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心理学教授童伯均在电视节目里这样告诉人们:厌学现象是7至12岁儿童常见病,亦称“焦虑症”,常见症状是上学时感到痛苦、恶心、腹痛。产生焦虑症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压力太大,课业负担过重,动辄训斥;孩子交往少,心理承受力弱。童伯均教授建议,患有“焦虑症  相似文献   

2.
今年上海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已经降下帷幕,录取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曾被称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似乎已成为一条"康庄大道"。可考生、家长、教师们的"高考焦虑症"并未缓解,犹过之而不及。(《解放日报》8月26日)上海的情况如此,全国其他城市的情况也大同小异。高录取率,为何难解"高考焦虑症"?个中原由比较复杂,归纳起来,大约有两种:第一,现在不少中学尤其是  相似文献   

3.
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令人担忧,其中焦虑症、学校恐惧症、强迫症和抑郁症已成为侵扰学生的四大心理疾病。学习压力过大、家长的期望值过高等不良环境因素都可  相似文献   

4.
"高招"中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在高考招生过程中考生、招生单位、家长三者之间对彼此信息量掌握的一种不平衡状态。目前国内高考招生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有3种表现:考生对高校的信息不对称;高校对考生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家长对子女的信息不对称。化解该难题的措施包括3点:一是发展高等教育中介组织;二是建立详实的学籍档案;三是调解家长与考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一年一度的中、高考终于顺利结束了,考生和家长们都长舒了一口气。然而,诸如“等待结果焦虑症”、“落榜考生悲观低落症”、“中榜考生兴奋过度症”等“大考后遗症”却不请自来,在不少考生身上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危害性,应当引起社会、家长、考生的关注。“等  相似文献   

6.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临近了,孩子十年寒窗苦读,家长充满了“望子成龙”的期待。而一项调查显示,对考生而言,面对父母的过高期望,许多学生不同程度地感到疲乏、担心和厌倦。面对高考,考生不是一个人在独舞,而是和家长共同经历着考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是社会的个体,个体的心理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  相似文献   

7.
张淑萍 《教育》2011,(36):57-57
<正>今年和自己的孩子一同经历了高考的"磨练",我想每一位曾经有过高考生的家长更能深深体会其中苦苦煎熬的滋味。在高考的竞争中,少许孩子是快乐的,而大部分孩子都是很痛苦的。这种痛苦不是因为高考这种制度,而是来自我们家长、社会和学校给孩子的压力。作为一名教师和家长,我常常会想,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不是每个孩子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就算是成功了?  相似文献   

8.
本刊上期刊登的“向考试焦虑症说‘不…一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读者朋友的认可和喜爱。在高考中考相继结束之际,我们特邀其作者柏正宏医师谈谈孩子升学考试后的心理问题,希望能对广大家长及考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由于高考既是水平考试,又是选拔考试。较之其它考试,高考的几率要小得多。众人同挤“独木桥”,考生的心理负担加重,是可想而知的。就考试成败而言,知识水平固然起着决定作用。但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考成绩。下面就如何调整好心态,在高考中超水平发挥谈谈体会。 高考时,考生的心理状态因人而异,但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心理处于松弛状态,持无所谓的态度,考试时根本未进入角色;二是心理处于紧张状态,老师、家长对其期望值过高,考生间的激烈竞争,邻居的议论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考试“怯场”;三是心理处于稳定状态,大脑皮层兴奋度恰到好处,心理介乎松弛和紧张之间,这是最适宜高考的“最佳心理状态”。我们这里说的调整心态,就是要避免出现第一、二种心态,尽可能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到第三种状态。良好应试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下面给同学们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受诸多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影响,高考考生/家长常出现志愿选择上的失误。为了解和改变这一现状,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组织了对2003年应届考生及其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考考生/家长由于缺乏对大学,尤其是对专业的了解,相当一部分考生得不到科学的升学指导;从亲子比较来看,子女对个人事务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道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被大多数家长所忽视,这直接影响到子女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高考与统一高考之辩——兼与孙东东教授商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7年来,中国的高考制度没有进行革命性的改革,其根本原因 是诸多论者没有区分高考与统一高考。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几乎没有 人认为在教育或高等教育中要取消考试。很多人对现行高考的批评或批 判,实际上是对高考统一性的批评或批判。以"存在四大误区"为由所指责 的对象,应是统一高考制度而不是高考制度;高考不是问题,统一高考是个 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异地高考改革从实质上讲是教育公平问题,涉及多方利益,改革是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异地高考改革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是其产生的主要背景。时至今日,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呼声最高的地区和省份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但是仍未有实质性进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异地高考方案迟迟未能突破,面临着一系列困境,本文概括为资格认定难、利益平衡难、改革独行难和实施操作难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以基础教育阶段不同学校间办学条件差别太大为由,主张改革统一高考制度,转而实行分散考试,由各高校自主考试,这一观点在论证逻辑上存在缺陷。如此而为的结果是,可能严重加剧基础教育阶段现已存在的不平衡。在高考制度改革方面,目前迫切需要细致全面的调查研究和缜密深入的分析论证,尤其是要有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4.
高考改革的核心问题,不是要不要高考的问题, 而是以什么标准选才的问题,是以"考"为本还是以人为本。 以什么标准评价、甄别、选拔人才,关乎高等教育选拔什么人 才,关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关乎国人素质。要改革"分数至 上"、"认分不认人"的不合理、不科学的高考招生制度,建立 实施"既认分又认人"的更科学、更合理、更公平、更严格的 "三合一"(高考成绩+平时成绩+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5.
愈演愈烈的高考移民现象,实质是在当前高考监督机制和录取机制不完善情况下高考移民收益大于移民成本的产物。通过提高高考报名门槛、加大对教育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和缩小各地分数线的差距等方法,从根本上提高移民成本、降低移民收益,才是缓解、遏制考移民的良方。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的高考科目设置广泛,学生可按其兴趣特长自由选择;高考评分不以一次考试定乾坤,强调平时学习的重要性;高考方式灵活,不同的科目考试形式不同,突出学生的运用能力。高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为学生的公平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等,均值得我国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分析现有高考制度及其影响下的应试教育,阐述素质教育与基于素质教育理想的高考观,以温家宝总理关于素质教育与考核的谈话精神为指导,借鉴美国大学新生录取标准多样化的做法,提出了我国高考改革的若干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8.
考试与社会——以台湾地区大学联考为例(1954—20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内容与形式往往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的发展情形。1954年台湾地区大学联考制度的出现,一方面意味着当局有关主管部门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得以有效控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公平选拔人才制度的需求。在政治民主化与经济自由化的潮流推动之下,肩负为高等教育选拔人才的大学联考制度向自主化与多元化发展,以响应1987年台湾政治解严之后的社会需求。本文拟从考试的社会文化、社会正义及社会需求三个方面,以台湾地区的大学联考制度为例,说明这一制度如何以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方式影响台湾社会。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的不公平现象逐渐显现。通过讨论新课程高考的公平问题,主要针对新课程改革中综合素质考评的引入对高考的不公平的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探讨新课程改革是否为考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学角度看,"高考移民"现象并不只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集合了观念、利益及价值冲突于一身的社会问题。运用社会学冲突理论对"高考移民"现象成因进行深度追问与分析,可以认清各级政府、地方考生群体、"高考移民"群体之间存在的观念、利益、价值冲突,并通过转变观念、均衡利益、明确价值来缓解和降低冲突,达到防治"高考移民"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