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仑,作物抗旱生理与旱地农业学家,1933年1月生于山东省龙口市,1954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曾任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长,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顾问,河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相似文献   

2.
正回顾60年的科研生涯,山仑认为自己走的是一条抗旱生理与旱地农业交叉、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中间人"道路。如今.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仍在工作。回顾其科研生涯,山仑认为自己走的是一条抗旱生理与旱地农业交叉、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中间人"道路。不过业界对他有不同看法.有人评价他是"独树一帜",有人则认为他的研究是"四不像",尤其是不像现代植物生理。"但不论怎样,是客观处境和主观条件促使我扮演了这一角色,开始是被动的.后来则成为自觉。"山仑说。谦虚和淡然,是山仑接受专访过程中始终流露出的鲜明特点。不过他在旱地农业研究和应用领域留下的成果,足以被称为骄人业绩。  相似文献   

3.
山仑,1933年1月出生于山东龙口。1954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1962年获前苏联科学院植物生理学副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兰州大学等6所高等院校兼职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作为最早倡导我国旱地农业科技的专家之一,他长期致力于黄土高原旱地农业与水土保持工作,开辟了旱地农业生理生态研究新领域,提出应同时把水的充分保持和高效利用作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基础的论点。在提高半干旱区农田降水…  相似文献   

4.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以黄土高原侵蚀环境调控和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为方向,以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以及治理黄河为目标,研究土壤侵蚀过程及其调控方法、土壤侵蚀预报、侵蚀与干旱逆境下作物生理生态和土壤水分、养分循环机制及其  相似文献   

5.
我曾经就如何诠释科学精神这个问题请教过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旱地农业与作物抗旱生理学家山仑先生。他的回答无疑是高屋建瓴的:“我认为科学界应遵循科学道德,这与科学精神的要求是一致的。科学研究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创新的工作,它探讨的是前人不了解和尚未解决的问题。科学精神是一种  相似文献   

6.
"麦/玉/豆"旱三熟种植模式集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技术为一体,该模式作为一项集抗旱减灾、用养地结合、保护性耕作、轻型栽培于一体的旱地新型种植模式,体现了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内涵,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旱地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技术措施。经过多年的试验推广,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种植技术。本文总结了"麦/玉/豆"模式在内江地区的栽培技术特点,分析了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运用元极学和的理论,结合古今丰富的抗旱经验和多种旱地农业理论,讨论了“和”在旱地农业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灾害之一,其中春旱影响适时播种,易形成旱灾.抗旱和防旱技术包括旱地农业生物技术、旱地农业耕作技术及旱地农业工程技术;坐水播种是一种有效解决春旱的措施,在坐水播种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与灌水及机械有关的问题,因此其研究有很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南方丘陵岗地旱地资源丰富,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旱地大多耕作粗放,用养失调,产出效益低,有的处于半荒芜半闲置状态,甚至丧失资源更新能力。枝江县区划办对丘岗旱地农业开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提出、评价和实施的丘岗旱地农业系列开发模式,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旱地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南方丘陵岗地旱地资源丰富,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旱地大多耕作粗放,用养失调,产出效益低,有的处于半荒芜半闲置状态,甚至丧失资源更新能力。枝江县区划办对丘岗旱地农业开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提出、评价和实施的丘岗旱地农业系列开发模式,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丘岗旱地农业开发效益走出了新路。  相似文献   

