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发球动机冲突对发球绩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验证发球趋避动机冲突对发球绩效的影响。实验通过发球指导语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24人)分离成趋大于避组和避大于趋组。按照排球比赛的最新规则,两实验组共进行15局排球比赛。结果表明:(1)在比赛处于优势时,避大于趋的发球动机有利于提高发球攻击性;(2)在比赛处于劣势时,趋大于避的发球动机有利于提高发球攻击性。实验启示,教练员在临场指挥时,应根据比赛的性质,指导运动员的发球决策,发球攻击性的大小主要体现在破坏一攻率,而不是发球直接得失分率。  相似文献   

2.
本针对运动员在足球罚点球时存在的趋避动机冲突进行了准实验,实验目的在于研究足球运动员在罚点球时其不同动机冲突,对点球命中率的影响程度。随机抽取相校体育系本科上级学生32名,其中特招足球专业的学生12名,其它专业学生20名(男17名,女15名),采用临场准实验的方法,将学生分成四个组,即高风险性趋强于避,高风险性趋避折中,低风险性趋强于避,低风险性趋避折中。实验结果表明:(1)当罚点球风险较大时,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编运动员运动决策风险问题问卷,以天津女排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讨正负信息呈现方式对运动员参照点的选取及运动决策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如下:框架效应存在于运动决策中并符合经典框架效应;运动员在赛点比分领先的运动情境中比赛点比分落的运动情境中更愿意冒险,运动员在局面为2:0和0:2时比局面为2:1和1:2更愿意冒险;运动员在关键平局和关键落后局,赛点比分落后的运动情境易出现"手软"现象,在正面框架下也容易出现"手软"现象。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青少年运动员内隐自尊、攻击性分别进行测量,探讨内隐自尊和攻击性的关系。结论如下:1)研究证实了内隐自尊效应的普遍性,无论男女,其内隐积极评价效应都十分明显,内隐自尊效应不存在性别差异;2)男女被试在攻击性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身体攻击性和愤怒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内隐自尊与攻击性总分、愤怒、敌对呈显著负相关,和生理攻击性、语言攻击性相关较低。个体内隐自尊水平越低,越容易产生愤怒和敌对情绪。最后提出了减少运动中攻击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以世界优秀乒乓球进攻型打法运动员的57场男单和50场女单比赛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赛观察法获得数据,采用多元回归结合通径分析的方法对优秀男女乒乓球运动员战术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乒乓球运动员战术因素的关系特征:1.乒乓球运动员战术因素的重要程度男女有别.发抢能力对男女运动员来说都是第一重要战术因素,接抢能力是第二重要因素.男子运动员的发球轮相持能力和接抢能力并列为第二重要因素,其重要性高于接发球轮相持,女子运动员接发球轮相持能力则是第三重要因素,其重要性高于发球轮相持;2.乒乓球运动员战术因素间存在交互效应,这种交互效应男女有异,各段有别,女单比赛的交互效应高于男单,主要体现在接抢、相持Ⅰ和相持Ⅱ三个击球段上,在科研和训练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采用攻击者、被攻击者图片和竞赛情境启动的录像片段作为实验材料,对60名运动员,使用3(启动水平)×2(图片特征)×2(测验类型)的混合设计,考察运动员内隐身体攻击性特征.结果显示:1)运动员的身体攻击性具有内隐性;2)运动员的外显身体攻击性比一般人强,而且外显与内隐身体攻击性相对均衡;3)外显与内隐身体攻击性的显露是有条件的,竞赛情境启动对运动员的外显身体攻击性有显著影响,但对内隐身体攻击性没有显著影响;4)内隐测量方法有助于我们对运动员身体攻击性有更深入的认识,有助于体育认知领域中深层次问题的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验运动员完美主义、自主和控制动机与体育道德取向之间的关系,并考察自主和控制动机在完美主义与体育道德取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 243名青少年运动员的完美主义、自主和控制动机与体育道德取向进行测量。结果显示:①完美主义追求对体育道德取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完美主义担心对体育道德取向有显著负向预测效应;②自主动机对体育道德取向有显著正向预测效应,控制动机对体育道德取向有显著负向预测效应;③自主和控制动机在运动员完美主义与体育道德取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完美主义追求和完美主义担心不仅对运动员体育道德取向产生显著直接效应,同时还分别通过自主和控制动机对运动员体育道德取向产生显著间接效应。持有完美主义担心的运动员更易形成控制动机,从而更有可能产生消极的体育道德取向;而持有完美主义追求的运动员更易形成自主动机,从而更有可能产生积极的体育道德取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探讨高校运动员目标取向和能力知觉对恐惧失败之预测力及其交互作用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360名来自台湾四所高校的甲组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0.03岁,皆自愿完成填写一组测量运动目标取向、能力知觉以及恐惧失败等问卷。结果:经由多元阶层回归分析,发现任务取向、自我取向和能力知觉皆能有效预测恐惧失败。结论:本研究认为当运动员的动机倾向愈强调努力、进步和精熟技巧或者运动员自觉拥有较高的运动能力时,这些运动员就愈不怕表现失败;反之,如果运动员的目标取向偏好以打败他人作为能力指标时,他们就会更恐惧输掉比赛或表现不佳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证券投资分析与决策是证券投资过程中重要的步骤。以往的证券投资分析与决策支持的方法的分析结论大多无法定量地衡量证券价格的走势的不确定性 ,忽略了个人对风险和收益的偏好。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概率模型的证券投资定量决策方法 ,可用于证券投资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该方法通过统计历史数据 ,在概率的框架下预测未来的证券价格变化的各种可能 ,对某一特定决策所产生的期望收益和风险进行评估 ,并通过优化个人的效用函数进行决策 ,解决了确定买入卖出点的问题。对比以往的证券投资分析和决策方法 ,新的方法用不确定的模型代替了确定性的表示 ,并且从个人对风险和收益的偏好角度进行了考虑 ,克服了已有方法的不足之处。本文进行了仿真实验 ,对证券涨幅概率分布和买入卖出点的决策进行了评价 ,实验结果显示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当今羽毛球混合双打比赛得失分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比赛中失分的比例大于得分;发球阶段和发球后攻守阶段失分比率高,接发球、接发球后攻守阶段、相持阶段和多拍阶段得分比率高。在得分方面,前、中、后场依次递减,前场和后场得分高于失分,男运动员得分能力强于女运动员。  相似文献   

