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1>339的联想     
在一次国际笔会上,一位来自匈牙利的年轻男作家,打量一位坐在他旁边一直沉默寡言的女士,判断她很可能是一个初入门的新手,于是在与她简短交谈几句后,不无炫耀地说:“那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请问你出版了几部”?“一部”。女士回答。男作家有些鄙夷地问:“噢,你只写了一部小说,那能否告诉我这本小说叫什么名字?”“《飘》。”女作家平静地说。狂妄的男作家顿时目瞪口呆。时至今日,世界上知道小说《飘》和其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人数很可观,而对上述那位自称出版了339部小说的年轻作家,人们无从查考也无人愿意去查考。看来…  相似文献   

2.
思想性第一     
去年在乌鲁木齐开会的时候,《武汉晚报》准备复刊,要我写一篇文章。我借杜甫的《春夜喜雨》写了一篇短文,今天再从这里讲这首诗的前四句,可以用来比喻一张好晚报的特点,最重要的是两句:“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今天我想再强调一下,这个“雨”是什么?我想把它解释  相似文献   

3.
现场采访可概括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亲自参加革命斗争,以我写“我”,新闻作品中所记述的人和事,是作者的亲历亲闻。作者既是新闻的主体,又是报道新闻的记者。如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夜渡》、《夜船》,写于解放战争时期的《界岭夜雨》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经历了枪林弹雨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4.
1972年7月。我就当时发掘长沙市郊马王堆汉墓出土许多珍贵文物,写了一条消息。消息于7月28日经郭沫若同志审阅后,新华社即报周恩来总理审定,于7月30日播发。周总理是第二天就将稿子退回新华杜的,只改了四个字:将原稿中把出土的一幅帛画说成“古代帛画中空前的杰作”一句中“空前”二字,改  相似文献   

5.
我在一本名叫《中外名人治学的故事》的小册子中,看到了有关郭老的一段轶事。书中写了郭老曾经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将自己的剧本《屈原》里的一句台词作了修改,并称帮他改动了一个字的那个人为“一字之师”。后来,我又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不少文章,也提及此事。令人奇怪的是,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文章竟有不同的说法。首先,关于谁是郭老的“一字师”,说法就不一:有的文章说是饰演婵娟的张瑞芳,有的文章说是饰演钓者的张逸生。其次,原旬是什么,修改后的台词又是怎样,各篇文章的交代也大多各异:有的说,原句是“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后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有的说,原句是“你是个无耻的文人”,  相似文献   

6.
我想写一组《我心目中的“绝作”》系列书评,给《中国图书商报》写了第一篇后,发现报纸的篇幅限制太大,所以现在这第二篇只能移到刊物上来。由于换了地方,故而对“绝作”一词又须解释几句。 我心目中的“绝作” 当然指写得很好、很有价值的书;但不一定是天下最好的书,更不一定出于天下最有学问的人之手。它的“绝”,主要是指“不可重复性”,即此书不但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出来,而且作者本人也不可能再写出这样一本来。另外,我深知自己对“绝作”的解释是经不起反驳的,我之所以这样来称呼一些著作,是有很大的主观感情色彩的,因此,请读者不必较真。招呼打过,言归正传。 这一次要谈的“绝作”是  相似文献   

7.
来函照登     
硕良兄:刚刚收到贵刊1998年第六期,看到拙作《编注例话(四)》:《〈读徐铸成回忆录〉》,就不能不向你写这封信了:错得太多、太厉害了。下面,我按照拙文中的序号提出来:三、徐先生原稿将“阎典史”写为“严典史”,我以为这是同音笔误,径直改了就是。我写了“可迳改”。整理异体字,现在“迳”都作“径”了。我随手写了个不规范的字,当然是我的过失,贵刊却没有改用“径”字,而印成“可迄改”,不成话了。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是对一个时代的有力诠注。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永无止境,但特定时代却稍纵即逝,无法挽回,长篇小说则可以很好地将其精锐部分用文字保存下来。恰到好处、生动真实地描述出来的是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人、事和景、物,就是所谓的地域小说,它承载着一个区域的地方文化色彩,是该地域人文景观的一扇窗口。我国现代文学流派中就有发轫于20世纪40年代的“山药蛋派”,也有初创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荷花淀派”,它们均以浓郁的地方特色称道于文坛。因而,在诸多的小说家中都较为注重地域氛围,张国擎的  相似文献   

9.
忙碌高手     
“最近读什么书?” “无书可读啊!” “听说那部新出的小说……” “中国人写的小说我是从来不看的。幼稚,浅薄!” “有一部哲学新著……” “中国有哲学家吗?恐怕还没出世吧。” “……”“唉,我再不出手,文化的园地真要凋零了。有时,我真有天之将降大任于……不说了,有点惊世驻俗吧,哈哈,不过我总会写一部的。” “那你为什么不赶紧把大作写出来,让人开开眼呢?” “忙啊,太忙了。你看,日程都满了。抽不出时间啊!” “那么,明年……” “看吧,看吧,明年也未必……忙啊!” 请耐心地等待吧,等待忙碌高手有空时,精品会有的。诗曰: 推手为琵却手琶, 先生胆气实堪夸。 大阳不出天先亮, 孩子没生就做妈。  相似文献   

