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言 《中国广播》2008,(5):71-71
“舆论”一词出于何时说法不一。 最近,一篇来稿中说,“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沉传》中:“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有文章也说《晋书·王沉传》中第一次出现“舆论”一词。有人则认为,“舆论”一词较早见于《梁书·武帝记》:“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  相似文献   

2.
新闻舆论质量的概念 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新闻舆论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或意识形态工作当然需要、也可以进行优劣评价。有学者认为“舆论的质量是指舆论所表达的价  相似文献   

3.
王淳 《新闻前哨》2010,(8):67-68
网络新闻访谈是主持人与嘉宾,就公众关注的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进行讨论的在线访谈作品。是网络媒体特有的一种新闻体裁.被网络媒体大量采用。由于网络新闻访谈在舆论引导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其独有的传播形式和优势.新闻网站在策划和实施网络新闻访谈中,必须抢占舆论制高点,体现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叶林峰 《新闻传播》2023,(18):17-19
舆论作为一个重要社会构成被纳入众多学科领域,在这些学科中的表述都体现出“舆论”的一般性,即一种群体性的意见或言论。由于“舆论”本身涵盖广泛而又复杂多变,在新闻传播学中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根据舆论作为一种人类意识,是群体性产物,具有特定对象和指向性等特点,我们将“舆论”定义为:舆论是人群对于某一特定社会现象或问题形成的整体倾向性言论。参考国外心理学和社会学关于“场域理论”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提出了“舆论场”的概念,即人群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并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的说法。  相似文献   

5.
伴随一起真相迟到的枪击案,“新闻搭车”一词进入媒体和公众视野.“新闻搭车”是一种新闻的借机表达,也是一种舆情的借机搭车,其后果在增加了表达渠道的同时,也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频出的舆论热点让引导应接不暇,跑偏的舆论话题干扰议题聚焦深入,舆论的众声喧哗让共识更难达成.这对舆论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打捞沉没声音,避免舆情压抑;推动舆论共振,防止舆情停滞;构建公共领域,规避舆情误读.  相似文献   

6.
新闻评论的人性化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典型的新闻事件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直接阐明编辑部或作的立场和态度,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从而影响读(听众、观众)的思想和行动。由于它采用了直接发言的形式,因而,在影响公众、引导舆论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因本篇讨论的主角为记者,所以这里的舆论因新闻媒介的介入而特指新闻舆论。新闻舆论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此就记者作专门讨论)模拟公众对新闻事实的评价及体现的一致性意见。可见,记者在新闻舆论中是以公众代表的身份表达对于新闻事实的看法。因此在记者与公众之间就有这样的关系:公众是新闻舆论的主体,然而公众只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意义指向,他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自我确立的,而是由记者以模拟的方式确立起来的。更进一步可理解为,新闻作品里的公众意见并不是公众(一人或一群体)意见的完全表述或意见的总和,而是经记者选择、甚至加入…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地从语言学角度回顾了"舆论"一词在中国的产生与演变,从翻译角度来说,日常使用中存在的公共舆论、公众意见、民意等词均与英文"public opinion"对应,作为外来词的"舆论"是"public opinion"一词的中译,但与中国古代的"舆论"一词不存在必然的对应,本文分析了"public"和"opinion"所对应的中译词"公众"和"意见"的来源。本文认为古代的"清议"思想代表了中国舆论思想的传统内涵,"舆论"一词西风东渐的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历史代表了中国士绅阶层参与政治决策与议论国事的言论传统与文化惯例,经过跨语际实践的复杂运作后在公众文化心理发酵酝酿上有其内在一致性,本文还讨论了由"舆论"一词衍生出的舆论导向等词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新闻舆论机关如果不播发、刊载大量的新闻,也就失去了它的新闻特征。因此,不管是国内或国外的新闻舆论机关,都把制作、发布新闻,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任务。诚然,新闻报道的形式有多种,但其他一些报道形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里,“舆论”的概念出现频率很高,达300多次。他们著作中“舆论”、“社会舆论”、“公众舆沦”的译文,除少量原著中没有对应词、是译者加进去的外,其对应词均是offentliche Meimung(德)或publicopinion(英),直译“公众的意见”与中文“舆论”对应。社会舆论、公众舆论的译法是同义反复,前者将offentlich(公开的、公众的)译为“社会的”,亦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用词习惯。他们著作里的“社会的”一词,是gesellschaftlich,如“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的“社会的”即  相似文献   

