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儒家之道本质上是治国之道、管理之道.儒家管理智慧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重,以和为贵,以中为用.本文从"为政以德"的管理方式、"修己安人"的领导方式、"义利合一"的经营方式等三个方面揭示了儒家管理智慧主要内容,突出了儒家管理智慧对于当代管理活动的独特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2.
儒家治理文化在整个儒家思想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人本精神和实践品格,至今具有重要的资鉴作用.整观儒家治理文化,不难发现儒家治理以善治德治为魂、治己以修身正心为本、治民以仁政民生为务、治君以内圣外王为要、治国以礼法刑政为方.儒家治理文化从个体与社会、精神与方略、核心与要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抓住了治理的目标、主体、内容、根本、方法等关键问题,实已兼备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相似文献   

3.
儒家典籍的经典化,首先归因于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学的“温和“性格及其“以述为作“的思想方式.儒家典籍的进一步神圣化,则发生在欲使儒学成为帝国意识形态的汉代儒家那里.汉儒赋予儒家经典以圣性,并进一步阐明经典圣性之所由来,于是就有“神义圣性论“与“天义圣性论“两条经典神圣化的取径.  相似文献   

4.
周德新 《华章》2007,(9):53-53
儒家死亡观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死亡观的流变.儒家死亡观一方面重生轻死,而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厚葬,这反映了儒家对死亡理解的矛盾性.研究儒家的死亡观,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看待死亡,树立生死辩证统一的观点,提高生存质量和实现生命的价值,有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梁爽 《文教资料》2009,(20):6-8
以孔、孟、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于"言"始终持着两难态度,在"言以足志"的功能与"言不尽意"的现实之间徘徊难解.究其根源,则是与儒家试图通过言说以介入社会、为社会立法的价值指向紧密相联.本文尝试通过对孔、孟、荀思想中的言意观进行梳理,阐释先秦儒家言意观的特点,并对先秦儒家对于"言不尽意"所采取的言说策略进行分析与评述.  相似文献   

6.
儒家传统的内部结构具有多维性的特征.在以往的“一元分析框架”下,儒家传统往往被当作一个模糊的整体而遭受全面的否定或全面的肯定.这既违背了历史事实也违背了逻辑规律.因为,儒家传统的内部结构是多维、多层面的,不可能以一概全地加以肯定或否定.我们在此所提出的“三维分析框架”,主张从三个层面来解析儒家传统的内部结构:官方制度层的儒家传统、民间草根层的儒家传统和知识分子层的儒家传统.这三个层面的儒家传统由于其内涵、特性的显著差异,导致了它们在现代性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适应力和生命力,因而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列文森站在非历史主义史观的基础上,认为儒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已失去存在的依据,并运用“博物馆”这一著名的比喻,借以说明儒家传统的死亡.杜维明以复兴儒家传统文化为己任,对儒家思想进行一种现代诠释和阐发的工作,力图复兴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并使之走向世界,但他的儒家传统文化观却是唯心主义的.在对两种儒家传统文化观分析和批判的同时,指出对待儒家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8.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9.
罗红娟 《文教资料》2013,(27):59-61
在儒家的教育思想中,学习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以来的许多儒家学者都对如何学习作详细的探讨.儒家关于学习态度的主要要求就是勤奋好学、专心有恒.影响较大的学习方法有:广取博收、循序渐进、学思结合、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0.
胡素梅 《天中学刊》2009,24(5):70-72
先秦儒家、道家都注重形神兼养、动静结合、修养道德、节制嗜欲以养生,但先秦儒、道养生思想又存在不同.儒家重养生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抱负,道家则是为了保全人的生命价值;儒家养生重在修养道德,道家重在顺应自然;儒家养生偏动,道家偏静;儒家养生主张怡养情志,道家主张保精守气.先秦儒、道养生思想在今天仍然颇具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孔子和今文学》一文是蒙文通晚年最重要的一篇经学论文,集中体现了他的经学思想。在该文中,他综合了《儒学五论》的主要观点,从解决今古学入手来思考经、子、史的关系,通过构建"批判儒学"来重新定位经、子、史的关系,通过对儒学根源的不断回溯来彰显今文学(实际上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他自觉地将治子之法与治史之法结合起来,着眼于思想与历史的互动,在儒学与诸子传记相互交流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中来考察儒家思想的变迁,揭示了今文学的根本精神是"革命""素王"说,今文学井田、辟雍、巡狩等制度寄寓了天下大同、万民平等的理想,从而基本上揭示了今古学的真相。  相似文献   

