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从“校企合作”走向“校企利益共同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1月",全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浙江金华举行,与会代表就如何有效促进校企"四合作"、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等问题,开展广泛研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践的"校企利益共同体"得到业界广  相似文献   

2.
基于校企双赢的“互换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在基于校企双赢的“互换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该模式主要在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等方面,校企互通互融,促使企业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形成了校企双赢长效合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孙健、臧志军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24期中撰文,分析了企业主体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现实意义,阐述了企业主体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内涵,介绍了当前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从而提出了企业主体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方式。企业主体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现实意义在于以下几点:1.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有多种主体的不同办学模式,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是一个业已存在的趋势.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之校企共同体是企业、高职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友嘉模式”实践了一种校企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形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共同体“友嘉模式”办学形态的实践,探索其内在运行机理、影响因数及其运行机制,以期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一步推动和引领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有多种主体的不同办学模式,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是一个业已存在的趋势.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之校企共同体是企业、高职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友嘉模式”实践了一种校企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形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共同体“友嘉模式”办学形态的实践,探索其内在运行机理、影响因数及其运行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一步推动和引领校企合作高职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育人新范式:平台、机制和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作育人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深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基于对当前高职校企合作育人存在问题的反思,诠释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校企合作育人的内涵要求,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皇冠学院的实践探索为例,从合作平台、运行机制和育人模式三个层面,探寻以校企利益共同体为特征的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在基于校企双赢的"互换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该模式主要在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等方面,校企互通互融,促使企业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形成了校企双赢长效合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2011年11月25日-27日,全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办,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承办。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创新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动力,也是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基本途径,构建和完善校企合作共赢创新机制,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本文结合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在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合作模式等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赢机制提供了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10.
金华——地处浙江中部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叶圣陶先生《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而为广大教育界人士所熟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一所1998年才被教育部正式批准的高职院校,因其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五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界的知名度正越来越高。一份书面材料告诉我们:2004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课题研究成果《“五位一体”校企合作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通过了省级鉴定。由华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马树超研究员等组成的专家组认为“:该模式概念清晰、成果丰富、资料翔实,参与面广、参与度深、带普遍意义和可操作性,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具有开放办学、社会办学理念和可用教学资源综合利用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具有指导意义,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五位一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办学模式?它是怎么形成的?为学校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沐浴着初秋九月的灿烂阳光,我们随着浩浩荡荡的返校大军走进了地处八婺大地的南国学府——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走近了曾有过二十五年军旅生涯、担任过一方父母官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兼书记杜世禄和他的工作班子。  相似文献   

11.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五位一体”办学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浙江中部,座落在“气压江城十四州”的古婺金华,创办于1994年,1998年由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批办最早、规模最大的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国家财政部、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地方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创办10年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回顾10年的创业历程,强调以紧密型校企合作为核心,以基地建设作为校企联姻的基础,以招生作为校企互动的起点,以教学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以科研作为校企融合的提升,以就业作为校企双赢的硕果,实现“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化,已成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  相似文献   

12.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职业学生技术技能的重要途径。德国双元制模式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典范,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创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推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而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重要前提.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在示范院校建设中就如何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8月1日至3日,由光明日报教育部发起、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首届中国高职教育校长微论坛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召开。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提高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是当代高职教育人的历史使命。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实践与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有效发展,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带来一系列巨大的理念转折与改革实践的同时,也对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众泰汽车学院为研究对象,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新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是保障高职教育质量和特色的核心和关键.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多年来通过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制度,创新"两定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开拓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探索建立了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遇到了理论研究滞后、体制机制僵化、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法律法规缺陷、政府行为缺失等五大瓶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共同体”建设与实践为主线.投入专项资金,积极开展校企共同体理论研究;实施区校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园-企-校合作,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凸显企业主体地位,满足企业利益诉求,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制度保障、机制约束以及成立资产经营公司等措施,改善校企合作的政策环境:通过“区校联盟”、“园-企-校联盟”、市长联系学校制度等灵活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与职责。“校企共同体”模式成为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试验地”.为推动和引领中国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李萍  陈洁 《现代企业教育》2014,(22):168-169
校企合作办学、合作教育、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之一,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技系根据现代畜牧业生产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素质要求,结合高职教育规律,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从2008年开始进行校企合作,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模式,现初步形成了三段式"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唐金花、王瑞敏在《教育发展研究》发表《产业柔性集聚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要适应产业发展的形态与变化,产业柔性集聚是当前我国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对高职校企合作的资源集聚、供需对接、运作机制等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