类土地的需求,并预测2020年有机碳储量可达到4729.70×104t。  相似文献   

11.
翁骋 《科技通报》2019,35(12):31-36,191
二叠-三叠纪以来显生宙爆发了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其中大部分的的海洋生物和陆生生物灭绝。在这一时期地球的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打击,并且伴随着全球碳循环异常。碳元素是地球生命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地球的各个圈层内以不同形式相互转化循环,其同位素组成和分布很好的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的信息,尤其是在海相地层中保得存较好。δ~(13)C的变化能够直接反映生命活动和环境变化,其在地层中的异常变化可以直接反映全球碳循环的变化。本文结合前人已经研究的剖面,对二叠-三叠纪之交华南地区不同沉积相剖面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行对比分析,取得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2.
伴随我国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环境污染水体污染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水体的重要性。湿地作为一个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等方面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然而,湿地在污水处理中又会释放出一定的温室气体,因此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对湿地中碳氮磷的循环过程以及环境效应展开了分析,希望可以给人们更好的保护环境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正项目概况我国现有的陆地生态系统非均匀下垫面观测技术,远不能满足碳氮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与机理及碳氮循环耦合过程的综合研究对观测设备性能的要求。由于国际上尚无商品化的相关设备,国外先进科研机构都只能通过自己研制来满足其科研工作的需要。本项目将研制我国第一套专门针对非均匀下垫面低矮植被陆地生态系统进行多点位多气体(包括N_2O、NO、CH_4、CO_2)净排放通量的同步、高频、全自动综合测定的观则技术系统(AMEG)  相似文献   

14.
<正>项目概况我国现有的陆地生态系统非均匀下垫面观测技术,远不能满足碳氮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与机理及碳氮循环耦合过程的综合研究对观测设备性能的要求。由于国际上尚无商品化的相关设备,国外先进科研机构都只能通过自己研制来满足其科研工作的需要。本项目将研制我国第一套专门针对非均匀下垫面低矮植被陆地生态系统进行多点位多气体(包括N_2O、NO、CH_4、CO_2)净排放通量的同步、高频、全自动综合测定的观测技术系统(AMEG)。  相似文献   

15.
<正>项目概况我国现有的陆地生态系统非均匀下垫面观测技术,远不能满足碳氮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与机理及碳氮循环耦合过程的综合研究对观测设备性能的要求。由于国际上尚无商品化的相关设备,国外先进科研机构都只能通过自己研制来满足其科研工作的需要。本项目将研制我国第一套专门针对非均匀下垫面低矮植被陆地生态系统进行多点位多气体(包括N_2O、NO、CH_4、CO_2)净排放通量的同步、高频、全自动综合测定的观测技术系统(AMEG)  相似文献   

16.
<正>项目概况我国现有的陆地生态系统非均匀下垫面观测技术,远不能满足碳氮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与机理及碳氮循环耦合过程的综合研究对观测设备性能的要求。由于国际上尚无商品化的相关设备,国外先进科研机构都只能通过自己研制来满足其科研工作的需要。本项目将研制我国第一套专门针对非均匀下垫面低矮植被陆地生态系统进行多点位多气体(包括N_2O、NO、CH_4、CO_2)净排放通量的同步、高频、全自动综合测定的观测技术系统(AMEG)。  相似文献   

17.
<正>项目概况我国现有的陆地生态系统非均匀下垫面观测技术,远不能满足碳氮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与机理及碳氮循环耦合过程的综合研究对观测设备性能的要求。由于国际上尚无商品化的相关设备,国外先进科研机构都只能通过自己研制来满足其科研工作的需要。本项目将研制我国第一套专门针对非均匀下垫面低矮植被陆地生态系统进行多点位多气体(包括N_2O、NO、CH_4、CO_2)净排放通量的同步、高频、全自动综合测定的观测技术系统(AMEG)。  相似文献   

18.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大量研究表明,湿地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碳汇,对于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由于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湿地碳汇功能有所减弱。污泥干化芦苇床是将人工湿地技术和污泥干化床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污泥处理技术,其结构是由浅层床体中的填料和芦苇等湿地植物组成。本文探讨了芦苇床的碳汇与碳释放受到温度、污泥、阳光等的影响情况,并针对芦苇床中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变化对单一生态系统的影响,如土壤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地、草地生态系统等,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了整个生态系统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文中涉及到的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土壤数据、植被数据。利用ArcGIS9.3分析1985到200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根据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了江苏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碳储量和植被碳储量,并分析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①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975.72Tg,其中土壤碳储量为922.03Tg,占有机碳总储量的94.5%,土壤平均碳密度为9.41kg/m2,植被碳储量为53.69Tg,占有机碳总储量的5.5%,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791kg/m2;②1985-2005年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共减少9.73Tg,其中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7.54Tg,植被有机碳储量减少2.19Tg,土地利用变化造成了有机碳的释放,释放量占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1%;③建设占用耕地是引起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总体而言,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平衡的扰动并不大;④应通过加强耕地保护、增加碳汇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方式来降低人为活动对自然碳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碳中和目标下的若干地球系统科学和技术问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碳中和作为21世纪最大规模的有序人类活动,亟待科学应对。文章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讨论了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气、陆地和海洋相关的地球系统科学中的若干科学和技术问题及现存的知识不足。从地球系统模式、气候监测指标、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碳源/汇核算方法体系等方面,阐述了支撑碳中和的关键技术手段及现存的问题。基于目前存在的挑战和不足,建议深入理解气候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完善地球系统理论与模式,从多圈层角度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气候变化理论基础;自主构建气候变化监测指标系统,研发温室气体监测与核查手段和平台,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