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选择美国的长期历史数据,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衍生模型,分析了收入不平等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间的统计关系.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是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原因,其间呈现出让"贫穷者更贫穷、富有者更富有"的"马太效应",这对于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使其向更为公平的方向发展非常不利,尤其在经济危机来临时效应更为显著.这对正处于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的我国来说更应引起重视,必须采取措施以破解这种"马太效应",以维护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晓东  黄晓凤 《教育与经济》2021,37(5):39-48,88
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问题备受学界关注,本文从教育中介视角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的生成机制.基于Roemer的机会平等理论分析框架及分位数回归方法,使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的相对比重约为17.57%,该比重存在较为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异质性,且机会不平等在收入分布中具有"左尾"偏向性;(2)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通过教育传导的比例约为12.24%,在女性群体中这一比例更高,接近所有传导渠道总和的1/4,通过教育渠道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也存在明显的"左尾"偏向性;(3)在教育传导渠道中,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71.60%和28.40%,且在较低收入群体中,教育质量因素所占比重相对更高.本文的政策含义如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需以降低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为目标导向,重要举措之一便是在提高教育回报率的同时降低居民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程度.  相似文献   

3.
陈晓东  黄晓凤 《教育与经济》2021,37(5):39-48,88
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问题备受学界关注,本文从教育中介视角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的生成机制.基于Roemer的机会平等理论分析框架及分位数回归方法,使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的相对比重约为17.57%,该比重存在较为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异质性,且机会不平等在收入分布中具有"左尾"偏向性;(2)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通过教育传导的比例约为12.24%,在女性群体中这一比例更高,接近所有传导渠道总和的1/4,通过教育渠道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也存在明显的"左尾"偏向性;(3)在教育传导渠道中,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71.60%和28.40%,且在较低收入群体中,教育质量因素所占比重相对更高.本文的政策含义如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需以降低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为目标导向,重要举措之一便是在提高教育回报率的同时降低居民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前关于教育经费不平等程度的研究文献并不多,本研究根据收入不平等的概念重新界定了教育经费不平等的概念,将其分为三类。依据此概念推导出生均教育经费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公式,并以近几年我国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统计、各省国内生产总值等数据计算出我国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不平等程度。从全国层面、省际层面及其与经济不平等关系三个角度进行论述,分析了我国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与地方经济水平、经济发展不平等程度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联立方程模型和分布滞后模型,研究2000—2008年我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和教育不平等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显示:(1)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经济增长则又反过来对缩小收入差距有利,因此,控制收入差距有利于经济增长,并反过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实现平等与增长相协调的目标。(2)收入分配差距导致教育不平等,教育不平等的改进却没能促进收入分配差距的改善,教育平等←→收入平等的良性循环还没有形成。因此,要想使我国的教育、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进入到一个内生化的良好发展轨道,还需要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加以引导,以逐渐解决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合理、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大、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一个指标,本文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对其确定标准和依据,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对国内收入分配现状的启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析影响收入流动性的制度因素出发研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较强的收入流动性特别是当向上的收入流动性大于向下的收入流动性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社会冲突就会大大降低和减少。那么分析影响收入流动性的制度因素就成为了改善我国收入分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将导致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扩大,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更可能是由极端的收入不平等所引起的。作为公共政策重要内容的公共支出,可能是导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贫困人口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受益相对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寻租理论的相关模型和经验证据显示,公共教育支出的不平等程度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性特征,公共教育支出领域的分配不平等将降低长期经济增长率,并且还会强化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共享型社会将降低未来各期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并导致更高的收入增长率,而家长因素对子女在公共教育支出中的受益份额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问题是经济学中最古老的命题,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的历程增长往往与收入分配相联系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带来了收入水平的不平等分布同时收入分配的差距也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增长.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分别从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互动影响以及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互动影响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课程中存在着不少的男女性别不平等.文章从精神环境、教科书层面、师生和生生互动、学校里的权力构成、空间的使用与分配以及教育成就等对存在着不平等的信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速扩展。而与此同时,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开始逐年拉大。梳理经济增长、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三者关系并讨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制定收入分配政策。通过对两个"倒U"假说的实证检验发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存在着"倒U"关系,中国的收入差距总体上是逐年扩大的,但2002年以来出现了一些缓解的趋势;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的"倒U"关系没有得到充分验证,尽管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平均受教育年限平方的估计系数是一正一负的,但在统计上不显著。相关分析发现,经济增长与教育扩展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也是相似的,这可以为两个"倒U"假设的一致性提供解释。目前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处于"倒U"曲线的拐点附近,对政府而言,继续关注民生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将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扩大内需是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首先分析了扩大内需的原因,由于需求与居民收入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扩大内需,首先要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分析了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并对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剖析;针对产生收入分配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以其减小收入差距实现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收入不均呈扩大化趋势。