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小林 《新闻窗》2010,(2):77-78
2009年4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2年)》,其中写道:“加强对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合法权利的制度保障.维护新闻机构、采编人员和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评论作为新闻机构、采编人员和新闻当事人的一种权利并写进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不仅为媒体人包括众多公民依法对世间事物发表评论提供了权利上的“护身符”,  相似文献   

2.
赵民 《青年记者》2010,(17):16-17
舆论监督,尤其是大众传媒对政府机构或公共组织的相关行为进行评论、监督,已成为一种常态,无论是《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从“人权保护”的高度明确提出要“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  相似文献   

3.
一 舆论监督,尤其是大众传媒对政府机构或公共组织的相关行为进行评论、监督,已成为一种常态,无论是(<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从"人权保护"的高度明确提出要"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还是"人民网"成立专门"舆情频道",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舆情应对进行专题报道与分析,都反映出我国政府对舆论监督作用的日益重视与认可.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有些事情,道理比较简单,但是要证明它,使人点头,令人信服,却不那么简单,没有大量的事实、数据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有些评论旁征博引、周密论证,以使观点精当,理直气壮。评论中的这种材料与观点的处理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厚事精理。 近几年来,美国“人权卫士”摆出一副捍卫世界人权祖师爷的架势,今天指责这个国家“侵犯人权”,明天又抨击那个国家人权“不合标准”。他们声称:“我们有一手好牌,我们自由和民主价值观在世界各地极有魁力。”有人甚至扬言,美国是“照耀这个灵魂不开窍的世界的人权灯塔。”事情果真如此美妙吗?未必。“未必”虽只有两个字,要论证它,却要百语千言。《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发表的《“人权卫士”的难题》,旁征博引了:(一)美国刑事组织1992年2月10日发表的一份报告;(二)美国一名著名社会专家1978年的著作《美国社会问题》;(三)一美国学者《美国的人权状况》长文;(四)1991年《巴黎竞赛画报》发表的有关资料;(五)  相似文献   

5.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2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评论作为新闻机构、采编人员和新闻当事人的一种权利并写进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为评论的繁荣和增强评论的功能注入了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魏永征 《青年记者》2012,(13):12-14
记者①的权利,在我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甚至官方也没有统一说法.例如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称:"新闻机构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把这些权利定为新闻机构法人权利;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 ~ 2010)》则把这些权利肯定为记者的权利:"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只涉及记者的采访权利,其他权利则暂付阙如.这些差别,反映了我国新闻体制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信息获取权是信息时代社会公众的一项重要人权,信息获取权的确认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国际性人权公约、区域性人权公约、各国国内人权政策等不同层次的人权文件都将信息获取权确认为一项基本人权。信息获取权有着深刻的人权理论基础,社会公众的信息获取权应该得到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8.
继把“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之后,中国政府开始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和目标。4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以下简称《计划》),作为一种国家承诺,指出了未来两年人权保障的线路图。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的命运,取决于诸多因素,但评论员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评论员是评论的母亲。一篇评论虽然还要受当时政治形势、社会环境、群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评论也很难说是哪一位评论员独立完成的作品,但是,评论员作为执笔者,即使仅仅起草了粗糙的评论初稿,他即是评论的第一生产者。所以,研究评论很有必要研究评论员。优秀的评论员,是报纸的主笔、智囊、文胆。人民日报评论员范荣康在《新闻评论学》的序言中说:“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以后,检讨失败的原因,曾有这样一种看法:‘口权与笔权旁落,政权与军权乃不保,实为最主要亦最基本之因素。’这当然并不符合事实。蒋家王朝及其800万军队,是被人民解放军的枪杆子打垮的;单靠笔杆子,没有那么大的神通。当时的电台和报馆,绝大部分掌握在国民党手中,中国共产党的‘口权’和‘笔权’小得很。但是,就凭这很小的一点‘口权’和‘笔权’。我们确实战胜  相似文献   