10.
在晚清时期的小说中,《老残游记》是一部比较有特点的作品。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赞它:“其书即借铁英号老残者之游行,而历记其言论闻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从作为新闻写作的借鉴来讲,我认为《老残游记》中的叙景状物,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首先,《老残游记》中对山川景物、人物形象的记述和描绘,大都采用了纪实的笔法,努力把客观事物的真面貌和特点写出来。中国古典小说,一般爱用夸张的手法叙景状物。在这一点上,《老残游记》可以说是别开生面。例如,对黄河结冰,它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1.
在基层业余通讯员当中,有一种“自卑感”,认为,给一些“市报”电台投稿,尚且不易,更别提上全国性“大报”了。在大报上稿,是比上“小报”难。但一是要有信心,二是写的稿子,要有上“大报”的新闻价值。去年初,我去一家企业搞调查。发现它盲目引进“新技术”化了30多万元钱,产品质量却不过关。为此我写了《企业引进技术须慎之又慎》,被《中国乡镇企业报》采用。五月份的一天,我九岁的儿子同我说:“爸爸,你们常给我买‘娃哈哈’我都吃厌了。能不能给我买一些小画书?”这句问话提醒了我,我连夜写了《不能  相似文献   

12.
无意之间在《人到中年》这篇小说里读到一段对话,其中一句写道:“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这是鲁迅先生的话,对不对?”这里,作者没有照抄原文,却稍加剪裁。我对此极为欣赏。原文见于许广平的《献词》,是这么写的: 你曾对我说: “我好象一只牛, 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牛奶,血。”末句的“血”字,叫做“趁韵”,未免以辞害意。血,怎么可以挤出?而奶娘挤奶,总是只说”挤奶”,决不说“挤人奶”;以此例彼,牛当然  相似文献   

13.
“儿童不宜”不久前,我和几个同志观看了一部标有“儿童不宜”字样的文艺录像,名叫《杀夫》。这是根据台湾作家李昂写的小说《杀夫》改编制作的。小说通过揭露一屠夫对其妻进行性虐待的兽行,控诉封建伦理道德对妇女的摧残。小说发表后在台湾引起了一场争论。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平日在对遣词造句和使用文字上,既严格要求自己,又严格要求学生,力求准确无误。可是,由于报刊上经常出现错别字,使我在教学工作上遇到了困难。有一天,我的孩子马春亮,将他写的作文让我阅改。我把字里行间出现的一些错别字,如“要向老一辈革命家那样艰苦奋斗”一句中的“向”字,和“响往未来”的“响”字,用红笔打了个×,改成“象”字和“向”字……。并要求他再多写几遍,以后注意改过来。不料,他不但不改,还拿来一份报纸让我看,并理直气壮地说:“我  相似文献   

15.
力报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前后,湖南、广西、贵州一共出现过六家力报,这六家力报,有的是一脉相承;有的则有联系又没有联系,反映了当时报纸的特点和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四家力报都同我有较深关系,现在就回忆所及,追记如下: 长沙力报第一家力报出版于长沙。这个报最早的发起人为康德、严怪愚、戴哲明、蓝肇祺等。康德原在长沙办有一家晚晚报,因为登载了一篇严怪愚写的揭发当时湖南省省政府主席何健公馆中的内幕小说,被何健查封,于是他们就转而筹  相似文献   

16.
十多年前,我自己写不来小说时,也常常找一些发表过作品的人请教。出了名气的并不太拿小人物当回事;偶而有热心人,就告诉我:“你呀,先学着编个故事,如果能编圆了,再把它通顺的写下来,这之后写多了,自然也就是小说”。我尝试着编过故事,因小时候听说书,听得多,听得入迷,一些今古传奇(?)熟于心,因而编的故事也算引人入胜。然而,故事编了几年,小说却并未写成一篇。明眼内行一看,均曰:“雷同!”后来,渐渐觉着编故事的路走不通,但为什么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青年时期曾写过一句诗,“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诗对我们业余写稿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联想到我们这些业余写稿爱好者。写了稿子不见报。心里总感到难过。笔者自己就深有体会。“发出去的稿件,十天个把月不见稿,心里想,哎,出不来了,这篇稿子又被抢毙了”,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应当加以克服。 “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写好文章,不靠别的,全凭自己的真功夫,就新闻写作而言,除了应具有一定的文字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这几天在看一点有关《儒林外史》的材料,却想到另外的事情上去了。想到的是:点句的难。鲁迅就用这个题目写过文章,收在《花边文学》里。说是用标点古文来试验学生,闹出许多笑话,甚至还有学者连极平常的句子也点出破句的。这是真的。这一回我就遇到了断句欠妥之处。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清之讽刺小说”就是讲《儒林外史》的。其中从小说第十四回引了一段,是写马二先生游西湖的:  相似文献   

19.
革命时期,风急浪涌,往往把人推到意想不到的岗位上,经受新的考验,学习新的东西。我到清凉山从事新闻工作,就是这种情况。这件事发生在1944年9月。在这以前,我在前方当过兵,打过游击,担任过县委、地委的领导工作。1943年冬天,为了出席党的“七大”,来到了延安,进中央党校一部学习。年轻的时候,我虽然也写过一些东西,也搞过宣传工作,但从未受过写作的训练,更不知新闻学是一门什么学问,当时一心一意想开完“七大”回前方,去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连作梦也没梦过会去做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世界戏剧史上有一部迄今为止最短的戏剧,它出自法国剧作家特里斯坦·勃纳德之手。亨有“法国马克·吐温”盛誉的勃纳德,一生写了40个剧本、50部小说,他的《小咖啡馆》和《说英同话的人》都是法国戏剧中不朽的杰作。他在1932年写的一部“芝麻”剧《流亡者》堪称世界上最短的戏剧,全剧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