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根本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画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具有非常典型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谢赫的《古画品录》具体讨论了"气韵生动"这一美学概念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史的关系,认为"气韵生动"所揭示的是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它既适用于人物画,同时也适用于山水画;既可以用来指表现对象的内在神韵,也可以用来指创作主体的精神品格。因此,"气韵生动"说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和完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草书是书法艺术创伤中最具抒情写意意味的一种书写形态,字守中线是草书创作中单体结构或行气得以表现的基础,也是草书作品形散而神不 散的重要因素,通过字守中线法则的运用,草书的节奏、气韵得以产生;通过字守中线法则的运用,草书艺术的精神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3.
“气韵生动”是我国古代绘画批评领域的最高美学标准,它为传统绘画思想观念的变迁提供了丰腴的理论胚胎。从表现人物到表现万物,从表现客观事物到表现主题情思意蕴,成为中国画从创作到品鉴的囊括万端的带有根本性质的审美总则。“气韵生动”说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被不断的赋予新意,展示了中国绘画自身的演变规律及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4.
从价值理想和精神品格方面来衡量阳明心学,可以用"圣学"这一范畴来定义阳明之学。阳明"圣学"在主体性追求方面,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志和主体对物界的主宰与介入精神;在价值设计方面,阳明"圣学"表现为"立志做圣"的终极理想,在人生实践领域,阳明"圣学"又体现为煊赫的现实事功和强烈的济世品质。  相似文献   

5.
"气韵生动"这一美学命题,被前人赞为"千载不易"、"万古不移",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极大,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其涵义所指也不尽相同,魏晋六朝的"风神气度",唐宋的"格物传神",元明清的"笔墨气韵",盖一代有一代之精神。"气韵生动"在数千年的中国绘画当中一直被视为最高品鉴标准,这其中有其深刻的美学渊源,而传达"生命"则是体现"气韵生动"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6.
石涛的“一画”论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在中国美学史上影响深远。其所说一画是万物生成演化的根本法则。作为法则,它是充满灵气之法,自由之法,变化无迹之法。而其实质则是形神统一体、天人合一体、内在生命力及其表现统一体。石涛将其引申为审美创造法则,以指导人们如宇宙创生那样创造出活生生的第二自然,对中国美学理论建树甚巨。  相似文献   

7.
南田画学,博大精深,承上启下。他的境界论绘画美学思想既是对清之前中国艺术理论的继承和发扬,也对他之后的清一代绘画思想有深远影响,他的唾斥"摹古",推崇"情"、"意","静、净"为尚,追求"高逸"的画学理论,他那流荡的气韵、荒寒的境界、神气的标准、高逸的韵味的山水画境界,对后来清画家的山水品格影响深远!恽寿平的绘画思想受庄子影响之巨之深,中国古代画家中恐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庄子的艺术精神,融入了恽氏的血脉,化入了恽氏的画魂。  相似文献   

8.
论“气韵”     
张献林 《文教资料》2012,(18):109-110
画画实际上是在画"气韵",对象并不重要,它只是一个载体。"气韵生动"讲出了"气韵"的程度应该"生动",就是指画中万物的神态要能够达到鲜活而灵动的程度。变化和重复这两种方法的交汇使用是谢赫时代画家让所画物象神态生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注重“写意”。所谓的“意”就是“气韵”。那么,何为气韵?气韵就是客观存在于纸上的可以看见和感知的绘画的生命。所以,古今评画皆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从经常把非常优秀的艺术作品称为“传神之作”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中国画是多么重视艺术审美情趣,尤其是国画作品中的“气韵”。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融的道德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契合点一直被探寻。朱熹以"心之德、爱之理"释"仁",把标示情感之"仁"提升为道德本体,唯"仁"能承载沟通"天、人"的重任;以"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扩展了"仁"的主体指向为人和天地,凸显"仁"是"天、人"的终极价值表现;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彰显求"仁"为贯通万物的过程,践"仁"为"天人合一"的实现路径。朱熹的"仁"成为"天人合一"价值意义上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1.
"气韵"这一理念,最初是作为"气"与"韵"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分别独立存在于哲学领域。随后"气韵"从哲学领域被引入艺术领域。"气韵"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与文学翻译活动同样密不可分。将中国传统艺术的"气韵"理念与文学翻译观相结合,是我国20世纪翻译思想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文学翻译者应努力再现原作"文我为一"的生动气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艺术崇尚自然,讲究气韵神采、追求简易,变化的中和之美,表现艺术家主体精神和不屈的生命意志,这是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四个基本方面,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中国古典艺术的总的精神和风貌。  相似文献   

