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出了中国低碳经济模型管理与应用框架结构。基于宏观经济模块、政策分析模块、动态模块和碳排放模块对低碳经济模型进行管理。提出了低碳经济能力评价算法,该算法可以根据不同输入数据实现动态评价功能并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设定4种情景进行情景计算,基准情景、结构优化情景、政策情景和倒逼情景。在4种情景中,可以设定不同的年份,参考GDP增速,假定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通过计算得出指定情景下的低碳指标,以此确定是否达到低碳的结果。针对低碳经济数据进行数理统计,获得不同指标间的关系与变化趋势。另外,将基于低碳经济模型计算获得的数据与空间信息进行关联,可以直观反映不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状态与变化,为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提供技术支持。经系统验证,证明该系统能满足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模型GIS可视化与空间分析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展低碳经济,进行技术引进和创新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参与国际合作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低碳经济基础数据库进行了分析、设计与建库,数据库主要包括4类数据:"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社会经济人口数据库"、"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和"元数据库"。本文将低碳经济模型中的各种条件、指标与空间要素结合,利用GIS技术对其进行可视化与空间分析研究,在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低碳经济模型GIS空间分析系统,提供低碳经济模型可视化、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空间分布表达、趋势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功能。经实践验证,证明该系统能直观反映不同区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和未来情景类型,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与演化规律研究提供应用支撑,为环境决策和节能减排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前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主要来自于IPCC发布的权威且具有重要影响的系列评估报告。大多数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都是基于IPCC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做出的。但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不同的汇率选择会对IPCC报告中诸如减排目标的严重程度、减排责任的分担等情景模拟产生影响。SIKES情景对于汇率的敏感性需要对气候模型进行改进,同时也反映出气候变化的冲击不仅仅取决于气候变化本身,还取决于一国的发展水平。未来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会集中在气候模型的汇率敏感度分析,以及汇率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利用ArcGIS平台探究山东省碳排放演化格局,根据山东省各市2005年、2007年、2010年和2012年四个年份各市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化趋势,得出山东省碳排放总量未来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山东省能源-经济-社会-环境(碳排放)系统动力力学模型,运用VENSIM软件平台对山东省未来经济发展情景进行定量化动态模拟,研究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行方案。设置四种不同的发展情景方案,预测在不同情景方案下山东省低碳经济综合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情景Ⅳ模式下,山东省2020年经济发展规模、能源消耗量、碳排放总量、单位GDP碳排放都要优于其他三种场景下模拟出的结果,得出山东省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优方案,为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和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中国低碳经济影响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朝  赵涛 《资源科学》2011,33(5):844-850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涉及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技术开发与利用、居民低碳意识提高等众多领域。本文系统地阐述了阻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15个影响因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理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进而找出阻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经济粗放式发展、缺乏完善的低碳政策框架、居民低碳意识淡薄和缺乏低碳专业人才。根据关键阻碍因素,设定中国低碳经济发展3种情景--基础情景、低碳情景和受挫情景,定量模拟中国2050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预测结果表明未来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极有可能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波动,低碳发展对我国能源与环境建设具有多重正效应,低碳情景比基础情景在能源总需求方面下降了8.5亿t标准煤,CO2排放量减少了6亿t碳当量,煤炭占一次能源需求量下降到34%。  相似文献   

6.
城市节能与碳减排政策情景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悦怡  张力小 《资源科学》2012,34(3):541-550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其能源消费占据了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75%,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达到全球排放总量的80%。因此,将城市作为我国节能减排的主阵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借助情景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发展路径对城市未来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可能影响。通过构建LEAP模型分析基准(BAU)、政策(BP)和低碳(LC)3种不同情景下2007年-2030年北京市能源需求、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低碳情景下北京市能源需求总量预计2030年将达到88.61Mtce(百万吨标准煤),分别比基准情景和政策情景低55.82%和32.72%,碳排放总量分别比基准情景和政策情景低62.22%和40.27%,且在2026年达到拐点,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能源结构优化效果明显,低碳情景下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达到57.75%,高于基准情景和政策情景16.93%和11.25%;相比于基准情景,工业部门在政策情景和低碳情景下节能减排贡献率均最高,建筑和交通运输部门将在北京未来低碳道路上发挥出巨大潜力。这些结果将为北京市未来能源发展和建设低碳城市提供重要的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7.
