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曾是我国史学界研讨的“五朵金花”之一,关于这一问题史学界进行过若干次较大规模的讨论,但讨论多以中国明清社会为对象,且由于对“资本主义”这一关键名词的概念认识的分歧,因而在这一问题上的讨论引发了诸多争辩。本文将对“资本主义”一词进行概念论证,然后把它放在16世纪英国手工业发展这一具体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步入资本主义的国家之一,而16世纪正是英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农业、手工业都出现了较大变化,社会结构重新分化整合,新旧势力交错并存,在这一复杂的环境中孕育出的资本主义萌芽进行蓬勃生长。因此,对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研究无疑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30年代全汉升开创性地发表《中国行会制度史》后,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未得到深化与广化,建国后,伴随着学术界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行会制度才又重新成为学们笔下的探讨热点,“但令人遗憾的是,行会在许多人的眼中只不过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伴娘’。它  相似文献   

3.
市民与市民社会近些年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讨的热点,人们多以为是由于西方(特别是美国)史学界的影响。其实,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50年代中期国内史学界早已讨论过与此相关的问题。当时可以争鸣的学术问题真是屈指可数,所以有人讥之为“五朵金花”。其中的一朵“金花”,即有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许多争论,都涉及到市民和市民斗争。后来这一问题的争执又延伸到太平天国史研究,在关于太平天国革命性质问题的讨论中,也涉及到有无市民力量参加及其作用如何等等。甚至在另一朵“金花”——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讨论中,不时也出现…  相似文献   

4.
我国史学界五十年代曾经开展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我以为这个讨论未必最后接近了真理,明清萌芽之说也未必已臻完善。我近年来的学习体会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上限,不在明清,也不在唐宋,而在两汉。这并不是耸人听闻、标新立异之尤。请允许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为借鉴,以两汉史实为根据,一一加以陈述。  相似文献   

5.
刘秋根教授: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萌芽与史学方法论这两个问题,是近些年来史学界关心的问题,它既是历史本身的,也是涉及历史学方法的重大问题。上世纪90年代后,这个问题曾一度被冷落下来,但是,也有好多学者关注。今天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近几年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又  相似文献   

6.
“史学革命”这个口号,自从五十年代末被提出之后,统治史学界长达二十年之久,对史学界乃至整个思想界都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今天,我们在进一步清算康生、陈伯达篡党夺权罪行的同时,清算他们利用“史学革命”所犯下的罪行,肃清他们在历史教学和研究领域的流毒,对于繁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建国初期,全国史学工作者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史学界开展了关于古史分期问题、土地所有制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农民战争问题、历史人物评价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编辑了大部头的史料丛刊,出版了《历史研究》、《历史  相似文献   

7.
一、解构中学历史评价能力的必要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能力问题成了包括历史在内的诸学科的热门话题。90年代初期的《考试说明》建立了学科能力的本框架,90年代中期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形成了四个大类10个项目的“话语霸权”。90年代末期综合能力培养的讨论与实践又异军突起,相比之下,历史学科能力的讨论倒有日渐式微的趋势。这是高考的威力所在。1999年之前,面向中学的一些历史教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8.
从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垄断资本主义,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成型的基本历史。掌握、理解这一发展线索,对学好复杂的世界近代史是大有裨益的。本人在世界近代史的教学中,根据资本主义在不同时期的特征,概括为“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垄断组织”三个阶段。实践证明,这种分期对掌握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史研究即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只是其关注点主要围绕乡村社会与文化等层面,在经济方面的探讨略嫌不足。建国以后,学术界在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中,也主要是重点考察土地占有关系和农民生活贫困化等问题,研究视野仍较为狭窄。90年代以降,由于社会史研究的兴盛和经济史研究的发展,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越来越引人瞩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史学界更以极大的学术热情与强烈的现实关怀充分发挥史学的参与功能,投入到对“三农”问题源头的探讨之中,分析历史,吸取其中蕴含的智慧,以期帮助人们认识这个问…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是江泽 民同志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之一,从“历史进 程”的高度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历史命运,是 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综观世界近现代史,从17世纪40年代以来资 本主义360年的发展,大体可分作120年为一期的 三个阶段。 从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个 120年,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在14世 纪和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如意大利北部 的佛罗伦萨,虽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直到17 世纪4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发展 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教师》2012,(8):F0002-F0002
本书是作者近半个世纪以来发表的高等教育论文的精选集,其由“高等教育学科及其分支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学基本原理”“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序言及其他”等五个部分组成,涉及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问题、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问题以及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类新老问题,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中国高等教育学萌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画卷,从而使人们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概貌有所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主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的问题,是共产国际在中国大革命时期提出的。它对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处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鉴于史学界对此问题研究不多,本文拟作些探析。“非资本主义前途”问题的理论来源及其含义经济落后的前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革命发展学说的重要观点之一。 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在回答关于人类和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时指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但对不同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对于孔子及其思想的历史评价,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尊孔与反孔这两条线索持续贯穿于思想文化战线,并常常与复杂的政治斗争纠结在一起,演变成政治影响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的综合社会文化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缜密研究并合理评价这一社会文化现象,是史学界进入21世纪后亟须解决的一大课题.林甘泉教授主编的<孔子与20世纪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以煌煌50余万字,对孔子及其思想在20世纪的历史命运,从政治、理论和学术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解答了不少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历史缺憾.  相似文献   

