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洪龙 《教师》2014,(16):126-126
正记得2013年听一位教师的《湖心亭看雪》,感触颇深。上课后,导入,介绍作者,背景介绍,学习课文,听说读写,有条不紊,都很好。最后教师让学生谈一下"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字。教师能够看到这个文眼,并且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的分析是好的,但是学生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很多学生答成了"喜欢美景""品味独特""与众不同",也有的说成了"有点‘傻’",  相似文献   

2.
<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此言辞浅意显,几近大白话,契合说话者的身份。他对主人家冒着严寒,踏雪履冰,前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无法理解,一个“痴”字真实地道出了舟子的想法。然而真的是“相公痴”吗?一、为赓续文化传统而痴迷张岱是谁?他出身于名门大族,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皆举进士,以书香传家。张岱天资聪颖,  相似文献   

3.
山水景物,总是撩人引兴。游有人,记亦有人。游者乐,记游亦乐。读游记而试解其中味,不亦乐乎。张岱的代表作《湖心亭看雪》,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景记游,又不是泛泛地写普通的游山玩水。作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借用文章结尾舟子喃喃的述说,可谓: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似文献   

4.
李颖 《初中生》2018,(2):44-46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①矣,余拏②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④,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似文献   

5.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似文献   

6.
日前,在办公室与教初四数学的李老师闲谈,他讲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一天,刚下了课,一位女生跑到我身边气喘吁吁地说:‘老师,你对我有看法。’我当时一愣,接着问她:‘我对你有什么看法,怎么会。’这个学生接着说:‘老师,你上课不看我。’‘上课不看你?不可能。’‘真的,我都数着,这两周14天上了16节数学课,你一眼也没看我。’这个学生说这番话时一脸的委屈。我顿了顿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没关系,只要您以后上课多看我一眼就行了。’过后仔细想了想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女生学习很差,两周前上数学课…  相似文献   

7.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 ① ,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 ,更定矣 ② ,余一小舟③ ,扔毳衣炉火 ④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 ⑤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 ,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 ,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⑥ ,客此。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注 ]:①崇祯五年 :公元16 32年。崇祯 ,明思宗朱由检年号。②更定 :古时一夜分五更 ,打鼓报告初更…  相似文献   

8.
[原 文]湖心亭看雪张 岱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矣,余拏③一小舟,拥毳④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⑤,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⑦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⑧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 释]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年号。②绝:断绝,这里是“噤绝”的意思。③ :ná,同“…  相似文献   

9.
我们班有个较认真的学生,他在《假如我会克隆》的作文中写道:“我想:‘假如我会克隆,我一定要克隆出许许多多的人体器官,让器官有病的人都换上好的器官。”’我在批改作文时,将“我想”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并去掉引号。没想到,作文本发回去后,这个学生找到我说:“老师,课文里‘想’字后面就是用冒号、引号的。”我说:“你说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是,你是否发现课文里有在‘想’后面用逗号的,有在‘想’字后面用句号的,也有在‘想’字后面用冒号的?”他不解地问我:“那‘想’字后面到底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呢?”我对他说:“这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具体的语境。”  相似文献   

10.
学生爱“挑刺”,因着他们的灵光闪现,我也乐在其中。学习巴金的《繁星》(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时,有学生质疑文章第一节第二句好像是病句:“……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密密麻麻”与“繁”应该属用词重复。是否可以改为“……我最爱看天上闪烁的繁星”?我赞叹并鼓励。学习鲁迅的名篇《社戏》时,不少学生问:“‘……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一句中的‘或者’‘也许’是否也是用词重复?”我微笑着说:“有理由吗?”孩子们来劲了:“《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或者’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或许’,而‘或许’就是‘也…  相似文献   

11.
教学生“会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次教育创新研讨会上,一位大学教授不无忧虑地说:“现在,最使我感到无奈的是,学生的脑子里没有‘问题’。不少学生在做论文前请教我:‘老师,您看,我应该研究什么问题?’这真让我无言以对。因为,虽然我可以指导他‘研究’问题,但我无法替他‘产生’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小木船》这篇课文时,我布置学生自己预习,然后让学生们质疑。预习后,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课文中‘小木船在地上,摔坏掉了’的‘摔’字和我在画书上看到的‘甩手榴弹的‘甩’字不同,是不是书上用错了?”另外一个学生说:“不是用错了,我看‘摔坏’的‘摔’与‘甩手  相似文献   