倡导节能减排降耗,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全人类关注的话题。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在年初的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再次提出了今年要打好节能减排的攻坚战和持久战,要大力推进倡导节能减排降耗,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效率。作为能源消耗大户的民航企业,我们应主动担负起推进节能降耗减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核心提示: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是要做好节能减排降耗工作。  相似文献   

8.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源-经济-环境政策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期召开了"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能源-经济环境政策"为主题的第71次双清论坛。会议围绕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重要选择、全球实现控制温升2℃的目标各国面临排放空间不足的严重挑战、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等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凝练了该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不确定性下的决策选择方法和评价、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下的技术创新、转移和竞争的规律、能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及内在影响机制、低碳发展的规律性研究等,并就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中管理科学问题的综合研究、建设能源与气候经济的基础数据平台、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国内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严重局面,也面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缓CO2排放的严峻挑战.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根本途径和战略选择.因此,要积极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公平和公正的国际制度建设,积极应对全球低碳发展潮流下政治、经济、贸易和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化,国内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制定并实施煤炭等化石能源和相应CO2排放的总量控制目标和峰值目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能源体系的转型,顺应世界潮流,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跨越.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是具有科学支撑的严肃事实,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需,也是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巴黎协定》是国际合作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重要进展,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流共识。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目标,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不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要尽快实现低碳转型发展,发展中国家也要加快低碳创新发展。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了积极建设性的作用,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政策将不断强化和实施,从而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上游流域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芳芳  徐宗学  左德鹏 《资源科学》2012,34(6):1079-1088
黄河上游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然而,近年来黄河上游年平均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流域水资源情势造成较大影响。本文基于SWAT模型,研究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流域径流在未来两个时期(2046年-2065年以及2081年-2100年)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未来两个时期内,流域径流量呈减少趋势,且2081年-2100年时期的减少幅度较2046年-2065年时期大;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年径流量序列的第10和90百分位值(R10和R90)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出现在CSIRO-A2和INM-B1两种组合情景下;CSIRO模式下流域径流量最大,INM模式下最小,MRI模式居中;日径流量的第90百分位值(Q90)在所有组合情景下都表现出减小的趋势。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流域未来多年平均径流深的空间分布与基准期较为一致,即上游径流深较大,下游径流深较小;在不同情景下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要低于基准期。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环境与气候变化风险是能源经济系统面临的最重大挑战之一。研究能源-环境-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和政策设计的模型体系,被称为能源-环境-经济综合评估模型(IAM)。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IAM模型在分析能源经济系统的环境影响和气候变化趋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理论上支撑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政策目标。随着能源和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IAM模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模型现状和几个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蒋金荷  吴滨 《资源科学》2010,32(2):242-247
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发展低碳经济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发展低碳经济,进行技术创新成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中国未来的主要目标仍然是减少贫困、发展经济、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满足基本的人文发展需求是研制中国低碳经济评价模型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首先概述了全球CO2的排放特征,再对当前碳减排模型中不同模型的特点、存在问题作了阐述,并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对开发中国低碳经济评价模型涉及的3个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的关系,技术进步的内生化问题,发展中国家环境-经济模型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未来气候变化对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对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影响,本文根据IPCC的建议,利用新近建立的基于主体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详细分析了4种气候变化情景下鄱阳湖区1985-203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这4种气候变化情景分别为A1B(经济高速增长模式)、A2(区域经济多样化增长模式)、B1(引进更多清洁能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情景4(无气候变化模式)。在这些气候变化情景中,由于耕地的农业生产潜力差异显著,农户主体的收入和他们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决策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模拟和结果分析,发现气候变化可能有利于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自我调整。与A1B和A2两种气候变化情景相比,B1情景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更具环境友好性。  相似文献   

15.