10.
评论真实谈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那么,就当前社会上之问题发表意见的新闻评论,要不要真实? 新闻评论也要讲真实性。笔者认为,真实也是新闻评论的生命,它关系到新闻评论的兴衰成败。新闻描述事实,必须忠于事实;评论剖析事实,也必须合于事实。 新闻评论是论说文,观点和材料必须统一于文章的主旨,即中心思想。这种统一,即是以真实性为前提的统一。新闻评论的真实性,笔者认为具有五重含义。也就是说,新闻评论应具备“五真”,即“靶真”、“理真”、“情真”、“事真”、“述真”。 一曰:靶真”。 评论皆有“靶”。“靶”是新闻评论所针对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转型中以习惯、道德、法律为表现形态的社会规范,仍然应该是言论的准则,对于新闻评论产生重要的影响。新闻评论的一般性规范包括自由民主法治开放的精神,提倡自由民主的讨论,为受众提供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坚持国家利益原则;坚持公平正义平等的原则;坚持公共利益原则;坚持理性客观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12.
余刚 《新闻前哨》2014,(12):48-50
小评论,本文定义为篇幅在5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与篇幅更为短小的“编后”、“编者按”、三言两语的“点评”、一事一句话的微评论不同,小评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整个文章从标题、作者署名、正文直到相对独立的版面位置(专栏),具有完整的新闻评论体裁形式。这样的体裁形式,优越于那些必须依附于新闻作品的“编后”“点评”“一事一句话”等非完形评论,从而使小评论获得独立文章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3.
评论是新闻媒体的灵魂和旗帜。宁波人民广播电台充分认识到思想评论在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中的独特作用,在2008年、2009年年度工作要点中都明确提出:“加强广播评论建设,着力打造社会评议平台,做‘有思想的媒体’,办‘有观点的广播”’,在评论员队伍组建、评论定位选题、节目设置运作等方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广播评论机制,努力实现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与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张全  王冬敏 《新闻实践》2012,(11):38-40
乐清日报自2011年3月改版后,专门开办了评论版,每周三期。设有“乐清观察”、“经济走笔”、“众议”、“巷议”、“140字”、“画语”、“政论”等栏目。到今年8月底止。刊出评论版240多期,发表评论文章近1700篇,其中由本报记者、编辑和特约评论员撰写的本地评论310多篇。在国内县市报中属评论版刊出频率较高、系统性较强的报纸。乐清日报评论版的闪光点,在于对本土评论的操作。因此在读者群中建立了较高的公信力,也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徐丽芳  黎娇 《出版参考》2016,(12):28-29
没有反馈的行动就像闭眼前行,很快就会遇到阻碍.但这种“闭眼前进”的状态在图书作者和出版商中间却十分普遍,不少作者在追踪自己的书评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几乎不知道其他人怎样看待自己的作品:亚马逊(Amazon)和苹果iBookstore并不会显示该平台上所有的评论;Kindle只显示美国读者的评论在它上面只能看到来自作者所在国家的评论.而2016年7月成立的网站“评论捕手”(Ratings Catcher,https://ratingscatcher.com),就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以便为图书市场从业者们(作者、编辑、文学经纪人、出版商等)提供参考和便利.其宗旨是:为用户捕捉网络上有关其作品、产品的所有评论.  相似文献   

16.
“评论味”     
湖北日报一版《楚天论坛》的编辑,在一次来信中谈到,他们的论坛,要追求“评论味”。虽然他信中未阐明何谓“评论味”,但已使我感到新鲜。多年来,报刊上议论如何写好新闻作品时,多提“散文味”、“诗歌味”、“杂文味”,尤其提到写评论时,强调“杂文味”;提到杂文时,才讲到要防止“评论味”。“评论味”似乎不怎么受青睐。《楚天论坛》的编者却把“评论味”作为一种追求,效果如何,自有待实践会作出评价,但我对他们的追求,先要投赞成票。众所周知,评论是新闻家族中的一员,和重大新闻是孪生姐妹。要说“评论味”的话,首先,它姓“新”,注重时效性。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一闭幕,人民日报就发了社论《为经济发展上新台阶而奋斗》。三峡工程在人代会上通过,人民日报发了《贺三峡工程列入十年规划》的社论。这些评论都及时揭示了重大新闻的意义,给人以启迪、激励,发挥了新闻评论的特有作用。如果这些评论不是和重大新闻同时发,而隔  相似文献   

17.
张泰来  穆静 《青年记者》2022,(19):68-69
评论可视化指通过图、文、视频等多种视觉符号进行评论“融媒”表达。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各主流媒体不断丰富评论的可视化表达方式,让评论更加直观可感,更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本文以主流媒体可视化评论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评论可视化的“全媒体”表达方式、“全方位”可视化特点,以及可视化对评论生产过程和表达倾向性带来的影响、如何避免可视化带来的“陷阱”等。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开始了从“用事实说话”向“用观点说话”的评论风格的转变。本所研究的,是“用观点说话”的直接的电视新闻评论。章界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定义和作用。区分了电视评论员、时评嘉宾、主持人等电视新闻评论中的三种角色的地位和要求.并对电视新闻评论中媒体立场把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定义在我国,电视评论是伴随着我们电视事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年轻的新闻文体。它脱胎于报纸和广播的新闻评论,同时,又逐步发展了自己的电视特色,如出现了“电视讨论”、“电视讲话”、“主持人评论”、“口头评论”、“图像新闻述评”等具有鲜明电视特色的电视评论形式。电视新闻评论,作为电视评论中形式最常见、影  相似文献   

20.
苏蕾  蒋清 《新闻世界》2022,(11):51-55
新闻评论已经成为读者获取生态议题意见性信息的重要形式。本文基于影响力与原创性选取了2021年人民日报评论、新京报评论、红辣椒评论等6家媒体或平台关于云南象北迁事件的评论文章,运用话语分析方法,探讨新闻评论中生态议题的议题设置和话语策略。研究发现,该议题主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议题”“人象冲突议题”“北迁原因议题”建构了中国在生态困境面前勇于担当的国家形象,并总结出重叙述、重数据和重阐释这三种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