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贾祖璋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为了说明荔枝不易贮存的特点时,引用了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讲授这一课时,笔者产生了一个疑问,杨贵妃能不能吃上新鲜荔枝呢?  相似文献   

2.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以提醒最高统治者,要记住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千万不能像唐玄宗那样为所欲为、荒唐可笑。  相似文献   

3.
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标题中“见”字的解释,有的人解作“被”,有的人解作“见面”。我认为这些解释使得这个标题难以理解,很不恰当,应该解释为助动词,表示“加于我”的意思。查阅一下《辞海》《辞源》《古汉语常用字典》可  相似文献   

4.
北宋诗人苏轼贬官在广东惠州时,曾作《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人教社编初中《语文》第三册《荔枝蜜》引用了这首诗的后面两句,教材注解这两句诗时又引出了诗的前两句,但没有时这两句作具体解释。高中《语文》原第一册《南州六月荔枝丹》亦引用了苏诗,教材注“卢橘”为“枇杷”。周有光先生在《语文闲谈·续编下》的《枇杷入诗》中释:“‘枇杷’又称‘卢橘’,现在广东还有这种说法”,并以苏诗为例。上述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徐静 《辅导员》2010,(13):29-29,39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想必同学们都耳熟能详了吧。可诗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怀疑"的意思,有人说是"好像"的意思,还有人说“怀疑”和“好像”都讲得通。究竟应该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6.
这节课和同学们一起复习一首古诗和一首新诗 ,并新学一首新诗。和过去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不同 ,今天我们从分析三首诗歌的共同意象“笑”入手 ,来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并提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能力。先看《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中学到过的《过华清宫绝句》。过华清宫绝句杜 牧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一、“笑”的特色1 风景美回望骊山 ,林木葱笼 ,花草繁茂 ,风景优美。2 宫殿美华清宫殿宇林立 ,绿树掩映 ,花草环绕 ,堆锦叠绣。3 容貌美千门万户 ,美女如云。如花似玉 ,国色天香。4 食物美荔…  相似文献   

7.
【教学思路】此课的教学思路是 :整体感知 ,局部挖掘。本单元提示明确指出 :“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 ,要以整体感受为主 ,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荔枝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 ,它以构思之精 ,语言之美 ,感情之深 ,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像这样一篇优秀散文 ,在讲解时切不可分块切割 ,零敲碎打 ,一定要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感受 ,然后再进行局部的挖掘 ,最后再由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显示有关荔枝的两首诗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罗浮山下四时春 ,…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小语课本(人教社)六年制第八册中有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人们对诗中“树头花落未成阴”的“花落”说法有二:一曰,树上的花已经凋谢了;一曰,“花落”应译为“花开”。哪种解释都允许,不伤诗的主旨,但也让人无所适从,因为“落”字也有“初开的”意思。如《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又餐秋菊之落英。”  相似文献   

9.
初中第五册《革命烈士诗三首狱中诗》“故人生死各千秋”的“千秋”两字,课本、教学参考书和《革命烈士诗抄》,均解释为“不朽”的意思,我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选有诗经二首,即《伐檀》和《硕鼠》。《伐檀》诗“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句中的“不”字,《硕鼠》诗“无”食我黍”句中的“无”字,课本上均作副词解释,分别译注为“不是”、“不要”。这两个字在这具体语言环境里,是副词还是语助词,怎样解释更为符合原意,我们认为应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1.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五册选用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文中引用了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首诗的首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并将其解释为“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似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2.
曹尉军 《学语文》2004,(5):21-21
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见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一文,多处引用了诗词典故,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由于引用了大量的诗文,文中也多处出现了引号。教学时,笔者觉得文中有一处引文末尾的标点用法颇似不妥: 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见课文第8节)  相似文献   

13.
李白诗歌《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的首联为“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其中的“晓”字在配套的教参中解释为“早晨”,课后练习也从“晓”的角度设计相关问题,题解注释指出这首诗选自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全唐诗》一百八十卷.其实,这一联中的“山晓望晴空”应为“山晚望晴空”,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14.
历岗 《小学语文》2007,(3):43-43
问:《古诗两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7课)中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有的老师说是“怀疑”的意思,还有的说是“好像”的意思。究竞应该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15.
刘竹庵 《语文知识》2002,(12):27-28
南宋著名诗人朱熹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们在解读这首诗的时候,都把“鉴”理解为“镜”,这当然是对的。但为什么“鉴”可以解作“镜”,却知之者甚少。鉴,同(钅监),它是古代器物的名称。有铜  相似文献   

16.
曾经一次又一次地教过《游园不值》这首诗,诗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解释———大概是园主人爱惜这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青苔上留下脚印,所以我轻轻敲那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教学参考书上这一答案早已熟记于心。多少年来就这么理解,就这么教。也许是参加“作文个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游园不值》中的“小扣柴扉久不开”句,“小扣”是否应为“小叩”呢课本给“小扣”的注释是:“轻轻地敲”。可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扣”字并没有“敲”的意思,只有“叩”字才有“敲”、“打”的意思,如“叩门”。按“叩”的解释才与诗中意思吻合。请问是“扣”还是“叩”“扣”是“叩”的通假字,所以“小扣”就是“轻轻地敲”的意思。课本只给“小扣”注明释义,没有说“扣”通“叩”,这是因为小学生没有必要接触“通假字”这个概念。古人写文章时,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18.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鸟鸣涧》一诗中的诗句。对于该诗首句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①黄建森、赵振钧的《中学语文古诗文直译》(新蕾出版社)是这样解释“人闲桂花落”的:“人清闲桂花飘落。”②谢孟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大学出版社)注“闲”为“寂静的意思”。③杨华、方剑在他们的《绘图中学古诗词讲析》里将“人闲桂花落”翻译成“在寂无人声地方,仿佛觉察得到桂花在丝丝飘落”。④也有不作注的,如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清闲”…  相似文献   

19.
《诗·周颂·噫嘻》一诗,有“率时农夫,播厥百谷”一句。其中“率”字,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的《文选》都释做“率领”,《诗经全译》、《诗经今注》等也都如此注释,这似乎已成了定论。如按此论,这首诗的意思就应是:“成王既已把他的诚敬之心向上帝表示,率领着这些农夫播种百谷。大大地开发你们所有的全部三十三方里的私田,服从地从事耕作吧,二人并耕,万众努力。”(依王力《古代汉语》)这  相似文献   

20.
《寄西伯利亚》这首诗第二节里,“‘不幸’的忠实的姊妹,‘希望’在幽暗的地下潜行”这一句,省教育厅教材编辑室编的教学参考书中所作解释是可以商榷的。参考书说:“诗人告诉这些‘不幸’的忠实的姊妹要想到‘希望’,要相信明天。”这样就把“‘不幸’的忠实的姊妹”理解为修辞学的呼格,是诗人在称呼十二月党人。其实,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希望”是“不幸”的忠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