《Research Policy》2023,52(2):104697
Climate change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problem to the planet which raises concerns from stakeholder groups about corporate commitment to climate change issues.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the effect of eco-innovation and climate governance on corporate commitment to climate change. We develop a unique measure for climate change commitment by considering four components, viz. whether a company suppor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3 on climate action, whether a company is aware that climate change can represent commercial risks or opportunities, whether a company reports Scope 3 CO2 emissions and whether a company sets a target for emission reduction. We measure eco-innovation by using a score collected from the Eikon database that reflects a company's capacity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costs, eco-innovation intensity measured as environmental expenditures over revenues. We also create an index computed as a composite score by totalling five eco-innovation proxies collected from the Eikon database that reflect companies' efforts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impact. Concerning climate governance, we focus on three proxies, namely the existence of an environmental committee, climate incentives and the existence of sustainability reports. Based on a sample of companies listed on the London Stock Exchange for the period of 2014–2020, we find that corporate eco-innovation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commitment. We argue that firms that adopt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efficiently control pollution and resource use and reduce their environmental impact are more committed to climate change. We also find that climate governance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commitment. We claim that companies that integrate climate change issues in governance can help address climate change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Our empirical evidence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ers and policymakers to promote the adoption of eco-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nd integrate climate change issues in governance,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corporate commitment to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way Dutch and French newspapers frame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annual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 The methods used in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framing of climate change do not allow for general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s. We conduct a quantitative deductive framing analysis on 257 quality Dutch and French newspaper articles between 2001 and 2007. Both countries' newspapers seem to frame climate change through mainly the same lens. The majority of the articles make reference to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non-)pursuit of a certain course of action and of possible losses and gains (consequences frame). Additionally, many articles mention the need for urgent actions, refer to possible solutions and suggest that governments are responsible for and/or capable of alleviating climate change problems (responsibility frame). Finally, the conflict frame was found to be used less often than the aforementioned frames, but more regularly than the human interest frame.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旅游业是全球变化影响下的敏感和脆弱的产业之一,科学分析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各种影响,提出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简要叙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格局与游客行为、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体系、旅游效益等5个方面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康西言  杨彬云  王鑫 《资源科学》2010,32(1):132-138
本文应用河北省沿海气象站1961年-2005年45年逐年各月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速等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各月潜在蒸散量,并应用气候倾向率、气候趋势系数、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各月气候条件、海盐生产季节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海盐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北省3月-6月和9月-10月是最适宜海盐生产的季节;海盐生产季节各要素的变化特征为: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为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和蒸散量均为减少趋势,并且这种变化趋势是显著的;蒸散量是影响海盐生产的主要因素,而造成蒸散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日照时数的减少;综合考虑,目前气候的变化趋势对海盐生产将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易兰  赵万里  杨历 《科研管理》2020,41(10):134-144
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同为中国面临的两大严峻环境问题,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变得越来越严重。在治理机制上,过去一直由环保部门和发改部门分而治之。随着相关治理工作的推进,分而治之的机制逐渐暴露出一系列政策重叠乃至互为掣肘的弊端,相应的治理机制创新也因此形成了重大需求。2018年,中国国务院实施机构改革,应对气候变化的职能被划转到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随即明确了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战略目标。建立怎样的机制才能切实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是政界、学界、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这项需求,本文基于对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和危害形式差异较大,但却“同根同源”的特性分析,阐述了两者协同治理的科学基础,提出了协同治理的机制模型,为我国有效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积极融入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体系打开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畜牧业和农业区域10个嘎查村102家农牧户家庭开展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分析了当地农牧民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农牧民生计的影响及其适应措施。结果显示,乌审旗农牧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极为脆弱。干旱是乌审旗农牧业区域最严重的气候灾害;气候变化对两个区域农牧民生计影响的脆弱程度不同;农牧民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但这些过程多数都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投入。限制农牧民适应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资金匮乏、技术缺乏或落后、水资源短缺;农牧民及相关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适应措施,但还不足以应对长期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