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专业人才。"一懂两爱"为高校农经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文章通过分析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经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重理论轻实践、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充实办学条件、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懂专业理论、会专业技能、有爱农情怀的"一懂两爱"复合型农经人才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2.
关于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就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提出了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定位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技术型、智能型、复合型的应用性人才上;在人才培养中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念;要优化专业设置,调整课程体系,适应人才培养的方向;要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要改革办学模式,实现产学合作,加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要完善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体系,延伸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应重视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3.
粮食工程专业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对文工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开展文工交融可通过系部合作、专业融通进行,并通过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加强文工交融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开展文工交融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文工交融教材的开发与设计,实现"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4.
基于新工科建设对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结合开放大学办学定位及优势,以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路径:根据建筑行业的产业导向及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和多元化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高效便捷的学习环境;校企联动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通过组建大学科师资团队、推行多导师制,建设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5.
吴进 《教育与职业》2006,(29):24-25
电大教育的职业化就是要以职业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必须以“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保障,沟通各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构系统,实现系统内部的专业分工。  相似文献   

6.
试从高等教育的质量、效益、机制等方面对高等教育产业化进行探讨-以“产业”的思维方式研究人才的质量标准,适应“用户”需求,注重培养“关键能力”,强化实践能力,突出个人特色,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必须讲效益;学生不仅是消费者也是参与者、创造者,学校应尊重和保护学生作为消费者的权益;让投资者成为盈利者;建立“需要者出钱”和“有钱者出钱”两种机制。  相似文献   

7.
商科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商科院校应当把培养"懂经济、能创业、善经营、会管理",从事现代微观经济活动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作为高等商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发挥高等商科院校商科专业教育资源优势,承续我国源远流长的商业文化,弘扬艰苦创业、诚信经营等商业精神,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资源禀赋。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两条主线为北京郊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培养输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同时,充分发掘和利用学院的人才、智力等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京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一、提升理念,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9.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其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职教育强调以行业为依托,倡导校企合作;既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学生掌握必需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五年制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分析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和教学方法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了培养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人才的技术对策与措施,以优化本专业建设,制订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城镇建设提供会规划、能设计、懂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基于能力观的高职课程模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职教育的能力培养可看作个体在职业工作表现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核心。在课程模式构建中,要树立能力课程本位观,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专门职业类课程和职业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以实现对职业技能的促进和迁移。  相似文献   

12.
高职机械类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及其培养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机械类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采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深度,并采用“平台 模块”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能力,在毕业综合实践环节力求实现校企零距离。  相似文献   

13.
有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还没有在业界达成一致。教育部《2003—2004年教育搌兴行动计划》提出高职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这和以往人们的认识有所区别,将培养目标仅定位为高技能人才可能会带采一些负面影响:将使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落空;不利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对教育衔接造成困难;造成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冲突。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仅限于高技能人才,还必须培养技术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类型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类型,要培养高质量高职人才,必须聚焦学生的职业能力定位和培养。目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定位模糊,缺乏有效的培养方法,对此,高职院校应树立能力本位育人观,构建高质量高职人才能力模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立体化思政教育体系和结构化“双师”队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质量高职人才。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高职教育的新趋势,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必须加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始终围绕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编写切合实际的语言训练教材,设计以行动为导向的英语情境,将任务和行动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着力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外语人才。教师队伍的素质是以行动为导向的英语情境教学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对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高校工科专业教学应发挥其特色,实现“教、学、练、测”一体化,在实习教学中实施“课题式”和“工种选修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探索“教、研、学、产”相结合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7.
职业技能素质结构体系及培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技能是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核心素质,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其构成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弹性的特点。桃源师范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通用基本功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入手,制定职业技能训练标准,确定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并建立产学合作、管理、激励及自我发展机制予以有序推进,把激励学生自信作为核心要素,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开发与管理意识,提倡学生的素质培养在于其自身的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在高职《财政与金融》课程建设中,我们以现代职教理论做支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强化职业教育特征,对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内容的整合、教材建设的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课程评价方法的改进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以适应财经领域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宽专多能”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社会急需急用的实用型人才,更要着眼培养能适应社会变化、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以高职煤化工专业为例,以培养学生具备多种能力为出发点,对专业多证书目标指导下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即以学历证、行业通用资格证、职业技能资格证为指导进行教学改革,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探究新型教学模式、建设双师型的教学团队、改革质量评价体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应帮助高职生正确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注重高职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做学生的表率;还要重视高职生的社会实践,加强校园职业道德教育氛围的营造,培养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