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类常用"雨"的基本概念去认知其他概念。汉语里"雨"常和其它的气象概念组合成新的词语,以表达更多的隐喻意象。这类合成词中以"云雨"、"风雨"、"雨露"最为典型。这三个词语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认知角度出发,在与西方文化比较的基础上,对这三个词语的翻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拟对英汉数词"two"和"二"、"两"作一对二的比较研究。以多本英汉字典与词典的释义为语料,在词义的历史派生理论的基础上,从概念功能、文化功能与修辞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并对比较结果从文化与思维的角度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王松 《贵州教育》2011,(1):29-32
一、"红色美术文化"概念的提出 "红色美术文化"是"红色文化"概念的限定,是使用增加"红色文化"概念的内涵,使概念外延缩小的逻辑方法产生的亚概念。具体地说,就是以美术形式反映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  相似文献   

4.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这两个概念,由于其含义的多解而容易造成使用上的混乱。在不少文章中,这种将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相混淆的情况比较普遍,说明很多研究者尚对这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认识模糊,所以常常把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理解为只是"旅游"与"文化"这两个不同概念的一种简单的叠加。因此,通过对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进行深入探讨,来厘清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对规范学术用语和发展学科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我国宪法中有关"文化"一词的规定和使用,是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制度、文化政策、文化建设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政策,是我们认识文化、理解文化和使用文化的法律依据。文化是个系统的整体,宪法中广义的文化概念是对文化的"人化"特征的宏观性把握,其对应物是"自然";中义的文化概念是对文化的"精神性"特征的中观性把握,其对应物是"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概念是对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的微观性把握,其对应物是"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渺义的文化概念是对文化的"行政性"特征的渺观性把握,其对应物是"科学和教育";小文化概念是对文化的"知识性"特征的直观性把握,其对应物是"无知识"。  相似文献   

6.
李峰 《教师》2011,(16):125-125
一、概念辨析 杨文轩教授在主编的《体育概论》中将体育界定为"以身体运动为手段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活动"。其本质在于以运动为手段促进人的发展和增进健康。此项界定,从自然与社会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体育,从旧的"狭义"与"广义"的争论束缚中解脱出来,比较科学地揭示了体育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指出翻译存异伦理重视保留原语文化的异质性,然后探讨分析理雅各基督教义之"仁",韦利普适阐释之"仁"和安乐哲比较哲学之"仁",提出翻译特有内涵意义的儒家概念词应该运用异化策略,促进译语文化的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先秦两汉时期并没有出现文体学意义的小说概念,此时期的小说是儒家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文化概念,它在目录学上反映为属隶子部末流的分类概念,而在形式上则是以拉杂辑录"丛残小语"为主的"大杂烩"式的著作体。  相似文献   

9.
"悟"概念是一类比较常用的语汇。以汉语和英语为语料,剖析"悟"概念生发于"光"概念的认知根源,进而对"悟是光"概念结构生成过程中人类的隐喻化和范畴化发展机制进行了详细说明,旨在依托认知规律,对概念的隐喻化取象和范畴化拓展路径提供进一步的实践操作性借鉴。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西文化界明确意识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在此语境下,章士钊以"新旧调和论"为基础,在《评新文化运动》一文中,围绕"文化"、"新旧"、"文化运动"等概念,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病态群理",在中国现代文化应该如何发展问题上,与"新文化运动"形成对话交流,其中隐含了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潜能和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以《通制条格》为考察对象,探讨助词"将"字的语法意义和功能,以及与"了"的兴替关系,发现助词"将"字在《通制条格》中主要表动态,在公文的常用语组合中叙述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在一些"动+将+趋"结构中已经出现了"动+了+趋"的兴替,助词"将"字在元代的发展没有停滞。  相似文献   

12.
“骚”是一种处于“诗”、“赋”之间的诗体。与“经”比较,“骚”体的整体特征表现为“奇丽”,“奇丽”的本质特性是变易适度性。以“经”为准,“经”、“纬”与“骚”三者之间互动着“正-伪-奇”辩证思维的内在态势。“骚”体的变易适度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对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文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搭”作为并列连词和伴随介词在云南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文章先对“搭”的词性作了明确的界定,继而描写“搭”的语法化过程,认为“搭”在元代出现语法化的趋势,到了明朝,真正开始语法化并完成了语法化过程,“搭”的伴随介词和并列连词的功能是由“搭”的“联结;连带”义基本上同时派生出来的,连动式这一句法结构是促使其语法化的句法环境,并使重新分析具备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元初书法家鲜于枢"复古"的书法思想有力地推动了元代"复古"书风的形成,其"复古"思想的内涵包括"崇晋"与"宗唐",而"宗唐"在鲜于枢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重点分析了其"复古"书法思想中"宗唐"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给”的语义非常丰富,共有八个义项,对应三个词性。文章描写“给”的语义类别,考察了其语义演变过程:在认知隐喻与类推机制的作用下,存在“给”的本义(使事物位移)分别向给2(方向性标记)、给3(允许某人做某事)、给4(目标性标记)引申的放射型过程,“给4”向“给6”(强处置标记)、“给8”(处置标记)引申的放射型过程,“给3”向“给5”(施事标记)向“给7”(强施事标记)引申的链条型过程。最后讨论“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义演变过程教学。  相似文献   

16.
“性本善”思想是孟子“性善说”的核心。“四心”是“性本善”基本内涵,“四德”是“性本善”发展、完善的目标和内容,“人心”是“性本善”发展的中介,“思”是“性本善”被认知和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反求诸己”是主体发展“性本善”的主要方式。“性本善”发展为“四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中,我们更应重视人“性本善”的认知教育,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反求诸己”中持之以恒地践行人性之善。  相似文献   

17.
班级“红人”可以分为正式结构中的“红人”与非正式结构中的“红人”两种。班级“红人”的性质是“边际人”、“中继者”和“佼佼者”,其功能在于:班级运行的“中继者”和班级冲突的“缓冲带”。班级“红人”的形成有其必然的一面,也有其偶然的一面。班级“红人”的变迁规律有“平静期”和“动荡期”之别。班级“红人”在来源渠道和行使权力两方面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18.
元代“小学”教材在名目上可分为“韵语”类和“蒙求”类,在内容上可分为“儒家道德伦理类”和“历史类”,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与之前的“小学”教材相比,元代“小学”教材无论在编纂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当时社会上逐渐浓厚的理学风气相一致,而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同时也继承了传统教材的优点,体现了教材编纂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对于现在的初级教育教材的编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据《易纬》及东汉郑玄《易赞》,《周易》之“易”涵摄“变易”、“易简”和“不易”三义.然而,对于“易”之“不易”义,历来学人见解歧义迭出.由是首先通过追根溯源,对“易”义进行诠释;其次,探究“不易”之源流变迁,以明晓“不易”本义;最后,以“秩序化”、“本体化”诠释“不易”义,彰显“不易”在纷纭变迁世界中的意义,企以开启生生不已的生命本体.  相似文献   

20.
对“亯”字的字形和本义的理解历来意见不一。从早期字形、造字体系、字体演变及字形和本义、引申义的关系角度看,“亯”当象祭祀场所之形,本义为祭祀。《说文解字》“献也”的解释实为“亯”的引申义。“亯”后来分化为享、亨、烹三个同源字,是社会发展、语言丰富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