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8 毫秒
1.
游仙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诗型,其源于先秦,兴盛于魏晋。生活于两晋之交的郭璞为这一时期游仙诗之集大成者,并以19首《游仙诗》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为第一位以游仙诗而名世的诗人。郭璞《游仙诗》(其五)显在以游仙为名,追求高蹈隐逸;潜在则借遗世之志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抒发其坎壈之怀。出身寒门的人生经历、忧生患时艰难时代的压制及诗中隐含的诗人对国家、百姓的忧患感伤,均是郭璞在《游仙诗》(其五)中抒发坎壈之怀的缘由所在,诗中显在的游仙终无法掩盖其潜在的坎壈咏怀主题。  相似文献   

2.
游仙诗自先秦萌芽之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汉朝形成了游仙传统的两个分支:一是《楚辞》《庄子》及汉赋中的游仙题材作品所开创的"坎坷咏怀"的兴寄传统,一是汉乐府游仙诗所开创的单纯描写"列仙之趣"的传统.这两个传统到了曹氏父子手中得到完美的继承和大胆的开拓,这种开拓对后世的游仙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游仙窟》在日本大行一时,影响深远,但是日本文人对《游仙窟》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以平安朝后期为界,《游仙窟》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从日本的书目著录中可以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奈良和平安朝前、中期,《游仙窟》被著录进"集部",处于文学经典的地位,是被当作美文学来对待的;平安朝后期开始,《游仙窟》渐渐被视为狭邪小说,从"集部"转入"子部"。这种变化反映了日本文学风气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4.
唐代道士吴筠结合道教信仰和神话传说,以游仙诗、步虚词的形式描述了他修炼和得道飞升后游历仙境的体验。他的《游仙》二十四首及《步虚词》十首中蕴含着丰富的"逍遥"美思想。他的"逍遥游"是无约束、无目的的得"道"之"游"。  相似文献   

5.
《游仙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小说,《莺莺传》是唐传奇中最富盛名的爱情小说,这两部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将《游仙窟》和《莺莺传》加以对照,不难发现,这两篇唐传奇中才子佳人形象、情节构成、感情模式以及表现手法的应用等方面都成为后世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的基本范式,从《游仙窟》的"纵欲"到《莺莺传》的"忍情",文人性观念从开放转向内敛,这种转变也促使了后来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情爱关系由重"色"向重"情"转变。  相似文献   

6.
郭璞《游仙诗》并非单纯地游仙或尚玄,而是在更为深厚的思想内涵中表现为二者的交融,游仙与尚玄都是其独特的、不可或缺的咏怀方式。  相似文献   

7.
李白的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选入高中课本并被作为基本篇目已有多年,对它的研究也已相当深透。这里我只提出几个小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游仙诗 《李太白全集》(清人王琦注,中华书局出版)序言正确地指出,这首诗是一首游仙诗。这一点,教材与教参都没有说明。 《现代汉语词典》说,游仙诗是“古代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此说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并没有把这类诗的本质特征充分揭示出来。梁代萧统的《昭明文选》在卷二十一游仙类中收录了晋人郭璞的《游仙诗》七首,唐人李善注云:“凡游仙之篇,皆所以滓秽尘网,锱铼缨绂。”“滓秽”就是污秽,“锱铢”则为  相似文献   

8.
论游仙诗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的神仙信仰是游仙诗的思想源头。《离骚》借助游仙表达政治寓意,《远游》描写仙游、追慕长生,《庄子》借助神仙形象追求逍遥独立的精神人格,三者共同组成了游仙诗的文学源头。游仙诗是在先秦神仙信仰、文学作品两个方面的作用下逐步发展到魏晋得以成熟。  相似文献   

9.
苗霞 《语文知识》2003,(11):8-9
早在先秦时代,屈原就已利用辞赋形式描绘了神游仙境的体验,如《离骚》《远游》等。汉代乐府民歌如《王子乔》《长歌行》《善哉行》等,多有描写神仙和仙界的。魏晋以后,游仙成为诗人习用的题材。曹操的《气出唱》《陌上桑》、曹植的《飞龙篇》《升天行》等,已是相当典型的游仙诗。后来郭璞以《游仙》为题写出一批杰作,萧统编《文选》又分出“游仙”一类,游  相似文献   

10.
吴帆 《现代语文》2007,(9):25-25
人们称李白为诗仙,这不仅是赞誉他写诗的才华,也是赞美他"仙风道骨"的风度。他一生也确爱寻仙求道,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他在《感兴八首》之五中写道:"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他不无虔诚的求仙学  相似文献   

