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红雁 《教师》2012,(18):12-13
德育是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历史与社会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老师巧妙地调制,能使德育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绝不显山露水,在无痕的意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无痕德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策划,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引发心灵共鸣。本文将笔者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如何追求无痕德育的一些感悟与同行们分享。  相似文献   

2.
顾志裕 《中国德育》2007,2(11):62-63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的迅速普及,给学校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挑战。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德育工作是每个学校都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利用网络进行“无痕德育”,也有人称之为“无意识教育”,因为受教育者是无意识地接受教育,而对教育者来说则需要有意识地精心设计。“无痕德育”体现了内隐学习的教育观。内隐学习即一种“自动的”“不易觉察”的并“对复杂规律敏感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本文力图分析如何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更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无痕化的德育渗透。文章从“无痕教育”的含义、理论依据及教学实践过程中,切实探讨了思想政治课中贯穿“无痕”理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这是"无痕教育"的真谛。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具有分散性,丰富性等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即渗透性,需要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张彬 《教师》2010,(27):13-13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追求一种无痕的境界,“无痕德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就会感受到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应该有味无痕、有心无痕、有师无痕、有爱无痕。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是“无痕教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余晓玲 《辅导员》2011,(15):22+32
"无痕德育"即不要生搬硬套,不要空洞说教,而要将德育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语文课由于它特殊的性质,自然而然地较其他学科更理所当然的担起德育工作的重任。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追求这种无痕德育的境界,让德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呢?  相似文献   

8.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是一种艺术境界,也是德育追求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大。"德育无痕,闪耀着教师的智慧与仁爱,充盈着平等、信任和默契,是融入生活的德育。作为德育工作者,在与学生和睦相处的日子中,要让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中学音乐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将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于中学音乐教学之中,并依托中学音乐教学的特点,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化境界。  相似文献   

10.
有痕德育情境的刻板呆滞,使德育效果时常事倍功半。德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探寻无痕德育情境的有效生成。本文主要探讨无痕德育情境的生成原则:德育动机真善化、德育目的隐蔽化、德育情境生活化、德育关系伙伴化、德育结果纯净化;无痕德育情境的生成策略:榜样示范、情境陶冶、学科渗透、活动浸润、网络交互等。  相似文献   

11.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见卢克谦《无痕教育:具有美学韵味的教育方式》)。无痕教育的提出,虽来源于德育领域,但其所彰显出来的人性化和科学性光辉足可以指导一切学科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2.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追求“无痕德育”,让学生在一定情景感染下,在活动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无痕”的德育教育。“无痕教育”有三个显著特牲:它强调教学顺应性.即顺应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兴趣爱好,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强调和谐性.即没有一丝一毫的强迫.而是疏导.让学生主动融入,自主地体验和感受;强调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效果.真正实现学生自觉的道德内化和行为转化.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和知识融合性较强的学科。在阐述德育自身所特有的基本要领和基本思想的时候,几乎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相关内容,且需要诸多知识的支撑。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只有运用各学科相关的内容去丰富德育的内涵,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德育才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关键词———无痕“无痕”是一种和风细雨式的引导,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品德生成。德育做的是学生心灵的文章,是塑造人的灵魂的精细工作,它需要和风细雨,需要自然而不强求。巧妙运用教学中的德育艺术和技巧,把德育自然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使之与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让学…  相似文献   

14.
有幸追随著名特级教师徐斌,一起参与《数学无痕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实践。在我看来,“无痕教育”体现着对学生学习的尊重与关怀,“无痕教育”预示着教学方法的圆融与通达,“无痕教育”代表着数学教育的追求与真谛。  相似文献   

15.
董良 《江西教育》2014,(3):16-17
有幸参加由特级教师徐斌主持的省级课题“数学无痕教育的实践研究”的探索与追求,参与课题的研讨和资料搜集工作,可谓一次难得的学习机遇,值得珍惜。在“数学无痕教育”课题的引领下,除了近距离地欣赏和领悟徐老师“追寻数学无痕教育”的教学主张之外,更让我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数学无痕教育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课题的实施,使得“无痕”从德育领域延伸拓展至学科领域,让数学教育在理性、严谨之余,更赋予其诗意灵动和一份浓郁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16.
有幸追随著名特级教师徐斌,一起参与《数学无痕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实践.在我看来,“无痕教育”体现着对学生学习的尊重与关怀,“无痕教育”预示着教学方法的圆融与通达,“无痕教育”代表着数学教育的追求与真谛. “无痕教育”,这是徐斌老师的教学主张,亦是他的教学思想与风格.翻阅古今中外一些大家的著作,许多文章或片言只语中都闪烁着无痕思想的光芒. 一、行不言之教的老子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德道经》一书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涵盖众多领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17.
德育“无痕”——走向生活化的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赖以生长的根基。生活化的德育把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它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师德示范、拓展德育空间,并关注儿童生活的整体性,做到德育“无痕”。  相似文献   

18.
"无痕德育"是思想品德课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学生行为规范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追求"无痕德育"的境界,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感染下,在活动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无痕"的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9.
张彬 《教师》2010,(24)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追求一种无痕的境界,"无痕德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就会感受到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应该有味无痕、有心无痕、有师无痕、有爱无痕.  相似文献   

20.
董良 《江西教育》2014,(8):16-17
有幸参加由特级教师徐斌主持的省级课题“数学无痕教育的实践研究”的探索与追求,参与课题的研讨和资料搜集工作,可谓一次难得的学习机遇,值得珍惜.在“数学无痕教育”课题的引领下,除了近距离地欣赏和领悟徐老师“追寻数学无痕教育”的教学主张之外,更让我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数学无痕教育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课题的实施,使得“无痕”从德育领域延伸拓展至学科领域,让数学教育在理性、严谨之余,更赋予其诗意灵动和一份浓郁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