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周军  李畅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5):514-516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等方法,利用丁俊晖成功的例子,针对我国"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弊端,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另一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类型--社会力量投资竞技体育,给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带来新的启示,为进一步加快体育职业化改革,实现竞技体育社会化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勇  常蕾 《体育与科学》2012,33(2):109-111
推动社会化发展模式是解决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瓶颈"的最佳途径,是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环境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行这项改革还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举国体制"存在的长期性、我国的经济基础还不很强大,没有形成成熟的体育消费市场、缺乏有效的组织"桥梁"、投资竞技体育的高风险性。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表明,国外竞技体育的发展绝不仅仅是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量变,它意味着世界体育发展过程中一种质的变化.国外竞技体育正沿着大众化、社会化和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发达的国家也形成了一整套与自身国情相符舍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印年代,在“缩短战线,保证重点”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对竞技体育进行系列的调整,形成了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发展模式的雏形;80年代,在竞技体育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的指引下,通过对竞技体育的调整和改革,强化和完善了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发展模式;9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模式的历程,极大提升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认为,中国竞技体育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职业化改革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的四个阶段(社会化、实体化、市场化、产业化)是一个统一有序的整体,必须考虑到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事实,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观与发展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肖林鹏  杨志勇 《体育学刊》2003,10(2):135-136
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观及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竞技体育发展观决定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竞技体育“赶超”发展观,竞技体育“优先发展”观及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7.
依据"为国争光"的目标取向,"赶超发展"的指导思想,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发展思路以及"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工作方针,我国竞技体育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先后采用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缩短战线,保证重点"、"适度赶超"和"集中双轨"几个发展模式.依据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实践及社会改革要求,未来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变革的重点应当是目标任务多元化、组织模式综合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运行模式市场化.  相似文献   

8.
试论“丁俊晖模式”金牌产权的归属与收益分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查找相关法律、政策、意见及科研论文,分析了当前"丁俊晖模式"(社会力量投资竞技体育)金牌产生的必然性;提出"丁俊晖模式"金牌产权的归属与收益分配的三点参考因素和两点立论依据,由此得出结论:"丁俊晖模式"的金牌产权归"丁俊晖"所有,所得收益也归"丁俊晖"所有.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投资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回顾了我国竞技体育投资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阶段特征,阐述了社会转型期竞技体育投资多元化的主要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提出我国竞技体育投资体系应由社会自治、产业经营、财政拨款、政府与社会结合等四种模式构成。  相似文献   

10.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SWOT模型,对比分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举国体制培养模式"、"温州模式"、"清华模式"、"丁俊晖模式"四种培养模式的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和Threat(挑战)。在评价"温州模式"、"清华模式"、"丁俊晖模式"、"举国体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