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艺术意境的“情景交融”反映了中华民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或“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具有真正的美学性质。它不仅把中国艺术家引向无限广阔的山水自然,使他们从中汲取永不枯竭的生命饮料,而且为中国古典艺术形成整体的、时空自由的意境特点确定了审美心理原则。受庄子(包括禅宗)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总体趋向于一种宝贵的纯美境界。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空灵美和美学内涵,强调“空灵”是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并指出虚实相生的造境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天真”具有很大的概括性、普遍性和与人类心灵相通的灵性,其实质是艺术真实与审美情感的真实性。“空灵”是诗歌自身审美特性及表现形态上的重要特征,是“虚”、“实”的有机统一体。它使艺术形象更具有诱导性与再造性,让读在鉴赏作品时借以拓展知觉、联想的空间,形成一种审美心理环境,使审美效应由此衍生扩展,收到“言近旨远”,“不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天真”说是就诗人思想情感方面立论,“空灵”说是从诗的内在审美特征方面立论,二结合体现出张问陶诗歌美学特征方面立论,二结合体现出张问陶诗歌美学思想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4.
“逸”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逸”是一种人生态度与艺术审美的自由创造,而“逸”在中国画的形式审美取向上则主要体现在于对程式化的画法之逸出或超越,脱略规矩方圆,超越一般的艺术表现程式,进入一种审美创造上的自由天地。“逸”虽然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画的至高品格和绘画美学的一种境界追求,但由于不同时代的审美思想变迁,“逸”的审美批评话语在各个时代中的美学内涵也随之发生不同程度上的变化或侧重,具有一种历史性衍化迁替的话语特征。同时,“逸”的表征形态不是惟一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重新梳理研究的,厘清这种审美思想衍化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规律,对于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禅宗美学是基于现实生命又超越现实生命的超越型修养美学。禅宗修养与平常日用相联系,使其美学思想的修养过程具有肯定人的本性和自由、鼓励人的精神创造和动静相宜的特点,并兼具静默之美和戏剧性之美。这种美学不同于世俗美学之处,在于它的“拈花微笑”式思维传感与“本来无一物”的空灵之说;而它倡导的自性、自心是佛的自力型美学又与人类的自由解放和精神创造相通,因而便成为贯通僧、俗两界的自由思想,最有利于审美创造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天真”具有很大的概括性、普遍性和与人类心灵相通的灵性,其实质是艺术真实与审美情感的真实性。“空灵”是诗歌自身审美特性及表现形态上的重要特征,是“虚”、“实”的有机统一体。它使艺术形象更具有诱导性与再造性,让读者在鉴赏作品时借以拓展知觉、联想的空间,形成一种审美心理环境,使审美效应由此衍生扩展,收到“言近旨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天真”说是就诗人思想情感方面立论,“空灵”说是从诗的内在审美特征方面立论,二者结合体现出张问陶诗歌美学思想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虚”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而在绘画艺术中,“虚”与“空”在画面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是邵种简单的空白、空洞、空虚和虚无,而是在其间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间接形象的。它是一个更重要有用的空间——一个想象的、空灵的、意味深远的空间,它可以使绘画艺术进入一种自由至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受人生,以审美态度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旨归,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文学语言,作为审美规范的载体,显示出其独特的情感功能和审美功能。本文从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规范——“意境”和“神韵”的角度,透视出文学语言的表现规律。文学艺术对“意境”的追求,主要表现在意象组合的语言技巧上,从而达到线条美、虚实美,空灵美等艺术效果。“神韵”投摄到文学语言上,给语言形式染上浓郁的意会色彩,体现出多省略、多跳跃、多隐含,多模糊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和谐,是孔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点,是孔子为文学艺术确立的审美标准.孔子的和谐美学思想深深地嵌入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艺术美学.中国艺术以"意境"、"传神"等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实质上就是追求审美的和谐境界,与孔子的和谐美学思想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1.
庄子美学与自由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美学是生命美学,它以生命为逻辑起点构建起“道”的美学体系。它追求生命的自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天合天”,通过“心斋”、“坐忘”与物同化;追求“大美”,追求绝对自由的美,达到一种至高的审美人生境界。庄子美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的生命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冰心的代表作《寄小读者》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是通过对爱的歌颂,表现生命和谐之美,由此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这种美学理想吻合了造就理想人格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也体现了人类精神追求上的终极目标,在道德亟须建设的当今社会,此作品更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意境的哲学内涵是生命自由,中国古典艺术意境便是自由生命的精神家园。它主要由官志缘情的诗歌意境、气韵生动的绘画意境和自然山水的诗画意境三种类型构成。历史地看,这三种类型又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从儒家境界向道来境界转变,精神自由追求不断深化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4.
“自由”是王国维美学体系中一重要范畴,王国维在其“境界”理论中追问了自由的内涵、分析了人类生命活动何以不自由的因素,进而为自由寻找出路。他认为,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只有通过审美活动、特别是在艺术的审美境界中把功利的实践活动转化为非功利的审美活动.生命活动才可能自由.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和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范畴。意境论以及为追求意境而努力的艺术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艺术地揭示人生真谛、对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对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的主体自由的渴望与追求。这正可见出迥异于以典型说为核心的西方古典艺术的中国风格和气派.从这个意义上说,懂得了意境,也就懂得了中国艺术的一大半.如果把中国古典艺术和艺术理论比作一座宏伟壮丽、结构繁复的迷宫,那么意境不啻是弥漫其间、游荡飘移的精魂。刘九洲同志沉浸于中国艺术创造和艺术理论的王国中,对意境溯源推流,钩沉探赜,构筑了艺术意境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最突出的是“中和”,他们在艺术上崇尚“和”的精神;先秦道家的美学观念最突出的是“虚无”,他们在艺术上追求“虚”的意境。论文仅从“中和”准则和“虚无”思想这两方面,谈谈先秦儒道的美学观念对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的影响,并以音乐、建筑、舞蹈、绘画等艺术为例,试作中西比较。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一个普通范畴,内涵情景统一的本质规定,基本是一个静态的平面结构。宗白华站在现代视角,对古典意境说作出新的诠释。他认为中国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艺术的经营布置,最终在于成就一个“有意味”的审美时空,这便是意境。意境在宗白华眼里已从平面结构变成深层结构,从一普通审美范畴变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表征,体现出中国人的哲学观和生命观。宗白华还构筑起以意境为核心的美学体系,即意境的源起、构成、内涵及产生的主体条件,而宗白华意境说的新意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8.
范曾的绘画艺术在当今的中国画坛是一个标志性的存在,他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求索,融丹青意境、书法笔意、诗书浩气、国学素养于一身。他坚守民族绘画精神,主张“复归古典”的美学思想,赋予绘画艺术以人文情怀,在艺术作品中提倡审关自由。其笔下的艺术形象是人文思想和艺术追求的审美表达。  相似文献   

19.
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对“道”的认同是通过一种“圆而神”的悟觉思维实现的。它与整个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对“道”的认同是相同的,中国绘画艺术中也同样追求“圆”之美。从表层(“象”之审美层次)而言,是追求着一种外在形式与结构之“圆”或完整的“空间境象”,包括特定的物理空间之圆,而从深层而言,则是要达到“气”圆与“理”圆。  相似文献   

20.
李彦栋 《文教资料》2009,(22):15-16
司空图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歌理论家.他在审美上追求一种冲淡的境界,同时又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淡而有味"是其美学思想,他开创了空灵这一意境,实现了中国美学史上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