13.
<正>北宋时,有两个相公进京赶考,因途中遇雨,便跑到一座庙门下避雨。其中一个看到庙门上写着“文廟(庙)”二字,便信口念道:“文朝。”另一个听了后,端详了一会儿说:“这哪里是‘文朝’,明明写的是‘丈廟’嘛。”于是,两人就争论了起来。恰逢有个化斋的老和尚途经此地,听到两人争吵,便走上前去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相公说:“我们别争了,让化齐(斋)的老和尚来评评是非吧。”另一个相公却说:“老和尚怎能评出对错,还是把那两个字描下来,上京城去请教大诗人苏东皮(坡)吧。”老和尚问明原委后,就吟了一首“以错对错”的打油诗,来嘲讽这两个“错别字”不离嘴的相公。诗曰:  相似文献   

14.
一次语文课上,一开讲我便信手在黑板上写下了课文的题目:我家的小院,并让学生一齐把课题读一遍。这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说:“老师,您把课题中的‘园’写成‘院’了。”我疑惑地看了那位学生一眼,低下头看了一下课本,呀,确实是“我家的小园”!于是,我马上把“院”改成了“园”。这时,一个念头从我的脑海里闪过:这里为什么要用“园”而不用“院”呢?“园”与“院”有什么不同呢?何不趁此机会让同学们探究一番呢!于是,我对大家说:“这位同学观察真仔细,老师要谢谢他。可大家是否想过这里用‘院’可以吗?‘园’与‘院’到底有…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李清照名作《醉花阴》,讲到名旬“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我讲解道:“柳永说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所以‘衣带渐宽’,就是瘦了,正所谓‘减肤损肌,清减了小腰围’。大家看,李清照是不是这样呢?”学生肯定地回答,  相似文献   

16.
学生初读课文后,我照例挂出写有生字的小黑板,让学生小组合作认读、识记生字,我则走下讲台巡视。突然。我听见高千康小朋友和本组的同学嘀咕:“‘央’‘庄’‘案’这几个字我早就认识了,真浪费时间。”下课后我问他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吃饭时我们都看《新闻联播》。我早就认识‘中央电视台’的‘央’了!  相似文献   

17.
一个秋日晴朗的下午,我带领着学生在操场上训练队列。当我正严肃地训练学生的站姿时,一只“花大姐”落在我的衣襟上。学生一看,霎时乱成一团,指着我衣襟上的“花大姐”,惊恐地喊道:“老师,你看,‘花大姐’,‘花大姐’……”话音刚落,有的学生身子缩成一团,  相似文献   

18.
孙珂 《山东教育》2004,(16):10-11
寒假中,我布置给学生一篇习作:《激动的时刻》。新学期开始,检查作业时.我发现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放假了,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从老师手中接过家庭通知书.打开看时,一个大大的‘优’字映入眼帘,我简直有点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当确认这是事实之后,我紧张的心情一散而去。于是,我赶紧展示给同桌看.那样子真有点眉飞色舞……”  相似文献   

19.
杨晓青 《陕西教育》2013,(12):23-24
“萧伯纳说:‘我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时候,要比我出生的时候更关好。’我认为.所有热爱教育,愿意为教育尽力的人,都会有萧伯纳那样的‘希望’——有希望,就有‘可能’:有美好教育的‘希望’,就有美好教育的‘可能’。就有关好生活的‘可能’。赵文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形容自己的教育梦想.  相似文献   

20.
四年级下册第六课是新凤霞写的《万年牢》。学习这一课时,有个细心的学生问我:“老师,在第四自然段‘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一句中,‘甩的’的‘的’字应该是双人旁的‘得’字,我认为是书上出错了。”我认真地看了此段,当时发现学生的质疑不无道理,可是教科书会轻易出错吗?我及时表扬了他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并请他给老师留一天的思考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