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庄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思想家之一,诸子生死观中庄子生死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生与死是人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不可逃避的自然规律,最为人们所看重,所以生和死是古今中外永远的哲学命题。而庄子对生死的看法非常深刻,深究生死的价值,希望通过对生死价值的挖掘,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生死,实现精神永生。庄子生死观历经千年依然传承,给了后人诸多启示,非常值得研究。本文将针对庄子生死观的境界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
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关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在理论上,庄子提出了生死一齐思想,甚至认为死比生更加美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又非常珍惜生命.在这一尖锐的矛盾背后,既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原因,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同一性.庄子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几乎贯穿了全书,不管庄子是等生死、齐荣辱,还是"两臂重于天下",其间既反映了他对所处时代的厌弃,也包含着他对人生的留恋.正是在这生死的矛盾之中,揭示出了人类面对死亡时的一些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庄子立足于"道"的高度观生死,得出"生"由道出,"死"向道归,生死"道通为一"的结论,从而让人们面对生死现实之时,能够体认到不以生死为忧惧的超然,一任生死、放弃分别"而照之于天",最终找到人生终极之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道生死哲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生贵生、生死必然和生死气化是儒、道两家生死哲学的共同观点。但在生死态度上,儒家重在乐生哀死,道家重在苦生乐死;在生死价值上,儒家重在伦理,道家重在自然;在生死超越上,儒家重在创造三不朽,道家重在体悟玄虚之道。  相似文献   

6.
庄子对于生死问题非常感兴趣。庄子齐物论和绝对自由精神的观点来自于他对生死问题的参悟。研究庄子对于生死问题的看法,方能读懂庄子哲学中很多看似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庄子生死观的研究一般遵循"超脱"生死的进路,而很少提到庄子在生死观中的"执著"思想。而在庄子的生死观中,执著和超脱存在着内在张力,不可偏废一方。因此,本文立足二者的演变和辩证关系,重新构建庄子的生死观。具体而言,庄子的执著内容经历了一个不断扬弃的逻辑进程:感性之身——"心不死"境界——道的境界;庄子的超脱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扬弃的逻辑进程:气化和物化的存在——齐生死的认识——道的境界。执著是从肯定方面演进的,超脱侧重于否定方面演进的,肯定和否定的进路都归于道的境界,道是庄子生死执著和超脱丰富内涵不断演进的契合点和最终归宿。可见,庄子哲学的生死哲学是向道而存在的哲学。  相似文献   

8.
生死问题既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重要课题。作为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注重从道的立场来考察人的生死问题,对生死哲学中许多重大问题都作了深刻、独到的阐释,从而把先秦道家的生死哲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这样说,在先秦诸子中,以庄子的生死哲学内容最丰富,涉及的问题最多,达到的境界最深。  相似文献   

9.
生死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境界,超脱生死实现精神自由。庄子这种以生死相通来反观现实人生的哲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生死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境界,超脱生死实现精神自由。庄子这种以生死相通来反观现实人生的哲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学说首先是用于修身,维护自己的生命和自由,其次才是治理国家。世界的残酷和无道使生存成为人们的最高理想;庄子哲学为人类个体生命飘泊的灵魂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庄子肯定人类的尊严性,老庄哲学开启了中国人的人格自尊观念。  相似文献   

12.
自由观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思想的精华所在,在伦理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情感追求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由历史上的隐逸文化及现象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13.
唐代隐士以庄子的自由精神为隐居不仕的基本理念,借鉴其相对主义的思想,坦然看待荣辱穷达,快意乐观的生活,以文化活动来充实其隐逸生活和自由心灵,从而使生命价值文明化。三教合一的社会风气,统治者对庄子的倡导,使禅宗也自觉吸收庄子的学说,以传播其思想。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天人关系学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人类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作为一种现代发展战略。是20世纪下半叶才形成的,但它的某些思想成分和渊源却可以在我国古代传统化中找到,其中《庄子》所倡导的天人关系学说,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庄子》的天人对兴举、人和天高度和谐一致的思想,能够启示现代人自觉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主张,以平等态度充分新生和爱护自然,更加理性地利用自然,同时深切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有意识地遏制科技理必珠过渡膨胀,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
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末文人正言诗是诗人追求娱乐的产物。东汉文人援引老庄的贵生及法天贵真的主张以满足其享乐需要,是产生这些作品的重要原因。在大胆吐露情怀的同时,这些作品与新声俗曲的不同是由愉悦感官到感叹人生,由缘事到缘情。这些特点又与庄子哲学的价值取向和思维特色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庄子哲学的特色和精髓在于他的小宇宙哲学。他所提出的“我与万物为一”及其独创的“心斋”、“坐忘”、“朝彻”、“见独”,貌似神秘,被有些人视为“唯心”,其实是打开人类灵性与智慧的大门,是对人类学的独特贡献,具有永恒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老庄思想博大精深,意在探究宇宙之形成、仅在于它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有益的理念和借鉴,归于恬静与充实。万物之本源、人生之真谛。老庄哲学的魅力不同时也使人类的精神从社会的重压下得到解脱,  相似文献   

18.
在庄子语言思想中,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现代哲学解释学意义。以解释学的某些思想为参照系,分析庄子语言思想中的存在论意蕴,可以澄清由于某些历史原因造成的对庄子思想的一些偏见,最终在语言的存在论意义的基础上,对庄子提出的“是非两行”这一重要思想的合理性意义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9.
在老庄道家哲学中,关于“道”这一范畴,老子和庄子的认识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老庄的天道观,从根本上讲,都是唯心主义的,他们认为“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在“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也有基本相同的看法。但老庄关于“道”的认识也有不同之处,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本体论,庄子则将“道”内化为心灵的境界;老子强调“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则追求精神境界的超升;老子的“道”玄不可测,而庄子的“道”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老庄“道”论之异同,对老庄后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美学思想以老庄的宇宙本体论和万物生化论为哲学基础,形成了鲜明的独特风格,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结合老庄哲学对其形美、德美、道美的美学思想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