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语文阅读教学由三者构成: 教师、文本和学生。本文所指的文本就是文字作品,即“课文”。阅读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文本并从文本中获得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说,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文本却经历了两次失落。  相似文献   

2.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展开对话的中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和效率。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学活动构成要素的学生、文本、教师都会影响到对文本的理解。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坚持从学生从自身的实际经验出发,结合文本的不同特点、对阅读活动的不同要求,并且适时合理地发挥教师的辅助和引导作用,才能最终实现对文本的有效理解。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阅读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说阅读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凸显个性呢?一、与文本“对话”文本是学习语文的依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离开文本的阅读教学,没有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的阅读教学,就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就没有所谓的学生个性的培养。要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真正成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  相似文献   

4.
韦建文 《广西教育》2006,(7B):56-57
阅读教学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对话”引入语文阅读教学领域之后通常理解为: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目前,一种“泛语文”甚至是“去语文”“非语文”的倾向仍弥漫在阅读教学之中。究其原因,这种阅读教学进行天马行空式的分析讨论,与文本渐行渐远,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有效阅读理解,最终还是教师替代学生阅读,学生接受教师的解读结果。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凭借,因此教师要准确地解读文本,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维就是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一、文本解读误区透视文本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文本既包括语言文字构成的教科书、课外读物上的文章,也包括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文本解读是指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材料的感知、理解、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话活动”。语文阅读教学应与时俱进,强调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须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渐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重观点、解释的碰撞、消解、转化,走向融合和升华,  相似文献   

9.
罗惠 《新疆教育》2012,(16):67-67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误读”情况时,教者对学生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会影响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误读”时,应采取善待的态度,给予合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10.
顾军然 《广西教育》2008,(19):55-55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误读”情况时,教者对学生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会影响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误读”时,应采取善待的态度,给予合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一枝白玫瑰     
入选理由:本案例的磨课改进过程强调了在阅读教学这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的准确理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钟小玲 《课外阅读》2011,(2):94-94,8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前奏,有什么样的文本解读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文本细读是提高教师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是阅读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从这一角度来说,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也就是对文本解读的全过程。细读是指深入地解读。“深入”,就是要入乎其内。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学识、阅历等对文本做深入的理解思考,慢慢走进文本,由词得言,由言会境,由境悟情,由情品味,把文本了解通透,从而领悟文本的神韵和魅力,实现文本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3.
针对教师以大量的讲解替代学生阅读的弊端,新课标主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和把握文本内容,注重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针对传统的“传话式”教学,新课标开创性地提出了“对话式”教学新理念,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以准确、具体获取文本有用信息为目的。而“阅读教学”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以及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感悟文本的表现形式,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教学中的阅读”和“阅读教学”有密切联系,但又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这里以《印度洋上生死夜》中的一个教学细节——三位老师对课文中一段话的教学为例,来说明教师应该如何理解与把握“教学中的阅读”和“阅读教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思路,而在“多重对话”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我们应抓住这一关键,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在教学中出现了文本缺席的情况: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够到位,学生缺少文本语言的玩味,文本解读不注重与作者对话,“边缘行走”式的文本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师提高自身的阅读素养,引导学生重视语言文字品味,引导学生平静地和作者对话。”几个方面落实文本的回归工作,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一定要保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教师阅读文本时应把自己当学生看,把自己当读者看,以自己的阅读体念为基础,以“让学生在每一节课提升生命的高度”为宗旨,教学生不能理解和感受的内容.阅读教学可通过寻找课核,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学习并获得新的阅读方法等方式把握阅读教学路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相似文献   

19.
何为文本?狭义的理解便是教材。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阅读教学中“人”的资源,那么文本便是阅读教学中“物”的资源。作为物的资源的文本,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度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特性。它具备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价值。因此,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对生成一堂高效的语文课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走进文本,实现高效的解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实践。  相似文献   

20.
李学海 《考试周刊》2011,(59):54-5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既不是个人独立的阅读行为,又不是教师向学生介绍文本文章,或讲解阅读知识与方法的单向信息传递过程,而是要在学生、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