12.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他以古文辞翻译欧美小说.坚持用古文进行写作,评注编选了二十余部古文选集,同时应商务印书馆之邀评选了十册中学用教科书——《中学国文读本》。在民族自信心衰退及道德价值体系崩坏的时代,林纾选评教科书的目的意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重构儒家道德价值体系,为民族自信、民族振兴输入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针对中唐儒学义理被淹没在章句训诂中的情况,重申原始儒学的经世致用特征;柳宗元剥落笼罩在儒学头上的天人感应、鬼神迷信等神学外衣,弘扬原始儒学的人本精神;柳宗元倡导“大中之道”,端正了儒学学风;柳宗元统合儒释、融合诸家,拓展了儒学视野。由此,柳宗元对儒学的复兴、理学的诞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个体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对立。鲁迅超越了传统,也很好地继承了传统,鲁迅完整地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也很西化。鲁迅尊重各种文化精神的自身特质,把它们作为一种完整的生命形态接受、承传下来。由此,鲁迅的精神是独特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15.
韩愈素以儒学传人自居。他的执着的儒学精神集中体现在他对传统的儒家礼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无论他居朝还是在野,主敬明德,以孝悌为本,严守礼仪,以礼治国是他一以贯之的礼治思想。刺潮八月,礼治精神尤显。不但劝帝封禅、置办乡校体现出其治国以礼、整饬朝纲之本怀,其祭神、祭鳄都彰显出寓儒家礼乐精神于民俗文化之中,借以敦亲睦俗之目的。他是真正的儒家礼乐文化的呵护者。  相似文献   

16.
儒学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儒家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倡导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腾飞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儒家强调真善美的统一的价值原则培育了讲道德重教化的民族精神 ,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形成极大的影响。儒家成圣与合群的价值取向培育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被誉为"程学正宗"的杨时,是南宋之际理学的重要传人。他非常推崇《中庸》一书,特别对其中"诚"这一价值核心进行了清晰而明确的阐发。在兼综二程"诚"说的基础上,杨时积极探寻"诚"的内涵,力求通过"诚之"的工夫即"致曲"将作为本体的天道与作为主体的人道统一起来,同时把"诚"论加以推衍,将《中庸》"诚"说与《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道联结起来阐释"合内外之道"。杨时的思想承洛启闽,对后世特别是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起到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礼“治世和以“法“平天下是儒法两家截然不同的治国方略与思想.儒家主张以“礼“作为行为规范,充分体现“仁爱“精神;法家则主张靠“法““术““势“治理国家,一统天下达到政通人和,二者方法虽然不同,却为同一目的服务,而真正圣明的统治者,在治国中都是兼采两者之长,“礼““法“并重,德威兼施.这一方略与思想对搞好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钱大昕对宋明理学的很多范畴都进行了分析,在“性即理”的问题上,钱大昕同意宋儒把理看成纯粹至善的道德标准,但不同意“天即理”之说。他反对把“理”玄学化,反对宋儒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探求“孝悌”。他把宋儒宇宙本体的“道”解释成孟子的道德伦理,并试图把宋儒所有的哲理思辨的思想都落实成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他对《宋史.道学传》枉自尊崇道学的现象进行了批判,从史书体例的角度揭示学术发展的脉络,主张在正史中以“儒学传”统领一切,反对在编纂学术史时有意轩轾,强分门户,掩盖学术发展的真实面目。尽管钱大昕对宋明理学的很多范畴提出质疑,但他对朱熹、王阳明正心诚意、主敬立诚的思想又十分推崇。  相似文献   

20.
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仁爱”、“忠恕之道”,为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伦理基础;“天人合一”是儒家对生态观念的集中概括,“民胞物与”是儒家对天人关系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和合精神,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