收入不均自然导致贫富分化,这势必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如何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论述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了差距形成的市场化因素、非市场化因素、经济增长结构因素、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因素等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围绕高校扩招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选取1999—2018年我国31个省份(不含我国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门槛回归估计。本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内高校扩招对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具有显著作用,且表现出鲜明的门槛特征。高校扩招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还存在经济门槛效应和技术门槛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高校扩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越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高校扩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先增强后减弱。据此,为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促进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我国可以实施因地制宜的分地区高校扩招政策;强化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技术进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李嘉图模型和H-O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技术赶超的概念,建立一个贸易和收入分配的一般均衡模型,从技术赶超的角度解释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扩大了收入差距,这种结构变化主要是通过技术赶超实现的,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和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也对我国收入差距扩大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analyzes bo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garding education inequality in China,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s. Policies promoting education have lead to remarkable progres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also effectively decreased educational inequality. However, substantial inequalitie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remain, even though sustainable progress has been realized. Decomposition results using the Gini coefficient and Shapley value approach based on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 greatest contributing factors to educational inequality involve the urban–rural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divisions. Moreover, the household register system which divides city and country, as well as increasing income inequality is deepening 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stratum differentiation. Though gender and regional gaps have been reduced significantly, the population residing in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areas, especially females, still warrants social concern. In addition, age related decomposi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creasing educational attainment for the young plays a key role in reducing education inequality. At last, we argue that more educational investment should be allocated to disadvantaged groups and lower income groups; especially eliminating some institutional barriers such as the hukou system,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good 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so on.  相似文献   

17.
收入分配问题涉及到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合理的收入分配既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但这种愿望在现实生活中却在一步步地拉大。在这种情况下,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收入不均等对教育的影响及途径,并运用中国大陆各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收入不均等对教育的影响效果。实证结果表明,收入不均等与人均受教育年限呈反相关关系,即收入不均等程度越大,人均受教育年限越短,收入不均等对教育型人力资本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verage levels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across countries, changes in average levels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the inequality of distribution of achievement (akin to income or wealth inequality in general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at or below an absolute minimum (akin to poverty in general development analysis). The paper uses a variety of data from cross-national and national assessments: aggregate data, micro (student-level) data, school-level data, and time-series data. The paper shows how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gender or wealth impact learning levels, but also shows that ‘systems-related’ inequality,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such factors, is typically much larger than inequality associated with any of those factors. The paper shows that countries progress from very low average levels of achievement to middle levels more by reducing the percentage of students with very low scores (that is, 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bulging’ left-hand tail of the distribution) than by increasing the percentage of high performing students. The availability of micro data from a particular case allows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equality measures and measures of the percentage of students below a low level of achievement and shows that, at least in that case, the reduction in inequality that accompanies improvements in the average levels takes place mostly through a reduction in the percentage below a low level. Unlike in the case of income, where vast reductions in income poverty seem possible without reducing income inequality, the evidence presented here suggests that this typically does not happen with learning levels: inequality reduction, reductions in percentages below a low level, and improvements in the averages are all empirically connected. More work is needed to show whether that connection is also caus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