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第1课。A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表现"窃渎"滋味的语句。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渎书的热爱以及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激发读书兴趣。3.学习并运用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窃读时心理、动作的语句,体味窃读的滋味,领悟并运用动作及心理描写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
  《剥豆》是人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本文短小精悍,平实的言语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文章主要写一个母亲为了让儿子剥豆取得胜利,瞻前顾后矛盾的心理,最终是儿子的行为让母亲恍然大悟:应该让孩子在磨难中学会坚强和勇敢。文章以母亲"我"的心理活动为主线,表达了别样的母爱。学习作者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母爱是全世界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母爱还是无界的,无论是人类或者动物世界里,母爱都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支柱,是不可或缺的。《母鸡》、《再被狐狸骗一次》、《柱子上的母鸡》、《母狼的智慧》是一组歌颂母爱的文章,在阅读时要认真理解、深深体会母爱的无私。【设计理念】1.指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课文内容,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提升阅读能力。2.阅读中重视触动学生的情感领域,在整体把握中激发  相似文献   

4.
《剥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作者毕淑敏细腻的笔触道出了一位母亲在与儿子剥豆过程中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的复杂心理。一次剥豆"剥"出了一位慈祥的母亲,"剥"出了一位敢于挑战的儿子,还"剥"出了一句句笔触细腻的描写手法,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在备课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浏览全文找到了描写母亲"瞻前顾后"的心理段落,并通过析文找词,寻探而入,让学生感受母亲的矛盾心理,通过母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2.品读课文第1~3自然段,体会作者观察细致、用词准确、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抓住翠鸟外形、动作特点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分享的意识。【教学过程】一、揭题质疑,初读感知1.谈话引入。师:同学们,鸟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你认识哪些鸟类朋友?今天老师想介绍一种鸟儿与同学们认识。(板书:翠鸟)你能叫叫它的名字吗?(齐读课题,正音,提示"翠"为平舌音,"鸟"为鼻音。)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想象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夜晚大海的静谧。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诗歌。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体会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过程】课前播放《军港之夜》。一、创设情境,复习词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海睡了》(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第4课。【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枫、于"4个生字,会写"于、枫"等生字。重点理解"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等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3.背诵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教学重点、难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秋色;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一、读题解题,导入新课1.知诗人。师:谁能通过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诗歌《山行》的作者?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感悟,体会残疾青年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3.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不同含义;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善意的谎言背后的真情。【教学难点】体会残疾青年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陈红霞 《小学语文》2011,(7):99-101
【教学目标】 1.关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细心体会。2.联系本单元的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恰当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抒发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并理解"摇撼、无可奈何、扎煞、拯救、嘶哑"等词语。2.体会猎狗行为的变化及原因,从而体会老麻雀对小麻雀伟大的爱。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崇高。【教学重、难点】体会猎狗行为的变化及原因,从而体会老麻雀对小麻雀伟大的爱。【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麻雀图片)说说麻雀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小、弱等)(出示猎狗图片)这是谁呢?它和狗有什么不同?(凶猛、可怕等)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目标】1.通过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重点】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读,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感人的真爱。【教学难点】结合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爱如茉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CCTV3有一个《开门大吉》的节目,听歌曲,猜歌名,今天老师也放一首歌,比一比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抢答歌名?(播  相似文献   

12.
苏娟 《儿童音乐》2012,(9):80-81
【教学目标】1、能学会歌曲《静夜思》,体会歌曲的思乡情,并能有表情地演唱。2、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参与创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音乐的美。【教学重点】能学会演唱歌曲《静夜思》,体会歌曲的思乡情,并能有表情地演唱。【教学难点】休止符的表现和装饰音的音准。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目标】1概括小说的内容。2在朗读和揣摩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小说的主题。3感受到真爱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爱我家庭、爱我社会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课前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教室环绕轻轻的音乐,师生沉浸在母爱的亲情之中。投影显示图片"大手拉小手"。2教师导入:图片上有什么?你能用语言描绘一下画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想象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夜晚大海的静谧。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诗歌。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体会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过程】课前播放《军港之夜》。一、创设情境,复习词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海睡了》(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4"。【教学目标】1.学习例文,掌握写游记的方法。2.回忆游览过的"尚湖风景区",写出该景区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自学本次习作例文,并尝试自主写作。【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导入课题师:今天,我们学习写一篇游记。所谓游记,就是对一次游览的记录,描写在游览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2.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惶恐”“不知所措”等词语的意思。3.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课前准备】课件:一束鲜花【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吟诗导入1.配乐朗读小诗《母爱》。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上学后,母爱写在书本里,读着它,情真真。寒冬里,母爱织在毛衣里,穿着它,情牵牵;雨天里,母爱撑在雨伞里,擎着它,泪涟涟。听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2.导入揭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2.…  相似文献   

17.
何桂芬 《教师》2014,(28):126-127
正【教学目标】(1)了解《林汉达历史故事集》这本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1能自己阅读《序》和《编后记》了解这本书的作者(林汉达),知道这是林汉达老先生的绝唱,弥足珍贵,激发学生认真阅读的热情。2了解这本书的内容特点:真实性、时间性、图文并茂。3了解这本书的语言特点:口语化。(2)能根据这本书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进行有效阅读。【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时间】1课时。  相似文献   

18.
苏娟 《儿童音乐》2012,(8):76-77
【教学目标】1、能学会歌曲《咏鹅》,并能有表情地演唱。2、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参与创作活动,在合作中体会音乐的美。【教学重点】能学会演唱歌曲《咏鹅》,并能有表情地演唱。【教学难点】休止符和每一句结尾音的音准。【教具准备】琴、录音机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目标】1.阅读赏析绘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2.教会学生通过读懂叶子的对话描写,体会生命的意义。3.理解"生命"的内涵。【教学过程】一、赏读封面,整体感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一本书。瞧!《一片叶子落下来》!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通常是从封面读起,从中能获得很多的信息。你们从这本书的封面获得了哪些信息?生1:我知道了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利奥·巴斯卡尼亚。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了解蝉的生命历程。2.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感知作者"科学"与"诗"结合的语言特点。3.激发阅读《昆虫记》的兴趣,了解此书的特点。【教学重难点】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感知作者"科学"与"诗"结合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