11.
殷莉 《声屏世界》2004,(10):27-28
“舆论监督”一词在1987年被写入党的十三大报告后,又连续出现在党的十四、十五、十六大的政治报告中,学界和业界这几年围绕此话题讨论的文章也颇多。可是在什么是舆论监督,如何认识舆论监督方面说法不一,本文试图从舆论学视角对新闻媒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中的共词分析法和知识图谱分析法,以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对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研究的基本图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后发现,该学术领域经过多年探索,已取得丰硕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历时性梳理、系统性建构及建设性提升几个方面。研究认为,多元、丰富的学术图景将持续为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研究和中国新闻舆论实践的深化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新闻传播的舆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没有特定的反映对象,但各种社会意识,都会不同程度地渗透到舆论中来,并且在舆论中得到充分表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空前增强,社会信息的交流空前广泛,因而,社会舆论也就呈现出空前的活跃。这一现象与过去那种“舆论一律”的局面相比,应该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人们在舆论的海洋里生活,或按舆论引导的方向进行思考、判断和行动;或者接受舆论的挑战,采取相应的对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然需要新闻媒介的帮助,使自己适应和驾驭社会舆论。新闻媒介是社会舆论的母体。它不仅可以用源源不断的…  相似文献   

14.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具有争议的社会问题的一致性意见。这种一致性意见对公共问题的存在和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们的行为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社会和时势的晴雨表,也是实现社会调控的一种重要的制约力量。运用舆论可以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  相似文献   

15.
论舆论监督     
舆论的产生源于劳动中的沟通、协作、道德意识、民心和正义(1)。没有公共的传媒就没有舆论,也就没有监督。新闻传媒本身并没有监督功能,只有舆论引导功能,它是舆论监督过程中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当公众运用新闻传媒或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媒对社会行政管理机构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舆论表达,继而影响公共政策和带来事情的转变,这时,舆论才发挥监督的作用。因而,公众很多时候是借助大众传媒来形成或强化关于某个问题的舆论,而传媒以其突出的传播优势正承当舆论监督的重任(2)。  相似文献   

16.
舆论及舆论导向的问题,是新闻界讨论较多的热门话题之一。这种讨论有助于进一步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重要指示精神,使新闻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是,在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应引起注意的问题。比如,有的把舆论和新闻舆论混为一谈,忽视了舆论的客观性和群众性;有的把舆论导向和舆论批评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闻工作者,有必要关注舆论如何作用于经济的宏观和微观层面,从而促进或阻碍经济发展。舆论对经济生活的导向作用。以中国为例来考察,经济建设几经变革,而每一次的变革都必然伴随着社会舆论的激荡。舆论一直是左右中国经济的重要因素。从宏观层面上看,经济领域的舆论往往是  相似文献   

18.
马凌 《新闻战线》2023,(11):40-43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调查研究是有“贯穿”性质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研究能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抓住舆论工作的规律性,真正体现新闻舆论工作党性人民性相统一。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好调查研究报道,不仅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立场,还要掌握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所谓新闻舆论监督,是指运用新闻报道、通过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的途径,对社会中(包括集团的、单位的、个人的)的不良言行进行监察和督促的一种形式。尽管,我国的法制体系里有公、检、法系统,但舆论是社会公众意见的一种表示,事实证明,新闻媒介作为舆论最有效的代表者,能准确、及时、高效地促进许多社会问题得到并公正的解决。同时,新闻舆论监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学理论中,公开性和隐蔽性是新闻舆论的两个基本特征,但是这样的特征共存于新闻舆论中,各自又是怎样得到体现的呢?它们共存于新闻舆论之中,又会不会相互冲突呢?这些问题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