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V+P+NP"结构中"P"保持介词词性的前提下,是一个中补结构,但受韵律的作用,"P"不断虚化,"V+P"有词汇化的趋向。能进入"V+P+NP"结构的介词有"向、往、在、到、给、于、自",这些介词演变虚化、弱化情况各异,因此我们需要具体分析其词汇化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2.
“借以”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副连兼类词,其源结构是上古汉语中的“借1/藉1N以V”,其中“借1N以V”中“借1”表示从他方借某物,“以”表目的关系,而“藉1N以V”中“藉1”表示“藉助、凭借”义动词,“以”表修饰关系。“借1/藉1N以V”中动词“借1/藉1”虚化为介词,成“借2/藉2N以V”,介词“借2/藉2”宾语N进一步脱落,随着V复杂化,“借以”在近代汉语中凝固为副词,并进一步发展为连词。“藉以”表凭借意味强,在近现代汉语中,以“所藉以”形式出现,“所”脱落则形成连词用法。现代汉语中由于汉字简化,“借以”合并了“藉以”的用法。  相似文献   

3.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北京大学语料库对现代汉语“V+往”结构进行大量语料考察,总结“V+往”结构中介词“往”介引的宾语成分所具有的规律性。这一研究对“V+往”的规范使用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对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问题也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李蓉 《文教资料》2012,(27):123-125
关于"V+P+N"格式中P的词类问题学界争论已久,归结起来有"介词说"、"词素说"、"过渡说"、"动词说"、"助词说"等五种论说。本文通过插入成分法排除了词素说,同形比较法排除了助词说,功能识别法排除了动词说和介词说,然后从正面论述了过渡说的合理性,最后提出在P的词类研究上仍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拿"可以引进工具、处置者。引进处置者的介词"拿"有两个语义来源:一是"持执"义;二是"捉拿"义。在"持执义动词——处置介词"的演变历程中,"拿+N2+V2"式中的N2"可持执——不可持执"的语义转化是演变的关键。在"捉拿义动词——处置介词"的演变历程中,主要动因有两个:一是"拿+N2+V2"式中的N2"位移"因素的消失;二是V2由积极意义动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充当。对于"拿"来说,"执持动词——处置介词"是演变的主要路径,"捉拿动词——处置介词"是演变的次要路径。汉语史上语义相同或相近的动词,演变结果有可能一致,演变路径和致变因素却未必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
探讨湖南津市方言中的特殊句式“N+一+V+起”,分析该句式中“V”和“起”的构成,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归纳这一句式的基本意义为“带贬义主观色彩强调V造成的某一状态的持续”,并和津市方言中与这一结构相关的其他表持续的句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7.
试论汉语介词从“所为”到“处置”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贝加  王倩 《中国语文》2013,(1):13-24,95
宋代以来,汉语中出现"所为介词→处置介词"的演变路径。汉语(包括方言)历时、共时平面上的处置介词"与"、"给"、"帮"、"搭"、"代"、"共"、"同"、"跟"等的直接来源都是"替"、"为"义的引进所为者的介词。导致"所为→处置"演变的因素有二:一是代词的语义指向模糊,即回指对象的暗中更换;二是"P(所为介词)+N(他)+V"式中V部分的"非企盼"意义。前者在首发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后者在后随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是汉语史上"所为→处置"演变的首发者,它在"与+N+V"式中的意义和功能对后随的介词起着制约作用。介词功能之间可以发生"所为→交互"或"交互→所为"的演变,所为介词有可能向处置介词演变;这就是现代汉语平面上众多介词兼具"处置"、"所为"、"交互"三种功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讨论"把+N+V+了"句式中动词与动态助词"了"的扭曲关系的基础上,总结了制约"把+N+V+了"句式成立的条件,认为动词与"了"对称的前提是能够反映说话者对"把+N+V+了"句式描述"事件"的主观评价。因此,凡不能与"了"直接搭配的动词,需要对名词或动词添加其他成分来突显动词的结果义,动词与"了"才能形成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N1+以介+为+N2/V"构式中,"以"与前句的某个NP之间原本存在"介词"和"介词宾语"的逻辑关系,后来,这种逻辑关系消失了,"以"和"为"便凝固成为一个动词。在演变的同时,动词"以"已存在,动词"为"也存在系词化的倾向,这两个条件起着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介词“冲”的三种功能都萌生于清代,它走过“运行动词——方向介词——所对介词——原因介词——原因连词”的发展历程.“动词——介词”的演变在唐宋时期已现端倪,但介词性质的确定是在清代,导致介词“冲”产生的句法因素主要是“N1+冲+N2+ V2”式中两个N和V2的次类变换.原因介词“冲”后随成分的“名词性——谓词性”变换,以及结构的复杂化是“介词——连词”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邢福义先生的"大三角"理论为指导,从语表、语里、语值三个方面,对"V+不过+NP"句式进行探究。从语表来看,这一结构在整体上是一个动宾结构,这个结构中的动词以单音节动词为主。"N/NP"的不同会影响"V"的语义特征,从"N"的类型划分,"V"主要分为自主性动词和非自主性动词。从语里来看,"V"与"N"的关系主要有三种:"V"与"N"可以直接搭配;句子补充完整后,"V"与"N"可以搭配;"V"与"N"无法搭配。这主要与"V+不过+NP"中的省略以及V的虚化有关。从语值来看,由于"V+不过+NP"常常发生省略,所以使表达更为简练,有以简驭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日语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V+ている"结构进行分析,同汉语的翻译进行比较,对该结构的汉译结构进行了分类。在句子中,"V+ている"结构对应的汉语译文可以分为"译为‘正在+V’""译为‘正在+V’或‘(正)在+V+着(呢)’""译为‘V+了’及其他"这三个类别。本文还对"正在+V""V+着""V+了"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歧义句即为有多重理解方式的句子。"在+NPL+V+N"句式自1978年朱德熙先生《"在黑板上写字"及其相关句式》一文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持续关注。本文运用变换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结构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在+NPL+V+N"这一歧义句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6,(2):118-125
汉语史上,大多数求索介词,如"问""向"等的直接来源都是引进言谈对象的介词,"言谈—求索"的演变具有认知与句法的基础。从认知因素看,求索行为通常凭借言说行为实现,言谈行为通常含有获取信息或回应的目的,求索行为含有获取物资或帮助的目的。从句法上看,"P+N2+V"是言谈介词和求索介词同处的句法结构,言谈介词产生之后,伴随构式中V的次类扩展,出现了"言谈—求索"的演变。  相似文献   

