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文精神是当代基础教育变革的价值背景和追求目标。以下名词术语在教育实践中被赋予了坚实、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自主首先是对人成其为人本质的肯定。人生而自由,人生而就理就应自己作为自己的主人,人的一生不断寻求精神的高度自由、自主状态。人如果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人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和基本权利就没有被尊重和肯定。正因为自主意味着人自己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因而自己对自己负责,增加了生命选择的责任感,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提升、自我成全,使人生真正成为自己缔造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首先是对人成其为人本质的肯定。人生而自由,人生而就理应自己作为自己的主人,人的一生便不断地以“人的本然而应然的生命祈向”而寻求着精神的高度自由、自主状态。人如果不能自己作主,人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和基本权利就没有得到尊重和肯定。正因为“自主”意味着人自己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因而自己对自己负责、从而增加了生命所有选择的责任感,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提升、自我成全,使人生真正成为自己缔造的成果。自主还意味着对人的能力、潜质与差异的信任与肯定,意味着对在人的本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文化”的尊重与珍惜,意味着…  相似文献   

3.
如果撩开萨特哲学体系的术语与概念所组成的厚厚帷幕,用简明、通俗的话来说,萨特存在主义哲理的核心不外是“存在决定本质”与“自我选择”两大要义,即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在现实中,人进行自由选择,进行自由创造而后获得自己的本质,英雄的存在决定英雄的本质,懦夫的存在决定懦夫的本质,人在选择、创造自我本质的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由,也承当着自我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萨特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基本观点是,人作为存在者,是自为的存在、有意识的存在。在存在过程中,人进行自我选择,进行自由创造,而后获得自己的本质,即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是人自由选择的结果。萨特的自由选择理论不仅在其哲学论著中得到详尽阐述,而且在他的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形象、具体、生动而充分的展现。本文通过对《苍蝇》的赏析,分析了萨特自由选择理论的积极意义,认为萨特倡导自己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自己通过自觉选择的行动去模铸自己的生存价值,去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有助于人为获得有价值的本质而作出主观努力。同时,也分析了萨特自由选择思想的局限,指出萨特漠视个人和历史、时间的关系,脱离历史和社会孤立地研究人。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在其人生道路上,他们的活动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趋向和自由的范围等各个方面都是有一定的条件的。现实中的人的选择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一定社会关系内的选择。选择是有限的,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自由观从实践基础出发,抓住了自由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这两个主要方面,认为自由是社会主体在实践基础上达到的主客体的不断统一.自由是社会实践中主体的自由,实践是自由的源泉,是自由现实化的客观基础,是自由本质的确证,是理解精神自由的关键.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强调了实践过程中人的自我决定、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本质.实践是实现主体自由的现实手段,从而使主体自身成为自己活动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人的价值活动是指人的价值认识、价值评价、价值选择、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是从价值必然王国向价值自由王国发展的历程。人的价值自觉既是价值自由的动力,又是从价值必然到价值自由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价值自觉性,使自己在价值活动中逐渐取得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的自由,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人生制约     
人生追求自由 ,却受到历史的制约。历史的制约 ,是人生的必然。认识这种人生的必然 ,才能获得人生的自由。人生选择和设计 ,不能超越历史环境。人既不可选择自己出生的历史 ,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过程中 ,就无可避免地要受到历史的制约。且不要说人 ,连我们人类居住的星球 ,也不是可以任意所为的。因为 ,地球不仅是太阳的宠儿 ,也是太阳的居民。它运转得很快 ,日行八万里 ,但却不能任意运转 ,而必须受太阳制约 ,它不能作出超越太阳制约的选择。青年是时代的骄子 ,但在自我选择和设计时 ,却必然受到自身的和历史…  相似文献   

8.
一个时期以来,存在主义对喜欢探索“人生奥秘”的我国青年中的一部分,特别是一些大学生产生了极不好的影响。有些人把存在主义宣扬的那一套“他人就是地狱”、“人生是一场悲剧”等等荒唐言论当成“至理名言”,甚至崇拜自我、追求自我价值、自己设计自己,主张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以及绝对自由和极端个人主义。因此,认识存在主义哲学的本质,肃清其流毒和影响,也  相似文献   

