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全球一体化日益加深、国际传播日趋发达以及国际舆论效应日渐凸显的数字信息时代,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来说,国家形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主观印象,国家形象反映了人们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性格特征、文化气质与行为方式的心理预设和认知判断.正面的国家形象往往使人愿意用同情、理解、和善的态度与方式去对待该国及其民众的信息和行为;而负面的国家形象则会使人们对该国及其民众相关信息与行为的认知和评价无形中带有刻板印象、排斥甚至敌意.所以,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它不仅可以增强本国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提高该国政府处理国内、国外事务的能力,同时还有利于争取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有利于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并增强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需求,中国与泰国各行为主体接触日渐频繁,政治体制的碰撞、经济组织的博弈、个人与团体的跨国经验型接触等,促使两国利益交织与延伸,与此同时,泰国社会近几年厌华情绪日见端倪,民众对中国负面评价渐增,针对当前中国在泰的负面舆论,大众传播机构可通过议程设置制定相关议题改善国家形象,修正泰国民众对中国的既有成见,以促进中泰两国关系更为亲诚惠容。  相似文献   

3.
国际新闻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即事实、媒体、受众不在同一传播平台,使国家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国内与国外断层的现象。一方面,受众、媒体(国外媒体)远离事实,导致国外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报道不一定客观真实,导致"他塑"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事实、媒体(国内媒体)远离受众,国内媒体对国外受众的调查不够,国外受众对国内媒体的信任不够,导致"自塑"的不给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国际新闻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时,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力争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影响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减少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障碍。  相似文献   

4.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2060碳中和"引发了环境议题下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转型.本研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推特中这一议题的传播图景和路径进行考察.在传播图景方面,本文总结出相关议题下的三种话语:在碳中和议题连锁效应的影响下,更具建设性色彩的科普和合作框架成为推特的主流框架,形成"长尾效应";以环境中心主义为核心的批判性话语则带来了海外网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与反思;更具负面色彩的对抗性框架则受国家间经济及政治议题影响较大.在传播路径方面,网络结构位置更加重要的"跨界式KOL"多为持正面立场的环保领域专业人士,显示出较大的"破圈"潜力;相比之下,政治人物及媒体虽然获得了较多关注,但其仅在小圈层内进行传播,影响范围有限.基于此,气候议题下的国际传播应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平台化世界主义进行转型.  相似文献   

5.
冯海燕  张莉 《传媒》2019,(17):75-79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中国主流媒体纷纷布局海外社交平台,并在短短几年内就吸引了大量粉丝。本文以编码解码理论为依据,以2017年新华社海外社交平台热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际受众的半结构式访谈,深入探究热帖与中国形象认知之间的互动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闻议题、说服策略和受众的中国知识水平是热帖“关注度”和中国形象“好评率”之间转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形象的不同维度具有不同的认知倾向——负面化的政治形象认知、两极化的经济形象认知以及正面化的国民形象认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为中国主流媒体进一步传播好中国形象提供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张建民 《当代传播》2021,(6):51-54,59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激化大变局的催化剂.建构中国对外传播话语权是个重要课题,从加强对外传播能力的角度,通过重大事件主动设置议题,取得传播话语权,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声望被视为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策略.从疫情期间美欧等西方国家关于疫情"甩锅"中国来看,有议题设置能力不等于掌控了话语权.话语权的建立是系统工程,它与议题设置、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盛楠 《今传媒》2016,(2):23-25
本文通过选取国际社交网站Facebook中People's Daily(《人民日报》)2015年1月1日至5月15日发布的所有信息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利用 SPSS 分析数据,试图研究其在国外社交平台中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结果显示,其新闻多集中在对国内新闻的报道中,且社会、文化、政治领域的信息最多,外交、军事、救灾类报道也很好地塑造了中国国家形象,但在传播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信息依然是单向传播,缺乏对社交平台互动性的利用、信息内容过于单一等.  相似文献   