14.
汉语的“年代”表述一般采用“世纪 年代”(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方式表示。近年来有人建议改用“年份 年代”(比如“1990年代”)的形式表示,其主要理由是,“世纪 年代”表述法不便于称说每世纪的前两个年代。这一观点是不妥的。关于每世纪前两个年代的名称问题,我国最早地系统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金有景先生认为应该称为“零十年代”和“一十年代”。这一观点是符合汉语的规律的。  相似文献   

15.
分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总体上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关键。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史学界在中国历史分期的研究上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传统朝代史编纂模式转向线性进步分段论,近代西方的历史三分理论逐渐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其中,日本史学界关于中国历史分期的理论和实践对转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西方的分期理论为基础,以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主要线索,出现了不同的分期理论和实践,也有批判性的反思。第二次转型发端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社会史大论战,到50年代末正式完成。在这次向马克思主义史观转变的过程中,以社会经济形态为分期依据的社会发展阶段论最终确立,其中苏联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五种生产方式分期体系的确立,研究的重点也由分期理论选择之争转向马克思主义内部如何分期的讨论。历史分期的转型切合了近现代中国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对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和学科建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提供了一些值得认真反思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杨念群,念群之名颇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意味。这或许就是杨教授提倡“中层理论”的一个缘由吧!作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学,他的研究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不是瞄着社会上层政治舞台,而是转向大众、民间和基层。目前史学界有一批这样的中青年学,他们从新的视角研究历史,关注过去被漠视的人群,使“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真正演化为历史是人民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末伊始,对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科学的关系的重新审视引起了对史学理论研究与史学主体性问题的关注;同时,这一时期不断涌入的西方20世纪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对主体性的特别关照的学术取向也激起我国史学界对史学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并对研究的理论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方面构成了我国新时期史学主体性问题研究的两个理论缘起。  相似文献   

18.
美国课程史研究最早是作为传统教育史的次领域而萌芽的,秉持传统教育史的进步史观、重视史料、编年体叙写等特点。20世纪70年代,课程领域的转向和修正教育史学的兴起,促使课程史研究开始思考与教育史的关系,并自觉寻求课程历史的理论解释。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后结构思潮和课程研究“理解范式”的影响下,课程史研究走向多元理论解释的路径。应从课程史与课程理论内在关联的角度,充分认识课程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图书之一,田居俭主编的《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一书,于2011年6月出版.其特点主要有:一、《基础》一书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针对学术界出现的一些淡化、否定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出了旗帜鲜明而又实事求是的回答.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是史学理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史学界曾经掀起过"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讨论的高潮,大大深化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取得飞速发展,国际化程度持续提高,现已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联,作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初步发展再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它的发展与其社会历史发展及高等教育的变迁史息息相关。本文对澳大利亚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进行回顾,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