11.
张正斌,1962年3月27日生于陕西省合阳县,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中心研究员。从事小麦抗旱节水生理遗传育种研究。曾获2009和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度河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2和2000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二届优秀青年科技奖等10多项。组织并发起了2006年第一届国际生物节水理论与实践大会。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代表作有:《小麦抗旱生态育种》,《遗传传递力和遗传变异力的概念与发展》,《小麦遗传学》,《作物抗旱节水的生理遗传育种基础》,《中国旱地和高水效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国水资源和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
干旱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机制及抗旱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作物的光合生理、根系生长、作物形态、产量形成等方面阐述了干旱胁迫抑制作物生长发育的原因,简析了作物的抗旱现状及提高抗旱性的途径,提出了作物在干旱胁迫影响下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作物生育期内发生干旱胁迫,叶片的光合生理所受影响最大,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降低。在作物生长发育前期遇干旱胁迫,多数作物会维持较高的根系活力,保证地上部植株的正常生长,到胁迫后期,根系活力逐渐降低,地上部植株的生长受抑制作用明显,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干旱胁迫对各生育期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略有不同,小麦产量受干旱胁迫影响最严重的是孕穗期和抽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受干旱胁迫的影响次之;对于玉米而言,开花期和灌浆期遇干旱可导致玉米严重减产。作物抗旱性的研究十分复杂,且不同作物的抗旱性存在很大差异,应综合考虑作物遗传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同时结合干旱诱导蛋白和基因工程技术措施等加深对作物抗旱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山杏不同优选类型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得出:山杏优选类型之间差异不是很大。但不同类型之间的生理指标还是存在着差异的。由此可以得出哪个山杏的品种更具有抗旱性,为辽西地区的抗旱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五大粮食主产区农业抗旱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康蕾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14,36(3):481-489
农业抗旱能力反映了地区防旱减灾的水平。对农业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及时掌握我国农业抵御旱灾能力的空间分布及区域差异,进一步加强抗旱管理、提高抗旱能力。本文选择我国五大粮食主产区作为研究区,采用特定时间尺度下的干燥度指标分析了研究区的自然干旱程度,并选择土壤质地、高低需水作物面积比、耕地有效灌溉率、农机动力系数、农林水利事务支出、人均GDP等6个指标,应用加权求和法评价了研究区的农业抗旱能力现状,进而分析了其自然干旱背景下的实际农业抗旱能力。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自然干旱程度高且抗旱能力弱,较低的耕地灌溉水平以及严重滞后的农田水利建设使得两区实际农业抗旱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地区;黄淮海平原自然干旱程度高但抗旱能力较强,可其为保证较高的灌溉率超采地下水已引起严重的生态问题;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自然干旱程度低且抗旱能力较强,综合农业抗旱能力相对最强;四川盆地自然干旱程度低但抗旱能力低下,社会经济欠发达、农田水利建设较为薄弱,综合农业抗旱能力略高于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防旱抗旱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5.
从理念上分析了生态抗旱与工程抗旱、抗旱对象、抗旱目标、抗旱措施等方面的区别;对今后农村建设中如何构建生态抗旱措施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概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建站10年的定位观测和试验研究进展。拉萨站科研人员通过对以高原农田为主的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和试验研究,在高原环境背景特征、能量传输和能量平衡、生态系统结构和生产力的形成、作物光合生理生态以及碳循环过程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在作物和牧草品种引种筛选和模式建立、人工草地建设和利用、蔬菜栽培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为地方农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干旱对大豆的逆境生理变化进行了分析,为大豆抗旱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为逆境研究提供一些生理及解剖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刘厚培 《资源科学》1985,7(4):16-21
旱地在我国南方山区占据相当大的面积,约占其耕地总面积的40%左右。主要分布于川、滇、黔、鄂、湘、赣、浙、闽等省及桂北、粤北、皖中南等亚热带丘陵山区,约占南方旱地总面积的90%。其中川、滇、黔、鄂四省旱地面积最大,约占耕地面积的50—65%,有些山区县和区乡的旱地面积占其耕地面积的75—95%。但目前旱地农业不大引人重视,生产水平很低,低产旱地约占3/4以上,旱粮产量仅占粮食产量的10—25%,特别是旱地作物单产水平远低于水田,旱粮平均亩产只有200—300斤,其中小麦、大豆单产更低,不到100斤;旱地油料作物平均亩产只有30—50斤,麻类作物100—200斤,烤烟200斤,棉花只20—30斤,甘蔗2000—3000斤,一般要比水田作物产量低1—3倍。研究南方山区旱地农业特点、充分合理利用旱地资源、挖掘旱地农业的生产潜力,对我国南方山区农业的发展,搞活山区农村经济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在原长春地理研究所与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的新研究机构。 2 0 0 2年 3月 ,经中国科学院批准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行列。长春地理研究所与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分别建于 195 8年和 1978年。两所在沼泽湿地综合研究、区域地理、黑土生态、作物生理生态、遥感应用和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有特色、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 ,为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项 ,二等奖 15项 ,中国科学院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 5…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中国人》2018,(17):12-13
开发方法助力小麦等大基因组作物核心基因组低成本组装及新基因挖掘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张一婧研究组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童依平研究组合作,开发并优化实验与计算流程,实现低成本组装小麦等大基因组作物的核心基因组。研究论文发表于Nucleic Acids Research。植物高度的遗传多态性为分子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确定重要农艺性状的根本方法在于比较不同群体或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