11.
过度训练及其控制是现代运动训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乒乓球运动员与非竞技项目运动员相比,面临着更高强度的对抗、更激烈的竞争,因此,也更容易产生过度训练。采用晏宁(2003)编制的《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对100名乒乓球俱乐部运动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对乒乓球运动员过度训练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乒乓球俱乐部运动员已经出现了过度训练的迹象;在应激和恢复的8个因子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应激的4个因子上,未成年组运动员都高于成年组,训练年限"4年以上"组高于"4年及以下"组,"中专及以上"学历组高于"中专以下"组;在恢复的4个因子上,相反。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建国以来我国乒乓球技战术分析理论进行回顾,将其发展历程分为起步与探索、成型与深化、多学科综合、个性化分析探索4个阶段,深入探讨与剖析新时期我国乒乓球技战术分析理论,并进行理性展望。认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保持对“三段指标评估法”的不断探索,提高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研究的整体性和针对性,重视心理、单项技术生物力学特征研究,进一步完善和开发计算机视频处理系统,注意其他学科理论知识引入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发球前三板技术是中国运动员克敌制胜的法宝,为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取得好成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乒乓球大球和“无遮挡发球”的改革,我国运动员的发球及前三板技术优势不再明显。分析了各时期我国运动员的主要发球特点,研究新规则下乒乓球发球及前三板技术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与影响,找出目前我国运动员发球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为乒乓球教学与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参加第十三届残奥会的中国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自信心和成就动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认为:我国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更需要提高竞技水平,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对成就动机有更强烈的愿望。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培养和提高残疾人运动员运动自信心和成就动机的建议,旨在为我国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佳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根据运动训练学"项群训练理论",乒乓球、羽毛球项目同属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对同项群内的我国男子优秀乒乓球、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做两项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身高、克托来指数等,大多数指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主成分分析两项目的典型指标也有所不同.对他们的体型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为以后两项目运动员的选材和训练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群体特征对后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对运动员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以乒乓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界定了运动生涯与职业生涯的含义,分析了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在"运动生涯"期内的群体特征,如智力、运动损伤、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声望等,以及这些特征可能对乒乓球运动员后职业生涯发展产生的影响.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若干建议:创造"终生学习"的运动队文化,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在运动员"运动生涯"的后期,有意识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对即将退役的运动员进行正确的择业观教育.  相似文献   

17.
非赛璐珞乒乓球又称无缝乒乓球,它的兴起使原有的赛璐珞乒乓球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介绍了乒乓球球体的演进,对比了赛璐珞与非赛璐珞两种球的检测指标。根据不同打法运动员的试打体会分析了非赛璐珞乒乓球对各种打法运动员的影响,展望了非赛璐珞乒兵球应用后的发展前景,并对运动员在非赛璐珞乒乓球应用后的适应和调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竞技网球运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运用走访调研、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比较分析、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从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员的人口、国际运动成绩为切入点,分析研究中国竞技网球运动的管理体制、中国竞技网球运动员的训练体系、中国竞技网球运动员的保障体系、中国竞技网球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中国高级教练员的水平、科研水平等方面,阐述中国竞技网球运动现状,为发展对策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优秀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目前乒乓球运动和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对参加2005年全国苗子集训的乒乓球运动员106人的身体素质测试数据,结合专家调查制定了能够用于集训和比赛的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及其评价标准.该体系在方法学上是可靠的、可行的、能反映出我国优秀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可以为检查训练效果、制定训练计划和选拔运动员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奥林匹克运动与单项体育运动的发展历来都是处于矛盾中。通过文献查阅、数据整理与分析、观察等方法比较四大网球公开赛与奥运会网球比赛的运动员参赛动机,发现:多数职业网球选手在全年职业比赛的安排中,更加专注于参加四大网球公开赛,奥运会网球比赛参与动机不强;世界顶级选手在大满冠的网球成绩远远好于在奥运会网球比赛中的成绩;然而中国网球选手参赛动机以及少数国外优秀网球选手参加奥运会网球的动机强于四大网球公开赛。对奥运会承办方、各国参加奥运会网球比赛的运动员提出增强参赛动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