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秀才  朱梦琪 《现代传播》2015,37(2):135-138
本文在分析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基础上,从微博的媒体属性与后现代文化等方面,探析当下中国构建微博公共领域的条件与可能。认为微博虽然具有形成公共领域的天然条件,但与真正理性、成熟的公共领域仍相距遥远,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未知的变数与可能。  相似文献   

2.
刘章蓉 《东南传播》2011,(9):128-130
微博作为新媒体中最具大众化的代表,不断影响着并建构着社会大众文化及其传播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微博的语言、传播特点,以及所处的文化环境等内容,从文化建构与整合的角度,探讨了在大众传播领域微博对文化语言、流行文化、媒介文化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微博的文化特性及传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林容  黎薇 《当代传播》2011,(1):22-25,34
微博是web2.0时代又一创造性产物.继饭否、叽歪、嘀咕等第一批微博之后,以新浪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掀起了"微革命",中国微博开始出现百家争鸣之状.2010年是微博进入高速发展之年.在此语境下,本文深入探讨了微博具有的迷你型、即时性、草根性、碎片化、社交性等文化特性及传播价值,并揭示了微博所处的困境,力图为中国式微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进入web2.0时代后,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相继出现,以准入门槛低、传播效果强等媒介优势,使大众有了参与公共讨论、管理公共事务的可能,因而被认为在信息时代重新建构了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但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均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演进为蓝本,且中国本土政治、文化传媒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让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基于此,本文从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中选取样本进行分析比较,分别总结了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中面临的两种困境:私人领域入侵公共领域,草根话语权缺失。由此,从公民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困境原因,得出中国当下公民社会缺失、公民参政意识薄弱是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问题原因。  相似文献   

5.
杨俊 《新闻世界》2011,(7):115-116
微博对于公共领域的影响并不在于它的传播方式和技术优势,而在于我们的社会是否有合理的制度设计和理性传播条件。本文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四个特征出发,试论微博对于中国公共领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丁文 《编辑之友》2012,(6):81-83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博客、微博这些在网络上新潮的词语也迅速为民众所关注并形成一股股网络洪流冲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依托互联网而发展的博客、微博为人们表达个性情感、共享信息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交流平台,尤其是以微博小说为典型的微博文学进入人们的文化创作及消费领域,并以势不可挡之势发展,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和探讨.本文就微博文学的产生、定义、特征、类型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继博客之后,微博在2010年迅速占领网民舆论市场,成为当下实践和学术领域的焦点。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方法,从微博认知、微博影响、微博反思以及微博发展等方面着手,对国内重要新闻传播学刊微博研究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当前微博研究的进程与现状。  相似文献   

8.
王红霞 《新闻前哨》2013,(10):97-99
玩微博早已成为一种时尚,而最近微博反腐呼声的高涨,更使“围脖”现象白热化。微博为何在中国如此盛行以至成为一种时尚?本文就此探讨微博时尚产生的原因、流行过程及群体心理,和微博作为一种时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为“微博”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由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制度,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与阿伦特、哈贝马斯等西方学者描述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传媒公共领域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微博的飞速发展,似乎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微博发挥了传媒公共领域在技术层面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批判性,削弱了传媒的政治控制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但可否就此认为微博是私人(广泛参与的受众)通过对话、协商与辩论形成了公共舆论,从而建构了现代传媒公共领域?本文以"微博约架"事件为例,从公共领域所要求的理性批判、交往理性、公共性、独立性等层面,揭示微博在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0.
微博不仅仅是一种自传播时代的社交媒介平台,也是一种重要的多维信息符号。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自媒体的发展,有着深层次的文化、政治、社会分化以及媒体转型等原因。微博的新特性形成了社会传播领域的特有符号。本文将以传播学的视角,从媒介话语、文化和政治三个维度,对微博的符号性及其象征意义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1.
李啟东 《新闻窗》2011,(3):67-67
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究竟什么是微博?微博是传统博客的一种变体,用户可以通过手机、E-mail、Web等方式向个人微博发布短消息,以140个字符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在中国,2009年8月,借助网站平台及名人资源优势,新浪加入微博领域,而进入2010年,腾讯、网易、搜狐,甚至连人民网也相继投入到微博的战火中来,一时间,"微博"成为网络的最热门名词。  相似文献   

