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兼具节水和安全功能的池塘养殖复合系统,属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它由鱼池、人工湿地和生态沟渠3部分有机结合构成,以水流为载体,依次串联形成立体、多级利用、闭合循环的池塘养殖复合系统。鱼池废水通过人工湿地和沟渠进行水质净化、增氧、池塘静态养殖为微流水养殖,而达到池塘鱼类优质高效生态养殖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发明涉及一种兼具节水和安全功能的池塘养殖复合系统,属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它由鱼池、人工湿地和生态沟渠3部分有机结合构成,以水流为载体,依次串联形成立体、多级利用、闭合循环的池塘养殖复合系统.  相似文献   

3.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作为目前国内外污水处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技术在除磷脱氮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分析了人工湿地中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除磷效果、影响因素及其除磷机理,对人工湿地除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进行了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再生水景观水体修复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能够有效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其出水COD、NH4+-N、TN、TP均达到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中娱乐性景观环境用水标准。影响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植物、水力负荷以及温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年来污水处理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人工湿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装置的后续处理中。人工湿地作为传统污水处理的替代工艺,正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人工湿地实质是一个综合生态系统,主要应用于生态系统中共生物种的能量和物质循环的再生作用,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生产潜力,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防止污水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本文介绍了人工湿地与传统污水处理技术的比较,同时详细论述了影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生态系统污水净化效率的各种影响因素和制约条件,并对今后的研究和去向进行了展望和定位。本文对人工湿地净化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1982-2012年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范强  杜婷  杨俊  席建超  李雪铭  陈鹏 《资源科学》2014,36(4):865-873
湿地资源具有重大的生产、生态效应。近年来,湿地丧失和退化越发严重,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自然成为人类关注的热点,湿地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前沿领域。本研究以山东省南四湖多时序遥感与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遥感和GIS技术,选取斑块密度(PD)、斑块类别面积(CA)、最大斑块指数(LPI)等景观格局指数,对南四湖1982-2012年的湿地景观格局与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1982年以来,南四湖自然湿地面积逐渐下降,由1982年的118 671.10hm2减少到2012年的69 525.63hm2;而人工湿地的面积逐年增加,2012年人工湿地达93 830.04hm2,南四湖湿地以人工湿地为主,其变化对南四湖湿地的影响较大;②对重要景观指数的计算表明:1982-2012年斑块个数(PD)逐年增加,且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引起的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长;斑块平均面积(AREA-MN)在研究时期内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南四湖湿地的破碎化程度在逐年加剧,人类活动对南四湖的影响越来越大;多样性指数(SHDI)呈波动状上升,说明研究范围内多样性逐年增大;景观均匀度(SHEI)变化不大,说明斑块类型在景观中趋于平衡。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更主要的原因为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7.
人工湿地是处理污水的重要工艺。人工湿地基质中的含氮物质可以通过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途径加以去除;磷可以通过植物吸收和物理化学反应从污水中沉淀到人工湿地基质上的方式从污水中去除。人工湿地中植物、微生物在氮的转化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操作方式也是影响人工湿地基质中营养物质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刘福春 《科技通报》2019,35(5):48-51,60
植物根系以人工湿地为媒介通过化学及生物等共同作用达到净化污染物的目的,文中以沧州市人工湿地为背景,研究湿地植物根系土壤酶活性分布及对硝化-反硝化促进作用。实验选取常见湿地植物分别为蝴蝶姜、万寿竹、红艳蕉等6种,将上述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获得了不同植物根际和非根际酶活性分布情况。实验结果显示:湿地植物根系对土壤酶产生影响,可描述为植物处于生长稳定期间时,植物根际酶活性高于非根际酶活性,其中以红艳蕉和蝴蝶姜表现较为明显;不同植物根系对土壤酶影响存在差异,红艳蕉、野菖蒲及万寿竹的根际酶活性相近并高于其他湿地植物。为研究植物脱氮作用,选择种植蝴蝶花及芦苇的人工湿地土壤样品,以不同C:N比例配置溶液进行实验,检测硝化及反硝化强度。结果表明:添加5倍碳源反硝化强度最佳,脱氮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以碱处理玉米秸秆作为外加碳源,研究外加碳源对潜流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利用不同条件下的两组装置(A潜流人工湿地空白对照;B添加碱处理秸秆的潜流人工湿地)进行实验,测定体系中TN、NH4+-N、NO3--N、NO2--N、COD、p H等指标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碱处理玉米秸秆的潜流人工湿地较空白对照装置TN去除率提高了30%左右;NH4+-N去除率提高了11%左右;NO3--N去除率提高了14%左右;NO2--N去除率提高了56%左右;COD去除率提高了31%左右。经过碱处理的玉米秸秆可以为人工湿地系统脱氮提供反硝化所需要的碳源。添加碳源可明显提高潜流人工湿地的脱氮性能,而且不会给系统带来负担。  相似文献   