9.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质,每个人都是在自我与社会关系中不断地实现真实的自我与可能的自我,在个人自尊与社会自尊实现的过程中,主动选择适合自己成长、发展与成功的道路。班主任应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与价值,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成经验的扩充与生长,围绕自我价值体验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对自己教育实践的改造。  相似文献   

10.
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因此,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以人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应当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由人类的自由、自觉本性的全面发展所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使受教育能够不断完善自我,调控自我,能够使他们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找到“感觉”,幸福地度过一生,而这样一种幸福从本质上说取决于一个人健全的心态,健康的体魄,社会责任感和获取不断学习进取的动力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人的自然、社会、文化和精神多重存在的生态结构,成就了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多重存在关系。在生态系统结构中,这种关系是趋向自由的。文艺生态审美在这多重自由关系中呈现着人的生态化的生命自由体验。在生态自由体验中的人类,能够从本质上认识自然,体认自然,能够真正地从生态意义上去体验人的生态性存在。  相似文献   

12.
萨特看到了人在任何处境中都是自由的,但他没有看到人在不同的处境下有不同程度的自由。他看到了人在任何处境下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他没有看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处境下有不同的责任。他认为人是他自己所造就的,他没有看到社会环境对人的本质的形成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哲学与人     
哲学从人的心灵深处护守着人的精神家园。人的生存与生活割舍不了哲学精神的支撑。哲学源于人对自然和人自身存在奥秘的惊疑 ,是对“自我”及其存在过程的积极自觉反思 ;哲学给人提供生存的智慧和关照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4.
实践的自由与美的范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作为个体的生存,从实践(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出发才逐步生成,而在实足走向创造的过程中,人们才不断达到一定的自由境界。正是人的实践-创造的自由使自然人化,人也人化,从而产生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对象之上就是美,而体现在人本身之上则是美感。人类的实践-创造的自由同样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和一个共时性的结构,因此,它不仅有不同的自由程度和不同的自由境界,而且还有自由,反自由,不自由,准自由等几个维度;与这些不同的自由给度相关便形成了美,丑,柔美,刚美,悲剧性,喜剧性,滑稽,幽默的相应的美的范畴,并形成各个美的范畴之间的过渡,转化,对应等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美的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5.
试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而"超脱"是其人生哲学的主旨,通过从自然、社会和欲望给自己造成的人生困境中超脱出来,庄子要达到他"逍遥游"的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最高境界,实现其"达人""至人"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6.
席勒的和谐思想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都是和谐的。“自然”比自由的涵义更广阔。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一样都要求自由和完善。“通过自由给予自由”,人既能处理好与自然的和谐,又能处理好人自身的和谐,那么人和社会的和谐也就自然而然了。席勒的和谐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休闲生活的创造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休闲作为一种现实的生活样态,充分昭示和实现着人的自我创造的本性。休闲是人类进行自我创造的境遇,从不同层面透溢着人类自我创造的现实性、直接性和无限性。休闲作为一种现实的创造性生活,标志着人类实践模式的转换,正引领着人类走出现实的发展困境.步入真正合乎人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交易型课程领导的基调是自私人性观主导的交易,利益激发教师的外在动机;转型课程领导主张人人智慧平等,每个人都是自我导引,合作共同体中的课程参与者平等地共同构建愿景。愿景的感召力量使组织众人一体,使课程领导充满魅力。  相似文献   

19.
赵俊华 《高教论坛》2001,(6):107-110
在以人的生命意义为主旋律的时代里 ,教育作为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的产物 ,其基本理论问题也应该随着人对自身认识的加深而深化其思想内涵 ,使之更符合人的需求。人是一个自觉自为不断成长与发展的生命体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重新审视人与科学的关系 ,建构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目的观 ,以适应新世纪人的本质发展对良好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是一个系统、发展、动态的审美范式,它以人的三重生命作为辩证逻辑起点,以人生命的精神的自由实现为最终日的。追求的层次不同,其精神实现就有所差异,有的生命,在这一层不关,但在另外的一层上看起来却非常美,这取决于人对自己生命的掌控、追问方式的不同。三重生命表现出来的芙,它们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共生,理归一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