12.
李南 《新闻知识》2013,(1):93-94
微博正以自己特有的"爆炸型"的传播方式,在社会发展领域、国家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传媒领域、互联网技术领域、经济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细雨般潜入庞大的受众群体,影响着、改变着网民的传统生存方式,推动着社会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微博的社会功能逐渐被人们开发、利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姜璐 《新闻世界》2013,(2):61-62
微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和创造了全新的信息空间,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良好平台。本文引入公共领域理论,在剖析公共领域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将微博置于传播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框架中结合一些微博事件探讨微博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理论研究往往滞后于传播实践发展,这在微博传播方面同样如此。虽然2013年中国微博传播发展有所寂落,社会化传播的中心逐渐转移到微信传播领域,但是这年中国微博传播研究却依旧喧闹,其研究呈现出一些新变化:首先,随着微博研究论文数量的增多和研究质量的提高,微博在新媒体研究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二,研究者在微博研究中采用大数据挖掘等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增强;第三,研究者对微博的观察角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微博在中国获得井喷式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依托于网络平台的虚拟公共领域。微博的传播特征和形态满足了其作为公共领域的条件和要求,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微博的公共性逐渐向现实延伸,推动了民间力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洪波 《传媒》2014,(9):53-54
正仅仅10年,中国当下年轻人最流行的问候语就由"今天你上QQ了吗?"变成了"今天你上微博、微信了吗?"以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在快速渗透进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各种新形态的社会文化也因为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而不断形成和演化。新媒体传播的文化特征及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归于"新媒体"的新兴媒体至少有30多种,如互联网、微博、搜索引擎、虚拟社区、手机等。在社会互动中,新媒体呈现出了其特有的文化特征。传播主体大众化,媒介赋权  相似文献   

17.
张漫忆 《新闻世界》2014,(4):149-150
本文试从微博高科技、新鲜原创、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网络特性出发,简要分析了草根文化在微博中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现状、特点,及其对大众文化的正面、负面影响。草根文化在微博中的迅速传播既可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又能帮助大众解决诸多实际问题,但同时也需要监管,以防出现因不实或不雅消息的疯狂传播而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总之,微博是一个由广大受众组成的文化传播平台,信息的集散交流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蕾  强月新 《东南传播》2012,(10):16-18
微博意见领袖的相关研究是伴随微博在中国的出现而兴起的。3年来,微博在公共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日趋明显,微博意见领袖的身影也出现在许多影响重大的舆情事件中,对微博意见领袖的相关研究数量呈上升趋势。本文对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研究进行整理分类,从发展、形成机制、识别、实证、引导与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微博及其意见领袖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微博作为新型的信息传播平台,凭借其庞大的应用群体,简单易用的操作模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信息交流方面为人们所接受并异常热捧,影响并改变着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微博文化,微小的只是形式绝不是力量。大众传播视阙下的微博文化正在改变着传统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本文在分析大众传播视阙下微博文化社会影响力的基础上,探讨了大众传播视阙下促进微博文化发展的策略,以期为发展微博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娄婷婷 《新闻知识》2012,(9):29-30,17
伴随着微博的诞生与发展,"微博公益"作为一个新的传媒领域正在逐渐地影响着微博人群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其发展势头之强劲、传播效果之显著、关注度之高都使得研究"微博公益"变得意义非凡。本文拟从微博与微博公益发展入手,探讨微博公益的传播特点,并对微博公益传播进行SWOT分析,提出一些对于微博公益发展的建议,期待公益性事业能够在微博这个传播平台上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