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贫困,进入大学后,会产生各方面的不适应,表现出自卑、消极、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特点,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高校应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贫困大学生更要进行“心理脱贫”,积极调整心态,消除贫困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让人格朝着有益于身心、适应社会和完善自我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健康人格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统合是健康人格的本质特征,人格统合包含三个方面的统合,即自我内部的统合、自我与社会的统合,以及自我与自己实践活动的统合。人格统合良好的个体主要表现为客观的认知与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的生活态度与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社会适应,以及实践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与自我效能感。人格智能是实现和保持人格统合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结合对认同理论的当代意蕴梳理,通过对三例大学生典型案例分析,反思我国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现状。认同理论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自我认同是个体人格建构的地基,个体对自我角色身份的认同、对他人的认同,均立足于自我认同的基础之上。同时,在认同理论视阈下衡量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三个标准尺度,即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大学生优良人格,以及促进大学生人格的正向自我发展能力,并提出在认同理论视阈下推动我国大学生人格发展成熟与完善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人格与社会不适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章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进行了现实分析,介绍了就业者应具有的职业人格和社会人格(大五人格)的标准和要求,认为大学生就业不仅要关注职业人格,还要注重建立健全个体的社会人格,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人格标准和要求,才能摆脱“就业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关于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的德育思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和谐人格是个体组织好内部心理因素并且协调好外在关系的最佳人格,是健全统一的心理人格,也是善美相谐的道德人格,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大学生是高校德育的根本追求。然而当今大学生的人格冲突正从人格的“单面化”倾向、“知行分离”、心理健康隐患以及忽视外在关系的和谐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高校德育要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必须在德育实践中倡导审美化德育、树立大学生“我与你”的世界观、借鉴儒家“中和”教育理念,发挥其人格教育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6.
青年毛泽东人格思想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探求新知,追求真理的刻苦学习态度;“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与责任意识;积极向上,寓于进取的人生态度;做“身心并完”之人的成才观念;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以及重视“读无字之书”的求实作风。青年毛泽东人格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与塑造,影响大,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健康人格是艺术专业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但现实却不容乐观,表现出片面追求“自我设计”、“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等人格特征。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是艺术院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通过推进大学教育改革、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和加强艺术实践活动等途径,构建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机制,促进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健康发展,把学生培养成身心、智力、道德、情感和谐发展的人和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发展一直为社会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的人格素质情况,通过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责任感”、“自尊心”普遍较强;文理科学生人格素质差异明显,性别因素也影响人格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反映在综合力的竞争上,而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则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国家建设人才,其人格是否健康将关系到能否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格就是人的特点的一种组织,人格包括全面整体的人、持久统一的自我、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人格问题探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引进“人格”概念 ,有助于深化对人的素质以及素质教育的理解。从研究大学生人格的意义、成因、结构、特质入手 ,切实深化教育改革 ,有助于塑造大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11.
特殊教育教师人格素质的重要性。人格素质在教师素质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是教师整体的“灵魂”。特殊教育教师素质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人格素质;(2)知识——能力素质;(3)化——审美素质;(4)生理——身体素质。其中,人格素质处于教师素质结构的顶层.决定教师的整体素质的优劣。所以如此,是因为:1.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格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2.
自我同一性理论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观点,其主张人格的发展过程是个体对社会及团体价值的认同,是个体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自身生存理念的不断整理与整合。研究该理论有利于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思考大学生在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突出问题,因此,文章在分析该理论的发展、意义、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应注重职业化人格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鸣 《教育探索》2000,(11):78-79
一、职业化人格的界定  所谓职业化人格,是指个体在适应与发展社会职业肯定的过程中,由于将职业规范加以自我内化,所逐步形成的一定的人格模式。高职教育中的职业化人格是一种准职业人格。因为,在校受教育者还没有完全彻底地进入社会职业的生存状态,仍处于“书生意气”向“社会职业人”的过渡时期,他们担当的社会角色,仍保持着一种社会职业的“预演进行状”,实质上是由一种“非独立人 (学生 )”向“独立人 (社会工作者 )”不断转化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化”的过程中,重在其人格之中熔铸更多的职业意识、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规范…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引入“读者人格”概念,通过馆员在办馆理念与原则下的教育与服务工作,特则是工作细节,从个性能力、道德品质、责任义务等方面,培育大学生人格素质和读者人格.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人格发展与人格特点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和人生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风貌和别具一格的人格特点。青少年在此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其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性渐趋定型和完善;自我认识、自我检验及自我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又具有狂飙激进、变幻躁动、闭锁饰等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6.
人格是人的素质的核心和基础。理想人格是做人的目标,是对自身知识、能力、品质及职业理想等人格终极目标的设定。理想人格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格,是时代赋予的各种优秀素质在人身上的综合体现;是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和品格;是精神人格和道德人格相统一的和谐的人格。培养高职学生的理想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逐渐适应其社会角色,不断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适应激烈的学习竞争和就业竞争等,他们的人格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许燕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人格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大学生对自身群体人格特征的分析,得出了构成大学生核心人格结构的七个因素:敢为性,体现了大学生在思想行为层面的进取开拓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宜人性,反映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大学生的人格特征;道德感,大学生自我完善的品质,正性特征表现在正直、爱国、奉献、大公无私,负性特征表现在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开放性,体现了大学生聪明才智与朝气活力的人格特征;责任感,对大学生的!学习与未来职业有重要作用的人格特征:务实性,体现了大学生社会适应的人格特点;情绪性,是涉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七个因素在大学生不同的生活领域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由于过去道德教育的错位和目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青年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人社会主体文化建设、个体道德人格建设和道德行为规范等几个方面着手校正。  相似文献   

19.
《庄子·应帝王》中壶子对季咸的四次示相深深震撼了列子,使得他从得道之文而未尽道之实因而以道与世相亢,走向了个体人格的饱满状态。这一个体人格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消解个我知解,以浑沌与秩序、文与实的平衡统一,超越世间性意识在人、事、物之间造成的分别,在超越凡俗的同时又融入凡俗的日常生活世界,真正克服了“与世相亢”,这是其人格的“外化”,即在世间彻底融化了与世俗相对待的自我;另一方面,回归性命之本真,尽管外在世界纷繁复杂,但始终保持天真不散,雕琢的工夫是保持其天真的质朴,这是其人格的“内不化”。“外化而内不化”的个体人格能够“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当然,列子的人格与壶子的人格具有显著的不同,后者象征了政治性的明王,它关联着天下人的各得其得,而列子则是个体人格的自得与饱满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创新人格塑造途径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创新人格危机,分析其原因,提出了创新人格塑造的途径:改变传统的德育范式,从“接受教育”走向“创新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创新意识;重视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设置创新环境和机制;加强意志力和耐挫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