15.
“介词+X+来说”和“介词+X+说来”这两个看似相近的结构,在介词选择、X的语义类型和整体功能三个方面均有差异。对“介词+X+来说”和“介词+X+说来”展开比较研究,有助于促进人们对二者的认识,并丰富框式介词结构这一领域的研究视角和成果。  相似文献   

16.
贺黎 《考试周刊》2014,(57):12-13
本文从目前已有的对"动+介+宾"结构的研究入手,着重分析"V·向"的词汇化,首先简要分析"向"由动转介的语法化过程,其次从介词并入的角度分析"V·向"结构的词汇化,并从韵律上的语音停顿、表完成态的动态助词"了"的位置、能否单说、中间能否插入其他成分及语义上的整体性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介词“以”在它所构成的介词结构中,其基本的核心用法是表示凭借的事物。以此为中心,为纲。可以把多种语法作用贯穿联系起来。联系的线索即引申的途径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现将“以”字结构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从具体到抽象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V+N”的结构歧义除了由动宾短语与偏正短语同形造成的之外,一些“V+N”偏正短语的内部也会因为语义关系不同而产生歧义,这类“V+N”偏正结构歧义的形成是因为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既可能是同位关系,也可能是限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杜文霞博士的《现代汉语“V+P+NP”格式的多角度研究》一书,采用定量分析研究方法,一方面就每个介词出现的频率进行了统计,另一方面就P与v的相对位置、语体的限制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进而得出汉语介词是一个内部成员不平等的类.其原型性除体现在使用频率上之外,还体现在它们与V的相对位置的优势选择上和线性序列V+P+NP的层次结构上.从观察视角来看,将“V+P+NP”看成一个复杂结构,对其组成部分分别从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进行观察和描写,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这不仅对汉语介词研究的深化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对其他虚词甚至是使用频率高、义项众多的多义词的研究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X以来"和"X以降"是现代汉语中的近义格式,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本文拟从语义特征、介词搭配、"X"的时间性质、以及"X"构成成分等四个方面来考察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