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加强榕台两地的文化交流、深化海峡两岸之间的联系,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联合台湾高校,于2014年4月23日在台北召开了第三届闽都文化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实践大学联合主办,海峡两岸近一百位专家学者参与了会议。到会的嘉宾有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汪毅夫,闽都文化研究会会长练知轩,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现任董事长张镜湖、校长李天任,台湾实践大学董事长谢孟雄及其夫人林澄枝、校长陈振贵,船政大臣沈葆桢、丁日昌、魏瀚的后人代表沈冬、丁远超与毛观岱。闽都文化研究会以会长练知轩为队长,组织了一批一流的专家学者到台湾参会,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闽南、客家诸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概况。全文分为三部分 :一、台湾境内闽、客方言分布概况 ;二、闽台闽南方言音系比较 ;三、粤、闽、台客家方言声韵调系统比较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后,福建沿海乡村劳动力通过亲缘关系大量出国谋生,他们大部分人在国外经商,把赚到的钱寄回国内,供养家人。这样就形成一个华侨农商群体,并造就一个以妇女、老人、小孩为主的消费型休闲农村。这种乡村在福建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福州市的闽安村就是其中之一。从剖析闽安村社会的变迁,可以了解当代农村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1895年4月17日,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台湾全岛等岛屿给日本,激起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 台湾人民得知割让台湾的消息时,“若午夜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台湾的官僚士绅在多次致电清政府反对割台不起作用后,即同台湾人民一起掀起抗日斗争。台湾人民在绅士丘逢甲、台湾巡抚唐景崧的领导下,宣告“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拱  相似文献   

5.
台湾人才政策对福建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分析台、闽人才资源及经济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人才资源开发是促进台湾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借鉴台湾人才资源开发的经验,采取积极吸引人才回归,加强闽、台人才开发的合作等措施,是全面开发福建省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渡海东征,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针对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人提出放弃台湾的错误意见,施琅上疏力主保留台湾,并屯兵镇守。施琅保台,主要是看重台湾的地缘战略价值,是为了加强海防,以保证清政府在东南沿海的长治久安。施琅300多年前提出的保台主张及其地缘战略眼光,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福建船政局的发展,为1874年清政府抵御日本侵略台湾的战略部署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物力支持,初步显示了清政府近代海军的优势.而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也触动了清政府对近代海防的重视,从而推动了福建船政局的进一步发展.福建船政局与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之间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8.
清代台湾土番社学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番社学是清政府针对台湾少数民族子弟创办的初级学校,在台湾存在了二百多年.本文依据清领台湾时期大量台湾方志、寓台官员和文人的著作和文集,对清代台湾土番社学的设置和影响进行进一步探讨,以期对该问题的研究有所补充和突破,.  相似文献   

9.
中法战争前台湾寓闽的行政建置逐渐显出弊端,不利于开发台湾本岛的资源,进行独立防务的建设和闽台防务体系的构建.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闽台战场的惨败,闽台防务体系所暴露出来三个缺陷,成为清朝统治者思考台湾行政制度变革的出发点.建省之后,省一级的行政建置从制度层面上解决了这些缺陷,总体上加强台湾的独立防御力量,抵御外侮,维护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10.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腐败的清朝政府向日本屈膝求和,于1895年4月11日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台湾、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赔偿军费二亿两白银;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一水相隔,唇齿相依,当割台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族人民群情激奋,痛斥卖国贼,反对割地。台湾人民对清政府的卖国行为,反对更为强烈,在《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天,台北民众“鸣锣罢市”,愤怒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台中、台南一带人民发出了“桑梓之地,义与存亡”的誓言。就在台湾人民积极准备抗战时,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悲愤抗议,不顾台湾人民的死活,竟电告当时  相似文献   