11.
游仙观念来源于原始巫教和道家学派,在信仰、仪式与方技三个方面规定了游仙诗艺在汉代的发展方向和艺术形态特征。汉武帝时代的郊祀活动通过对神灵的献祭祈求游仙长生,祭神乐舞发展为游仙乐舞,在《郊祀歌》中得到完美的展现;同时游仙诗也是两汉时代世俗宴享仪式上的艺术消费品。汉代游仙诗艺具有仪式性、表演性和在场性特点,是从《楚辞.远游》到魏晋游仙诗发展的重要阶段,对魏晋文人同类题材作品的创作具有重大影响,成为古典浪漫主义的重要范型。  相似文献   

12.
屈原《远游》模式对曹植游仙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远游》作为游仙诗的始祖,对后世的游仙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植的游仙诗创作也不例外。《远游》的结构模式以及虚构的神仙世界里的人物意象、环境意象、行为意象等,对曹植游仙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游仙精神的传统发展过程、深入分析李白游仙诗的神仙世界,来探讨游仙对李白诗歌的影响,以及李白对游仙诗的改造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阮籍《咏怀诗》中包含了大量的游仙诗,在高平陵之变前夜的现实生活中诗人痛感前途渺茫,而自己的青年时代行将逝去,因此寄意于神仙,幻想永葆青春,无忧无虑;在游仙诗发展的谱系中阮籍乃是郭璞直接的先行者。由于阮籍深知神仙世界也很渺茫,可闻而不可见,更不可入,于是他除了通过"仙心"之作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外,又通过玄言诗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后者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他的游仙诸作,这样就给后世读者留下了一个"阮旨遥深"的总体印象,他《咏怀诗》中的"仙心"反倒容易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15.
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李白从神仙道教的角度驾驭神仙题材来传达其思想感情,吸收《楚辞》游仙的精神内核与表达形式,突破了六朝以来一味升登求仙而企慕长生的游仙题材与颇为单纯的游仙意象,结合自身遭遇,融合现实时事,在浓烈的性情中涂抹上相当个性化的梦幻色彩。在诗人“仙”气弥漫的梦幻世界里,别具三种游仙文化形态,即:超凡之人、奇幻之境与至诚之情,同时又创造了“以幻写仙”、“以梦写仙”与“以游写仙”的三种抒写游仙世界的新异模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游仙面貌与深刻意境。其才力之大、想象力之丰、个性之显,洵无愧“诗仙”之名,而其广阔的堂庑,既为道教神仙世界努力拓展人性化的空间,也为游仙诗史竖起了一座继往开来的丰碑,具有不朽的诗学价值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魏六朝游仙诗的类型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仙诗是汉魏六朝的一个重要诗型。根据"游"与"仙"组合关系的不同,可以把游仙诗分为游仙诗(狭义)、咏仙诗和慕仙诗三大类。这三类又分别有不同的结构模式:游仙诗(狭义)主要由游仙的缘起、历程和终结三大板块构成;咏仙诗主要由主干(咏仙)和引发(析理、颂德)两大板块构成;慕仙诗主要由慕仙诱因和慕仙情怀两大板块构成。  相似文献   

17.
游仙情结是嵇、阮情感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思想感情的必然的逻辑发展和艺术升华。但由于嵇、阮的气质、性格不同,其诗作之抒情风格亦随之而异,这种风格上的差异鲜明地反映在他们游仙诗上。嵇、阮继承了屈原、"三曹"的优良传统,踵事增华,进一步密切了游仙与现实的关系,深化了游仙诗的抒情技巧。他们的艺术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对郭璞《游仙诗》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因而在中国游仙诗发展的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西晋郭璞的《游仙诗》的具体篇数和古学史上的价值历史上有不同的认识,尤其在几部高校教材中的说法不尽相同。经过论证,郭璞《游仙诗》应为二十一首,其中十篇较为完整,其余为残片。在学史上与风靡当时的玄言诗是完全不同的,乃是“坎Lan咏怀”之作,应与阮嗣宗之《咏怀诗》作等量观。  相似文献   

19.
《诗经.秦风.蒹葭》从西汉以来,在不同的诠释中,其主题由"刺襄公诗",一变成为"怀人诗",再变而为"爱情诗",其魅力之处正在于它创造了"求而不得"的企慕情境。诗中关键字句的训诂,如"伊人"、"溯洄"、"溯游"、"宛在水中央"等也因之而发生相应变化。可见,《诗经》作品意义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诠释,而《诗经》本意的研究过程正是一种"去障化"的过程;《诗经》诠释学有其独立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钟嵘对郭璞《游仙》诗的评价,集中体现了他对游仙诗的态度,但因《诗品》版本讹滥,导致个别地方文字错乱,从而给后人解读带来了很大麻烦。李善的曲解和清代学者对钟嵘的不满,均是误读所至。在对多种版本细加甄别的基础上,结合钟嵘论诗思想性与艺术性兼顾的特点,是我们正确认识《诗品》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