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作为人类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制度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完善的。在人类历史上,婚姻制度经历了从血缘群婚制、亚血缘群婚制、对偶婚制到一夫一妻制的演变。一夫一妻制是自然的产物,是文明的产物,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也不可能避免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要靠人类对自身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克制。  相似文献   

2.
一夫一妻制是迄今为止人类家庭史上最高级的家庭形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系统地阐述了一夫一妻制理论,并科学预见了一夫一妻制家庭在未来新社会的发展状况。在一夫一妻制基础上构建和谐家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当前,我国基本上具备了建立以男女平等、爱情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的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着一些不利条件。构建和谐家庭,必须充分认识一夫一妻制的进步意义,不断提高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质量,深入批判性自由论,维护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尊严。  相似文献   

3.
一夫一妻制是迄今为止人类家庭史上最高级的家庭形态。真正的一夫一妻制是以爱情为唯一基础的家庭形式,它体现了男女平等和妇女的真正解放。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系统地阐述了一夫一妻制理论,并科学预见了一夫一妻制家庭在未来新社会的发展状况。在一夫一妻制基础上构建和谐家庭对于进一步推进妇女解放、实现男女平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周春秋一夫一妻制婚姻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春秋的婚姻形态无疑是一夫一妻制,但它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总的来看,西周春秋一夫一妻制的时代特征有二:一是一夫一妻制婚姻中保留了一些原始婚姻的遗俗,并把这些遗俗纳入了一夫一妻制的框架;二是由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组成的男女结合还不构成完整意义上的个体小家庭,它只是作为家族成分被包含在家族之中。  相似文献   

5.
一、一夫一妻制婚姻的三个特质人们常常认为,一夫一妻制婚姻就是一对男女结成的婚姻。这种看法过于简单和表面。事实上,一夫一妻制婚姻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概念,而是与文明社会相适应的,男女两性结合的社会组织形式之一。它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身具有独特的性质和丰富的内涵。婚姻关系的牢固性或稳固性,是一夫一妻制婚姻的第一个特质。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  相似文献   

6.
一定时期的婚姻制度,由当时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人类的婚姻制度经历了血缘群婚制、亚血缘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的演变过程。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是自然的产物,文明的产物,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新的矛盾。而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要靠人类对自身清醒的认识、理性的克制和道德的规范。  相似文献   

7.
婚姻制度是人类的一项基本制度,从人类社会产生至今,婚姻制度也经历了群婚、血缘婚、对偶婚等形式,发展到今天的一夫一妻制。但是“朋友共妻”这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在东南亚大陆和青藏高原仍有存在。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婚姻史上,一夫一妻制取代对偶制,是婚姻形态的一大变化,也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但由于这种一夫一妻制并不是以自然条件为前提,而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因此这种一夫一妻制对丈夫在道德上并不能起到约束作用,只是对妻子单方面的道德制约。诚如马克思所说:“这种妻子方面的一夫一妻制根本没有妨碍丈夫的的公开的或秘密的多偶制。’①与之相适应,作为古典一夫一妻制的不可分离的对立物和补充物的妇女卖淫也应运而生。男子在巩固自己的地位时,总是千方百计地巩固和加强妇女的娼妓地位,诚如古希腊奴隶主公开宣称的:“合法的妻子是用来管家和生孩子,奴婢可以满足情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婚姻从对偶婚之后就是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从一个大夫一个妻子的含义出发,认定从父系氏族社会一直延续至今的婚制就是这种一夫一妻制.笔者认为:一夫一妻制的命名并没有反映男性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本质,因而不能解释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抢劫婚、买卖婚、典妻、卖淫等多种婚姻形式并存的现象,也不能很好地说明专门限制和束缚女性的家庭婚姻道德和法律.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命名与历史事实不符,与其本质含义不符.一夫一妻制的定义,不仅在于一个丈夫只有一个妻子,或一个妻子只有一个丈夫,本质含义应当是也必须…  相似文献   