11.
闽都书院源远流长,已经成为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都书院于明清之际传入台湾并产生深远影响.清代台湾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闽都书院渡台山长、教谕的辛勤教学及其提供的教材、典籍.清廷治台213年间,设立的书院有61所之多,遍布岛内各地,大部分深受闽都书院教育宗旨、培养理念和教学方式之影响.清初台湾还是移垦社会,文化与风气较为落后,动乱频繁,只能以武力维持社会安定.台湾能从“武治社会”儒化为“文治社会”,书院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碑刻和文献等史料出发,探讨清代闽安水师在加强和维护闽台联系方面的表现。清初,为了对抗郑成功,清政府增派水师驻扎于闽安镇,并在当地修建了大量各种军事设施。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闽安水师派出班兵前往台湾驻防,各级军事官员也在两地间流动。这些军事人员,平时在台湾海峡内巡防缉拿海盗,往返两岸运送班兵、兵米和台湾所需要的饷银;非常时期,为了维护台湾的安定稳定以及国家主权,闽安水师也参与涉台的相关军事行动。从现存的一些碑刻中还可看到闽安与台湾的一些水师人员为两地的公益设施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陈创平 《文教资料》2011,(30):119-120
1885年10月清政府设立台湾省.刘铭传奉诏出任台湾巡抚。作为台湾的首任巡抚.刘铭传在抚台期间,在台湾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刘铭传在台湾推行洋务的优势所在,分析刘铭传在近代的洋务大潮中.在台湾推行影响深远的改革,奠定台湾近代化基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该论文是"清政府与台湾的土地开发"课题的系列论文之一.台湾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清政府的移民政府、民族政策、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对台湾的土地开发均产生深刻的影响.清领台湾之初,大部分土地控制在台湾土著、即所谓的"番族"手里,台湾汉民开发领域的扩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与番社"争地"的过程.台湾番族根据其汉化程度,有生、熟番之分,在清领台湾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清政府将生番视为化外之人,并将他们划在"界"外,不许民人越界私垦,以启衅端.但清政府的防番战略遏制不了台湾开发的步伐,清中期出现了大面积的界外土地开发,"牡丹社事件"之后,清政府看清日本企图侵略台湾的狼子野心,决定开山抚番,开发台湾东部及深山地带.本文主要论述同光以前,清政府的防番战略举措,它对清前期台湾的土地开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代福建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粮荒”问题 ,在其前期粮食市场不甚发达的情况下 ,主要依赖江浙漕粮及所属台湾府米谷的调拨协济而得以解决。漳泉地区因与台湾在地缘、族缘等方面的关系 ,在台米进口上享有特殊的政策 ,主要表现在“专拨”、“专买”制度上。清政府在这一点上 ,要求台湾官员突破地方主义 ,以全省大局为重 ,为台米协济漳泉地区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6.
主编寄语     
赵麟斌 《闽江学院学报》2014,35(4):F0002-F0002
“根索水而入土,叶追日而上天。”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诗句道出了海峡两岸一家亲的历史渊源和胞波情谊、今年4月于台湾举办的“第三届闽都文化学术研讨会”甫落幕,6月6日我校又喜逢全国首个“五缘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出于责任担当,敝任中心主任。“五缘文化说”创立者、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林其锬先生携一批著名专家学者莅会祝贺,并书赠“情结五缘创新学科,心系中华传承文化”对联以示祝贺,  相似文献   

17.
清代福建存在相当严重的“粮荒”问题,在其前期粮食市场不甚发达的情况下,主要依赖江浙漕粮及所属台湾府米谷济而得以解决。漳泉地区因与台湾在地缘、族缘等方面的关系,在台米进口上享有特殊的政策,主要表现在“专拨”、“专买”制度上。清政府在这一点上,要求台湾官员突破地方主义,以全省大局为重,为台米协济漳泉地区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18.
妈祖宫庙楹联从明代开始流行。台湾的妈祖宫庙最为密集,在宫庙楹联内容方面,具有强调与福建湄洲祖庙的神缘关系、反映涉台历史事件以及彰显妈祖神职和可贵品格等特色;而在修辞艺术方面,则具有多用与水有关的典故、巧妙集用古文成句和大量使用嵌字形式等特色。探讨台湾妈祖宫庙楹联文化特色,可从一个侧面加深认识台湾与大陆难以割断的深刻人缘、神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康熙22年(1681年),清政府平定三藩(指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尚可喜)之乱以后,东南沿海包括金门、舟山群岛等大小岛屿均为清政府所控制,中国大陆已完全统一。但在如何对待台湾问题上却出现了严重分歧。康熙皇帝反驳了错误言论,出兵收回了台湾。在正式出兵台湾之前,清政府一直主张“招抚”,即用和平方式收回台湾。清政府条件相当宽松,答应清军不上台湾,台湾居民不剃发,也不必穿清服;甚至还放宽到“称臣入贡也可,不称臣,不入贡也可。”实际上,允许台湾实行和清政府不同的社会制度,让它们高度地方自治。  相似文献   

20.
陈姓在台湾为第一大姓。陈氏子孙自居台以来,群英荟萃,人才辈出,多为国之栋梁,在诸多领域建树卓著,影响深广。经考证:台湾陈氏源于大陆,皆属中原陈氏后裔。中原陈姓在漫长的社会变迁史中,不断徙居他乡,其中大部聚居于闽,后经闽迁至台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