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似孙学述     
南宋目录学家高似孙的《史略》、《子略》等书,义项周密详备,图书分类已部分推进到第四位类,撰著过程中应用并进一步发展了郑樵的目录学理论,在当时鼎盛的私家目录中独树一帜。本文运用发掘史源、对比同类著作等方法对其学说、思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
刘向、刘歆是我国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校阅了汉宫室先秦至西汉的藏书,撰写了《别录》一书,成为我国图书目录学之祖。刘歆继承父业,在《别录》的基础上,对藏书作了分类,写成了《七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图书分类学著作。  相似文献   

3.
作为近代目录学的先驱人物,姚名达确立了目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打破了沿袭了两千年多的传统“七略”“四部”分类法,系统地研究了佛经目录,提出目录实用学说,在目录学研究方法上他注重图书分类、编目的重要性并提倡主题法思想。文章以姚氏的三本目录学专著《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中国目录学年表》为核心材料,对其目录学理论做一述论。  相似文献   

4.
我们现在一般所谓的四部分类法是指经、史、子、集图书分类方法。现存最早的一部以四部分类法分图书的目录学著作是《隋书.经籍志》。四部分类法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一、汉代:书目分类的开始首开目录学分类的当是刘歆的《七略》。《七略》是刘歆在其父刘向的《别录》的基础“总括群篇,撮其指要”编纂而成的。《七略》根据当时文化典籍的特点,在图书分类上确立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总括的集略除外)的六大部类。和后来的四部分类法相比,六艺略包括四分法里的经部、史部;诸子略即子部,兵书略与…  相似文献   

5.
王洁 《铜仁学院学报》2008,10(3):116-118
班固的《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它对《七略》中的图书叙录全部删除而代之以目录注释,这些注释对书籍的状况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除介绍作者、图书内容外,还反映存佚残缺、真伪等多方面的情况。这一方法开创后,图书的目录注释以此为端倪,在以后的目录学著作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四部分类法作为目录学家编制目录、类分群书的依据,居于图书分类领域中的正统地位,四部分类法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值得进一步的探究。《中经》和《中经新簿》作为较早的目录学著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两本书经历过传承之后,建立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通过史料进行分析,四部分类法起源于后来的《中经新簿》,而《中经》作为《中经新簿》分类的参考和主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七略》、《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是我国文献学史上的重要文献目录,均对我国目录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三者在体例因袭、著录、分类和创新等方面存在着诸多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8.
《隋书·经籍志》作为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一部指导学术研究门径的重要著作。它的产生标志我国古代书目四部分类法的确立,其对前代目录学既有继承与沿袭,又有创新与发展,实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宗旨。本文旨在从体例结构、分类体系,图书著述,条目记载等方面探讨《隋志》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志·艺文略》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性史志目录,其思想的精华和核心是"会通"的观点,与会通思想紧密联系的是他的"类例"原则.《艺文略》在著录内容上和分类体系上的两大突破,极大地丰富了古典目录学宝库,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宋朝是个辉煌的时期。目录学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新的进展。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目录学理论著作《校雠略》和数十部有名可考的目录书。现存最早有提要的私人藏书目录《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和最早的版本目录《遂初堂书目》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关于《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已有一些学者作过研究和介绍,然而,颇具特色的《遂初堂书目》却长期无人问津,这不能不是件憾事。本文试就《遂初堂书目》在目录学上的贡献做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11.
中介是存在于事物外部的、相对于两事物或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第三者” ,它只是在事物发生转变时才参与到事物内部 ,因而事物并不总是“一分为三”的。相对于事物之“一分之二”的观念划分和“一分为多”的实体划分 ,“一分为三”只具数字比附的形式而不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意义。  相似文献   

12.
萧岛泉的《杨献珍:共和国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第一人》一书,对于解决共和国历史上"合二而一"与"一分为二"论战这个问题有其别人不能取代的作用,他的著作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历史的复杂性,帮助我们穿过历史的迷雾,看到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一分为三"由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为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人类认识事物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认识和理论宝库中的瑰宝和精神财富。“一分为三”的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一分为三”的思想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是科学地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宋代说话”的分类,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根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分为四科,即:小说、谈经、讲史书、合生,这一分类方法有误,是鲁迅先生对《梦梁录》的误读所致。实际上"宋代说话"应该分为小说、说经、讲史书和商谜四科,“合生”从属于“小说”。  相似文献   

15.
“一分为三”是人类认识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西方哲学充满着“一分为三”的辩证思想。哲学意义上的“一”具有本原意义,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无任何规定性的存在。这与老子“一”相似。“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广泛的包容性和强烈的可变异性。“三”具有“类”的意义。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美德是一种适中”的观点,构成“过度、不足、适中”的“一分为三”模式,相似于我国孔子“过、不及、中庸”模式。“适中”是法律、自然、良心等。黑格尔提出了“正——反——合”即否定之否定的“一分为三”思维模式,并将自己的哲学体系划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这与中国哲学思想都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6.
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全盘否定是不对的,但全盘肯定也不对,应该运用"三分法"进行分析:有的可以直接继承,拿来运用;有的则要进行改造,才能加以运用;有的就要彻底抛弃,不可继承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对待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  相似文献   

17.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官修史志目录的开山之作,由东汉班固根据刘歆的《七略》增删改撰而成。《汉书·艺文志》中班固的敬儒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序文的撰写,以总序和《六艺略》《诸子略》和《诗赋略》的序文为例;在“略”“种”的排序中,班固将《六艺略》置于六略之首,把《易》放在《六艺略》之首,诸子各家中又首推儒家。在序文的撰写和图书的编次中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敬儒倾向,这种倾向既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又有其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庸是传统道德中最高的德行。中庸之道是一分为三之道。中庸与不及与过并立共同构成一分为三的行为模式,包涵“不及-中庸-过”、“小人之道-君子之道-圣贤之道”等等。  相似文献   

19.
事物的发展变化通常是按“一分为三”的规律运行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就是“一分为三”这一规律的具体反映。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要判断姓“资”还是姓“社”就必须掌握“三个是否有利于”;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步骤,就必须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20.
孝道思想是王岱舆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明清回族“以儒诠经”的第一人,王岱舆的孝道思想体现了兼收并蓄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特点。文章对王岱舆孝道思想进行阐述,揭示王岱舆孝道思想的二重性,并以此管窥王岱舆“以儒诠经”为伊儒两种文化交流与对话做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