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社会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城市社会,随着城市自身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城市依赖程度的日益加深,人类对城市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价值期待——即人们的城市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变化着。透过种种表层的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城市价值观与人类的社会发展观完全是对应演进的。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自从有了城市就有了城市管理的实践。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如何提高城市管理的有效性,创造多功能的、有活力的、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已成为各国城市管理着和理论界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几种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及其渊源,并结合我国城市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白立敏 《今日科苑》2014,(9):125-125
本文首先对生态城市内涵进行分析,从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案例出发,结合长春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特点,提出绿地系统作为城市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创建生态城市应遵循的规划原则及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学的视野来探析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认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是指是人类体育实践活动及其产品(物质与精神产品)在社区这一特定时空内的反映;在体育文化特色上,呈现着共享性、熏染型和多样性等特点;在功能上表现着整合、沟通和健身娱乐等作用;在体育文化领域的发展前案来看,社区体育文化将随着其裁体的日趋完善而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5.
李培志 《未来与发展》2011,34(8):2-4,13
低碳生活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应有之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低碳社会之际的一次全新生态反思。在倡导、践行低碳城市生活方式的进程中,处理好低碳生活与城市生活质量的关系能够为人们的低碳实践提供理论思维和实际指导,而作为城市文化的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也将成为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性变量。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生态城市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城市的系统框架,包括复杂程度由高到低的3类系统和5个子系统,即属于人工抽象系统的战略系统、属于人类活动系统的社会生态系统和经济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物理系统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设施系统;对5个子系统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阐述,并以广州市为例对广州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进行分析,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无论从理论到实践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所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没有能够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本文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了浅析。从人们对一座城市设计的根本认识谈起,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城市景观形成要素逐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我国的许多资源型城市,已经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困境,通过循环经济建设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近年来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以若干城市的实践为案例,从资源、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和指导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生态环境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又是高度“人化”了的环境,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环境是人类生态系统及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城市化进程已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本文以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论述了生态环境的控制、措施及管理。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化思路的反省与发展—论我国城市发展方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反思自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中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城市化以其汹涌之势,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蔓延开来,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中国也同样经受着城市化浪潮的强烈冲击。解放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城市数目急剧扩大。时至今日,城市是我国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城市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的主要力量。伴随城市  相似文献   

11.
城市设计并非从图板开始,而是从研究人类需求开始的。尝试从人类自身需求角度对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李文清 《科技风》2023,(35):141-143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社会对综合型城市管理人才有了更多的需求。本文首先对π型城市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概述,并阐明了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其次,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π型城市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创新与实践。最后,文章以百色学院城市管理专业为例,介绍了从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多个方面对π型城市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前言中国幅员辽阔并且多山,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从山城重庆到东方之珠香港,从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丽江到历史文化名城乐山……山地城市以其独具的魅力让万众瞩目,让世人惊叹。如果说城市构建了人类生存空间,并满足了人们高层次的心理与精神需求,那么山地城市则更完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亲密合谐,并从另一角度展现了人类的智慧与才干。山地、城市古而有之,而“山地城市学”作为概念在我国提出,并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进行研究与发展却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资深教授黄光宇开的先河。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山地城市学术研究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光宇还是我国最早涉足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系统这一当今世界关注的学科前沿与研究热点领域的学者之一。40多年来,他针对中国多山和多山地城市的国情,致力于山地城镇规划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理念与方法,探索中国密集人口和文化背景下的山地城市规划发展模式,把握住了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取得丰硕成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黄光宇受云南省及丽江地区政府部门的委托,对丽江城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了新的总体规划,在整个规划过程中,他和课题组的师生们倾注了全部的心力,并和当地文化人士一起编导了“雪山胜境,古城新天”电视教学录像片,获四川省教委优秀电视教学编稿奖。规划结束后他们向云南省政府领导和专家组作了汇报,并郑重地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议,将丽江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风景名胜区。1986年,丽江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 丽江又被联合国列入人类文化遗产目录。今天的丽江城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让人流连忘返。而40多年来,丽江的规划只是黄光宇众多优秀规划中的一项。新年伊始,带着对山地城市与生态城市学的好奇心,我们采访了来京参加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并获科技进步奖的黄光宇教授。  相似文献   

14.
建筑体现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紧密相关。从现代建筑设计来看,任何建筑的设计都与特定时期的城市设计及城市景观相联系,建筑成为了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出发,对二者进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从原始人择水草丰美之地定居;到农耕时代,因灌溉技术的发展人们从丘陵地区迁移到平原;再到城市形成后,星罗棋布的城市布局随着历史的潮流不断进化,勾画着城市发展的状貌……经历万年的演化,城市规划逐渐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与现代经济高速运转的齿轮咬合着,不断撞击出现代人居文明的火花。  相似文献   

16.
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城市投资公司作为投融资的载体和平台。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投融资需要转变观念,创新投融资机制,根据实际选择合适模式和类型。本文结合国际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剖析了最近国内实践的几个城市建设投融资案例,提出了现阶段可以借鉴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园林绿化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逐渐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主要问题。作为人口稠密的城市,环境问题更为严峻。城市环境问题已成为考察一个城市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浅谈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口聚集,人类的生活环境将遭到污染,人们面临着保护自然环境的巨大任务,科学的进步表明,在城市栽植树木、花草、可以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利用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有毒气体,增温增湿,调节小气候,减弱噪音,防尘杀菌等作用构建城市生态园林,以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使人类能幸福的生活。本文指出了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关键,并提出了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口聚集,人类的生活环境将遭到污染,人们面临着保护自然环境的巨大任务,科学的进步表明,在城市栽植树木、花草、可以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利用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有毒气体,增温增湿,调节小气候,减弱噪音,防尘杀菌等作用构建城市生态园林,以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使人类能幸福的生活。本文指出了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关键,并提出了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20.
智慧城市是城市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产物。文章从国内几个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及实践入手,着重阐述了智慧城市提出的背景和现实要求、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并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点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