10.
莫尔所构想的乌托邦社会,其政治制度是民主政体,其经济制度是没有私有财产、在内部也没有金钱流通的全民公有制;乌托邦的城市构想体现了科学的城市规划理念;乌托邦社会是一个城乡一体化的社会,这对我们国家的城乡建设有很好的启发;乌托邦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在婚姻方面,乌托邦实行一夫一妻制,并对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采取极为严厉的惩罚措施。莫尔对于乌托邦社会的设想,作为对现实社会弊端的批判和对人类社会发展原则的启示,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仍有很深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疆农牧区哈萨克族的婚姻状况也在不断变迁。在婚姻制度方面,已由一夫多妻制变为一夫一妻制,由收继婚制、买卖婚姻、包办婚姻变为自由婚姻;在婚姻观念方面,由早婚向晚婚变迁,逃婚现象已经大大减少,婚姻自主程度大大增强;在婚姻习俗方面,结婚程序由繁变简,嫁妆增添了现代物品,结婚仪式也有了变化,婚礼歌曲增加了与时俱进的内容,送礼方面出现了互相攀比的风气。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的婚姻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自愿原则、一夫一妻、夫妻互敬互爱以及忠诚等。但中世纪的婚姻观也有其弊端,如在婚姻中也限制发生性关系。从上述两方面进行探讨,使人们对中世纪的婚姻有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婚姻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秦国婚姻制度包括王室嫡庶妻等级婚制和庶民一夫一妻婚制。前者发轫于春秋,形成于战国秦惠文君称王之后。特点有三:一是秦王室虽然实行嫡庶妻等级婚制,但继承君位的往往不是嫡长子;二是秦君庶妻之子一旦为王,其母即可尊为太后,不受出身贵贱,班次高低的影响;三是秦国太后生活淫乱,贞节观念淡薄。后者是商鞅运用国家政权和法律的强制力量,拆散大家庭而形成的。特点有四:其一,庶民婚制一般只能构建父母妻子型和夫妻子型两种家庭形态,而不能构建父母兄弟妻子型大家庭;其二,秦可能有婚姻缔结要经官府认可的规定;其三,秦有弃妻登记的法律规定;其四,秦律禁止夫妻关系淫乱。  相似文献   

14.
学界传统观点认为太平天国实行"一夫一妻"的配偶制,对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多妻制问题大多采取回避的态度,至今还缺乏专论进行系统论析。其实,太平天国实行的是上下有别、等级森严的配偶制度。中下级军官和普通百姓实行"一夫一妻"制,高级官吏实行多妻制,诸王实行的是封建妃嫔制。太平天国领导人实行多妻制是不容置疑的。妻妾来源众多,主要使用强制手段掠取。妻妾在太平天国中境遇相当悲惨。多妻制给妇女和太平天国本身带来极大的危害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很多学者认为合法性是婚姻的本质属性.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不是婚姻。这种观点导致了很多的冲突与矛盾:它与婚姻的产生、人们对婚姻的认识不符;与法律、法规的规定相矛盾;导致法律、法规的自相矛盾。因此,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是婚姻。确认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是婚姻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符合立法的本意厦人们的思堆习惯;它真正堆护一夫一妻制的原则;它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它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规范婚姻行为。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指出,人类婚姻主要有三种形式: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从婚姻的词义、目的与仪式来考察,群婚并不是婚姻,对偶婚才是人类第一种婚姻形态.对偶婚的望门居阶段是现代婚姻萌芽期,从妻居阶段是现代婚姻初步发展期,从夫居阶段是现代婚姻形成期.一夫一妻制是现代婚姻的完备形态.  相似文献   

17.
云南文山苗族婚俗在维护苗族传统婚姻家庭关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涵盖了一夫一妻制、男女地位平等、恋爱婚姻自由、同宗同姓不婚等内容,具有内容的生活性、程序的非正式性、运作的内控性等特征。其婚俗存在既有可供现代婚姻法借鉴的合理部分,也有与现代婚姻法相冲突的地方。如何处理好传统婚俗与现代婚姻法的关系,是传统婚俗与现代化调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人类婚姻制度、习俗很早就在民间歌谣中有所反映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了原始群婚、血缘群婚、亚血缘群婚、对偶婚等形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实行了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就《诗经》而言,就有三分之二的诗篇是反映婚姻问题的。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当时婚俗的一个侧面以及婚姻制度,同时也展示了婚姻制度发展历史痕迹。试从内婚制、先从妇居制、媵婚制、收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或人或鬼,或神或妖,大都鲜活靓丽,风情万种。她们或为贤妻良母,或为悍妇妒妇,或为红颜知己。从蒲松龄对她们的不同情感倾向和态度中可以透视出蒲松龄既否定片面的贞操观又不反对寡妇守节;既否定父母之命又不反对媒妁之言;既提倡妾为君贞,君为妻义又不反对一夫多妻;既尊重女性又不仇视无辜女性的婚恋观。这是一种在继承了传统婚恋观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婚姻史》中,韦斯特马克对人类缔结婚姻的各种形式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他指出,这些婚姻形式受到诸多经济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而其实质是“实利婚姻”,而不是爱情婚姻。从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内婚制、抢夺婚和转房婚等形式来看,“实利婚姻”的性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