8.
夏芳 《新闻界》2012,(15):21-23,68
本文以《纽约时报》关于2011年故宫失窃案的一篇报道为研究文本解读该报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显示,报道存在对中国的误读,文本作者通过不严谨的叙述,以及由于对中国历史知识的欠缺而妄加推测建构出一个不实的中国形象,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负面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进入了"文化中国形象"的时代,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议题.对此,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行动——从2008年的奥运会,到2009年展出国家形象广告宣传片,到2010年的世博会.然而,根据NBI (National Brands Index)每年给50个国家进行的国家形象排名来看,中国的国家形象排名基本保持在中游位置——2008年28名、2009年22名、2010年23名.[1]如此看来,中国的国家形象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而且是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0.
日本NHK电视台播放时间固定的国际时事类纪录片节目《DOCUMENTARY WAVE》最为关注的国家即为中国。通过内容分析,其涉华纪录片涉及领域最多的为经济和社会,其次为政治与环境。相关涉华纪录片在题材上大量关注了负面内容,叙事立场上看似中立,其实存在着政治倾向。经济领域方面反映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中国资本及人员流动等在国际社会上影响力日益提高的国家形象。而社会领域和环境领域则片面讲述了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社会问题多发及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形象。政治方面选择性地反映了中国基层选举、思想界、网民的网络表达等方面多种矛盾与对立并存的形象。《DOCUMENTARY WAVE》对中国形象的选择性反映与中国与日本的国家力量转换及日本媒体新闻价值观均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1.
唐婧 《今传媒》2016,(7):52-56
通过研究国外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对中国社会重要议题的反馈来研究中国国家形象,是互联网时代对外传播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媒体形态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德国民众对中国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要议题的认知也不仅停留在德国媒体报道的层面和深度.论文主要分析《时代》周报和《明镜》周刊网络版中2013年11月1日至2015年4月31日关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各层面报道后网络读者跟帖,并以此为基础比较网络读者跟帖与媒体报道中中国形象的异同.最后,从对外传播内容、方式、途径需更注重针对性的角度,提出精准塑造中国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媒体广泛使用隐喻以建构受众对他国形象的认知.本文选取2020年《纽约时报》新冠肺炎疫情议题涉华报道201篇为语料,采用MIP 隐喻识别机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该报在报道中使用隐喻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新闻现象.研究发现,该报主要通过战争隐喻:疫情是战争,戏剧隐喻:中国的宣传是戏剧、竞赛隐喻:国家抗击疫情是竞赛这三种框架建构了中国"鼓吹抗疫胜利""编造抗疫宣传剧本""竞争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形象.通过分析新闻话语中的隐喻呈现了该报疫情报道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旨在揭示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及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与目的 .  相似文献   

13.
清末到五四时期国内外的各种政治、文化和文学派别,出于不同的目的,主要通过纸媒描绘与书写了正面的与负面的两大类中国形象,并传播和扩散开来.在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剧烈的时代,这些中国国家形象的书写与传播构成了中国语境的一部分,并极大影响了社会与文化的变革,从总体上激发了民族国家关怀和以救亡与启蒙为表征的民族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通过对普利策新闻奖中的中国题材的历史梳理,简析在最为美国主流新闻媒介所欣赏的新闻文本中,中国国家形象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迁.研究发现,普利策新闻奖中的中国题材经历了一个从边缘、负面聚焦到理性批评的轨迹,相应的中国国家形象也经历了一个从被忽视、敌视到正视的转变.文章认为,这种转变,一方面是美国主流新闻价值观对新闻客观性的回归使然,一方面是一个更加开放、发达、自信的中国向世界展开胸怀使然.  相似文献   

15.
国际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环境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丽 《青年记者》2007,(14):19-20
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是一国公众获知外部世界资讯的主要通道,本文通过对国际主流媒体中近年来关于中国环境的报道的归纳,分析中国环境的国际形象,国际环境报道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以及如何重塑中国国家环境形象。  相似文献   

16.
贺小玲 《传媒》2018,(11):30-32
大学生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曾经是"天之骄子",现在则褒贬不一,甚至常与自私冷漠、奢靡、犯罪等负面字眼相关联.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的复杂化,使得人们更加依赖于通过大众媒介去了解整个环境和事物.这样,人的行为已经成为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映."议题设置"理论提出,媒体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即媒体的报道决定了人们想什么、怎么想.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差异成为国际社会各种冲突背后的深刻动因.各国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时都将包括国家形象在内的文化传播力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从而寻求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国家形象国际传播效果的普遍认同. 一、传播效应:国家形象传播产生的动因 以国家作为传播单位的国家形象的传播主体,在与其他国家的博弈中通过本国或国外的媒介信息传播系统,将能够代表本国形象的符号通过各种媒介形态传播至传播客体,并期望取得预期效果.在这一过程中,传播主体所希望传播到达的符号系统和实际到达的符号印象间存在一个传播差,也就是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基于认知结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性.造成这个传播差的原因众多,也成为各种不同国家形象存在差异的溯源.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掌握国外主要媒体制作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他者"眼中的中国,从而更好地为传播国家形象服务.NHK作为日本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媒体,长期以来高度关注中国,其制作的中国题材纪录片通过不同角度呈现了一个多样的中国形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印象.本文梳理并分析了1963年之后各个时期NHK制作播出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并尝试探索如何通过电视媒体更好地传播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9.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综合情况在本国及国外民众心目中的综合体现,是受众对一个国家的形象在理智与情感上的认知情况。媒介作为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并不是对于国家真实情况"镜子式"地再现,而是有选择的进行加工。同时由于跨文化背景以及既有态度的影响而对于媒体所传播的国家形象进行对抗性解码,例如我国2011年在纽约时报广场所播出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所取得的效果就很差。因此,本文将以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分析我国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传播策略误区,以及境外受众对我国国家形象所持负面态度的根源,并试图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0.
《华风新闻》立场相对独立,信源为多个国家、地区的多种媒体。因为自采新闻较少,在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时,对报道题材、议程的择选是一个主要的渠道。通过对政治、社会领域有所侧重,同时关照到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对华报道,《华风新闻》建构了一个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国际经济合作参与度不断提高的理性大国形象。同时,在对外关系方面,有时会呈现与利益相关国的对立关系,中国仍会被一些国家视作军事上的威胁,"台独"问题、"港独"问题比较棘手的负面形象也有所体现。社会新闻方面还建构了多种社会问题频发的中国形象,同时经济发展也总体有所放缓。这对我国面向海外华文媒体做好宣介工作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