10.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造价较省、运行成本低的污水处理技术,已被各国广泛运用,但冬季时低温时,人工湿地的处理效能急剧下降,甚至导致人工湿地不能正常运行,在我国北方地区,人工湿地冬季运行已成为湿地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基于人工湿地净水原理和人工湿地处理流程,从多个方面探析人工湿地冬季运行的优化措施,为我国北方地区人工湿地的运行及发展提供一定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海绵城市的定义、基本要求和人工湿地的建设标准,探讨人工湿地与海绵城市之间的关系。首先分析人工湿地的组成要素,再研究分析了对湿地中主要污染物的处理机制和效果,得出人工湿地的优势和对城市的积极意义。从而根据人工湿地的优势得出对海绵城市建设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研发背景人工湿地是通过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利用土壤、介质滤料、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具有出水水质好、投资维护成本低、生态多样性等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湿地面积有大有小,对污水处理的能力和承受能力也不同。在实际工程运行中,由于湿地入水的污染程度大、水质指标恶劣等原因,造成了湿地负荷运行大、湿地发挥功效低、出水水质不达标等情况,未能充分发挥湿地功效、达到预期的净化效果。因而入水经过预处理显得十分必要,其将最大限度减轻湿地运转负荷、减缓后续处理单元堵塞、增加湿地缓冲容量。结合现有状况,文章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湿地入水预处理的多级组合装置,提出一种适宜处理模式,以解决市场痛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工湿地是以人工建设为基础建立起具有净化、生态、环境功能的新型生态系统,如何发挥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功能,更好地恢复生态与环境成为一项核心的科研课题。本研究以三种北方常见的水生植物为平台,展开了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污水净化能力的研究,特别对水生植物对总磷(TP)和总氮(TN)的除去效果进行了深层次研讨,希望为建设良好的人工湿地生态,提升人工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湖沼湿地生态环境特征及退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湖沼湿地广泛发育,以浅积水的内陆淡水湿地为主.天然湖泊湿地向人工、半人工湿地演变明显,沼泽湿地均属于富营养型.湿地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种群结构具有趋同性.由于自然与人为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湖沼湿地的生态环境呈现了明显的退化趋势:湿地水量减少,面积逐渐萎缩;湿地水体普遍受到污染,污染程度从南向北加剧;湖泊湿地水体普遍处于中、富营养化状态;生物资源呈现衰减趋势;湿地调蓄功能逐渐下降.文中对湖沼湿地退化的形成原因、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自然过程是退化的前提、基础,人为过程是退化的主要驱动力.本文为进一步研究东线工程对湖沼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孙晓宇  苏奋振  吕婷婷  仉天宇  吴迪  付敏 《资源科学》2011,33(12):2277-2284
采用遥感与CIS相结合的方法,以1985年、1995年、2000年和2009牟为时间节点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的数量、变化速度、类型转换、重心位移等进行了提取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在研究期内的变化较为显著,各个时段的变化特点各有异同。整体上人工湿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1985年仅为零星分布,到了2009年则已处于主导地位,而且呈加速增长的趋势,2000年至2009年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9.19km^2/a;近岸湿地、沼泽湿地等自然湿地整体上呈逐年退缩趋势,其中沼泽湿地的退缩最为显著,多转变为了人工湿地和农业用地;黄河三角洲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养殖等人工湿地的扩张,另外黄河口的改道对湿地格局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近岸湿地影响最为显著,而湿地重心的空间变化在1995年-2000年间也显著受到黄河口改道的影响;由于整体上湿地的转出数量大于转入数量,且以陆域湿地的转出为主,造成湿地重心呈向海一侧的“东向模式”变化。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16,(18)
本研究选取陶粒作为基质材料,设置了三种不同填充方式垂直流人工湿地模型,通过测定各装置中污染物的去除率来研究不同填充方式下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研究表明:分层填充方式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更好,且在进水口填充大粒径基质对污染物的综合去除效率更高;陶粒对各项污染物都具有很好的去除能力,适宜用作人工湿地基质材料。  相似文献   

17.
针对初期雨水污染负荷高,对环境影响大,选择在浦东科技创新园区构建由调蓄池、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以及生态稳定塘组成的人工湿地系统,研究人工湿地系统对初期雨水氮、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果及机理。通过对系统运行期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初期雨水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和抗冲击负荷能力,对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1%、78.7%、93.6%和89.7%,最高分别可达97.3%、86.3%、98.9%和98.1%;初期雨水经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出水的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分别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Ⅲ类、Ⅱ类、Ⅲ类水标准;系统中应用的硅酸盐陶粒是一种具有对TP、TN、NH_4~+-N和COD_(Cr),具有高效去除效果的一种新型材料。温度是影响人工湿地系统对TP、TN、NH_4~+-N和COD_(Cr)的去除效果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逐渐加快,城市中污水量也随之增加,因此,污水的处理问题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人工湿地作为污水处理的一种技术,在运行的过程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较好,运行费用也相对较少,得到了相对广泛的运用。随着我国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运用的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本文通过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对其相关的措施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拥有我国最为丰富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及众多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而承东启西的长江中游是全流域湖泊最集中、支流最多的地区。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域内江、河、湖等湿地水文过程及江湖格局发生变化,湿地生态脆弱性加剧,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破坏,湿地生态有退化的趋向,进而影响其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综合生态功能下降。同时由于围湖垦殖及湿地农业等方式对自然湿地的利用改造,长江中游构成了自然河湖与人工沟渠、农田镶嵌的复合湿地结构和景观,形成了复杂的自然—人工复合湿地生态系统。高强度开发背景下自然—人工湿地的互动演变机制,考虑不同退化特征的湿地恢复目标与修复路径及变化环境影响下的湿地综合保护策略是长江中游湿地相关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以此为基础,阐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解析湿地退化动因、受损过程与差异性退化机制,提出长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目标、路径及综合保护策略,对实现长江中游生态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空间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杭州城西湿地1955年、1974年的航拍图影像以及2010年ALOS遥感影像进行提取,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从时间、空间角度分析了杭州城西湿地从1955到2010年的时空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955-2010年,湿地总面积呈现先增后减趋势,从1955年238.31 km~2到1974年247.66 km~2,最后减少到2010年146.85 km~2,其中自然湿地的面积持续减少,人工湿地的面积则是先增加后减少,各类湿地的转移特征不同,幅度大小不一,除了建设用地和湖泊外,各类用地转出面积明显高于保留面积;进而分析了城西湿地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一种是社会因素,一种是自然因素,其中社会因素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