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数学精神"与数学教育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数学理性精神为核心的“数学精神”,对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来说,是太重要了,然而,对于“数学精神”的内涵、特点、巨大作用和教育功能,我们又知之甚少.开展“数学精神”教育研究应将“基础研究”与“普及研究”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始终不忘数学精神的渗透和身教.  相似文献   

2.
“博”     
鲁蕾 《云南教育》2008,(1):71-72
作为唐朝霞老师的徒弟,我感到非常自豪。唐老师身上有一种精神,那就是执著于教育的精神——孜孜以求、不断创新、勇往直前、无悔奉献。这种精神,我们称为“朝霞精神”。  相似文献   

3.
吴友智 《师道》2003,(3):22-23
教育是把双刃剑,它具有培养或压抑创新精神的双重力量。我们如果冷静审视一下中小学教育的现实,进行“双重力量”的对比分析,便不难看到,长期以来教育中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大量存在,形成痼疾,构成对创新的阻滞和压抑。不是吗?我们的教育被太多的“标准化”统治了!且不说“标准化”的考试,就是本应该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也让教参一类“标准化”的东西来了个五花大绑,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笔者一次听一位老师教《皇帝的新装》。老师问,你如何评价文中的“皇帝”?学生答:“知错不改。”老师说:“不对!”又答…  相似文献   

4.
对老师的老师或者更久远的老师,我们应该怎样称呼?叫一声"太老师",看似有趣,实则庄重,因为其中包含了对教育优良传统乃至民族精神根脉的认同和追寻。《过去的教师》一书还原了"太老师"们的音容笑貌和精神思想,面对他们,我们感受到的是教育的绵延与神圣。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表层是技术,深层是精神。教育实际是“精神培植”,教育的本质即精神的塑造。是否培植和塑造了学生的精神,应是我们评判一种教育方式优劣的重要标尺。用此标尺来度量自学考试这一独特的教育方式,我们就会发现,自学考试的精神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自学考试具有巨大的精神价值。所谓自学考试的精神价值,就是自学考试  相似文献   

6.
对语文课堂的探秘是记沅止境的。对于窦桂梅老师的《珍珠鸟》一课及“主题教学”,孙春福、张康桥二位老师表示了肯定和赞扬(见本刊今年第1、3期),新颖的观点令人茅塞顿开。本期“争鸣”栏目的三篇文章,则是不同角度的质疑和建议。 感谢窦老师极具先锋精神的自我超越,感谢张康桥、王晓春、王玺玉等老师对“依赖”“追问到底”的较真精神。独立思考,是我们教学生涯和人生长途上永恒的路标。[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最好的礼物     
说到教学中的激励语言我们会想到什么呢?“棒,棒,你真棒”、“真聪明”、“老师佩服你”、“你真出色”、“你这种解法老师都没想到啊”……从激励的语言可以窥得一个老师的学生观.从激励语言的变化可以追寻某一阶段教育的某种精神内涵。在我看来,教育就等于激励,虽然这话有点武断。可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他老人家说得多完整与深刻啊!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教育即激励!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并不在经济层面,而在于我们的文化模式还没有转换,与现代工业文明相应的理性精神、契约精神、人本精神还非常缺乏。具体障碍表现在:(一)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使教育行为难以得到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教育是最具守成分的社会学科,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由于模仿自己的老师而获得的“遗传”性经验(核心是赫尔巴特教学思想)极端重视,因而形成对教育科学理论的本能拒斥。  相似文献   

9.
早就听一位老师说过,爱听于漪老师评课并且期望自己的课被于漪老师点评,因为她能切实地让你知道得失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去年,笔者听到了于漪老师对“民族精神教育与语文教学”五节课的点评后,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10.
于云和 《教育家》2004,(4):58-58
《人民教育》2003年9月刊在《杏坛百家》栏目刊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中英老师章《“蜡烛精神”过时了吗?》,读后颇有感想,谈一下浅显的看法,与石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2005,(1):14-19
怎样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不公平” 山西运城市家长:我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比较调皮,常常因纪律问题或同学问一些淘气的事,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我们很感谢老师为孩子付出的辛苦。最近儿子说,老师对他的批评“不公平”,而且非常生气,多次提到这件事。我们想,可能是老师因为忙,没有做详细的调查所致。但儿子的情绪也让我们想到,是否平时在教育孩子时,太强调公平原则,以致让儿子产生这样强烈的反应。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面对一些不太公平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12.
学生是人,是独立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要做到这些,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精神“贿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中小学开展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政治任务。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易县老区优势,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历史与传统教育之中,从培养造就四有新人的战略高度出发,本着对党对人民极端负责的态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线。  相似文献   

14.
“在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太必要,太迫切了。”许多老师这样说。但面对这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许多老师却不敢教,也不会教。性教育的成败,最主要的是取决于教育者的态度而不是教育的内容。相信教师都有能力查找相关的知识,但要用平和自然的态度讲出来,却需要老师首先能脱敏。譬如我们在过去把性教育一概叫做青春期教育。其实,青春期教育的内容包含很多,不仅仅在性的方面。为什么就不能直接叫做“性教育”呢?就在人们还在为这些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却不断表现出对性知识的渴求。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和获取性信息,而我们…  相似文献   

15.
读了《中小学管理》2000年第3期王永杰老师的《“惩罚教育”太悬》一文后,作为《惩罚教育有益》一文的作者,本人对该文有些观点不能苟同。王老师在文中引用了教刑一词,并举解放前打手心一例,把惩罚直接等同于体罚。这未免把惩罚教育认识得太偏了。  相似文献   

16.
论精神与精神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探讨“精神”的定义和人的“精神性”存在及其构成的基础上,针对当代教育的深层弊端论述加强精神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面对日益技术化和工艺化的当代社会,人们在发挥教育促进物质生产的作用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导,尤其要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的调适和精神信念的形成,这是当代教育走出唯功利主义误区的重要选择。此外,文章对“精神教育”与“宗教教育”的关系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以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精神教育”发展为线索,较系统地探讨了“精神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通过对西方“精神教育”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的追溯,指出了“精神教育”作为一个理论范畴或教育价值取向,与西方化发展相伴随,并一直推衍到当代。这一历史过程说明,“ 精神教育”不仅是教育的一种价值理想,更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论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例如,儒家先哲所倡导的“天下为公”精神、“博爱大众”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厚德载物”精神、“革故鼎新”精神、“居安思危”精神等等,这些都成为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贡献。值得我们大力发掘,好好继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9.
范老师借“修正带”事件教育学生做老实人,这当然是对的,然而他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呢?这是我们的希望。范老师处理整个事件的过程,其实就是告诉学生:“你们这么做是错误的,你们必须记住学生行为规范,必须改正。”这太简单了,基本上属于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20.
李工 《中学教育》2005,(11):23-26
就像一位美国汉学家所说的:中国人,中国社会都在鲁迅的书里。毫无疑问,鲁迅的思想、鲁迅的精神则是这笔遗产中最丰富的矿藏。因此,当我们关注“目前的教育”,讨论“做什么样的人”的时候,便不能不到鲁迅留给我们的“丰富矿藏”中寻找精神资源。[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