13.
从邓以蛰与徐复观对气韵生动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徐先生更注重从中国艺术精神的角度对气韵生动这一命题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考察和疏解,而邓先生更注重从中国艺术发展的角度把握气韵生动的意义和价值。前者将气韵生动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后者将气韵生动视为中国艺术之理。俩人对气韵生动的界定、理论基础及其创造都有不同的诠释和理解,而邓、徐二位先生释气韵生动之不同,可视为研究中国古典美学之不同路径。  相似文献   

14.
"气运"与"气韵"都以"气"为核心构成的新的复合型气范畴,南北朝时期,"气韵"作为全新的审美范畴开始运用于艺术品评。"气运"意蕴单薄,而"气韵"内蕴丰富,体现为形神的融合一体与生命的节奏韵律两者的有机统一,"气韵"的意义远大于"气运"。因此,不能以通假之名将"运"与"韵"相等同,进而将"气韵"的意蕴简单化为气之运化节奏和谐。"气运"与"气韵"有着本质差异,不能将其混为一谈,《续画品》中品评谢赫的原文应为"气运",而非张彦远转引之"气韵"。  相似文献   

15.
“画见大象,不为斩刻之形”是郭熙对山水画创作提出的一个美学命题,它要求山水画“体道”,表现自然对象全幅生动的气韵,强调形神兼备,创造意境,技法上要求笔墨浑融,虚实结合,从而表现大自然的生命精神,创造山水画的美。  相似文献   

16.
邹武生草书,是在当代社会行为极大变化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随着比赛书法、应酬书法活动的深入,武生增进了难的和智的功夫,彰显了积健为雄的生命意识,创造了恣肆奇拙的现代草书。人们将其草书的气韵格调称为武生功夫。武生功夫主要体现在武生心法上,即心领尚奇之风,心通恣肆之气,心随奇拙之变。  相似文献   

17.
徐渭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自谓吾书第一。其草书不受成法束缚,出于真情至性,可谓其悲愤人生的真实写照。通过与前贤张旭、怀素、黄庭坚、祝允明草书相比,可以看出:诸前贤草书之"狂"是有限度的、有条件的,虽狂放无边但法度谨严。徐渭狂草则感性居上,无视传统用笔法度,更加强化了艺术家的主观性,把草书艺术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8.
书法是一种表现心灵情感的视觉艺术,它蕴含着创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和审美感觉,所以古人就有"书为心画"的说法,在书法学习的精神"境界"以及"技进乎道"的过程中,"心画"思想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草书以极富主体创作个性的书法艺术形式美,体现了气韵、境界与精神的合一。他的书法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国革命道路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有着续接优秀传统和创新时代新风的文化意义。把书法的艺术精神与社会价值完美结合,提高草书艺术创作的传统审美表现境界,是毛泽东草书的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20.
"气韵"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中独特的命题。论文从这一美学范畴显示的人类情感深度具有的意境之美切入,探讨"气韵生动"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内涵和歌曲处理方法,从而总结出"气韵生动"的演唱之意境美,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全宇宙、生命的关注,要求歌唱要蕴含丰富的宇宙感、人生感,还要努力超越自我,灵动于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