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震川文章的清人评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发掘了清代二十余家有关震川文章的评点,总结了归文的主要特点在于生活化、亲情化、小说化、平淡化,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肯定了震川文章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文章对清代否定震川散文的一些主要论点作了分析,认为归有光是中国散文从“官”本位到“民”本位、从“杂文学”到“纯文学”、从古代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先驱、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假如以此标尺来加以衡量的话,恐怕对他的评价再高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官制的因革损益纷繁复杂,主要经历了从“同制京师”到“食租衣税”、从“右武”到“重文”、由暂置到定制、以及宦官势力的消长四大变化,而每种发展变化均与封建统治秩序的自我调整、封建统治权力的内部再分配密切相关。掌握中国古代官制的因革损益及其发展趋势,有助于了解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变革与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3.
章罗生的论著《中国报告文学新论--从新时期到新世纪》采用复式的叙述结构、史论融合的表达方式,概括了中国报告文学“从冲突到融合”、“从两极到中介”、“从一体到多元”的发展脉络,提出了报告文学文体性质的“新五性”以及“审美文化复合体”的新评价。针对中国百年文学史重虚构而轻纪实的不公状况,论著重视“报告文学学”的建立,以呼吁百年文学史的“重写”。  相似文献   

4.
俳句是日本独有的诗歌样式,被称作世界上最短小的诗,中国日语翻译界对日本俳句的译介自上世界20年代开始,经历了从注重“形式”到转向“内容”,从注重“内容”到强调“意境”的跨文化翻译等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本土企业通过自身的实践、吸收国外先进理念及国内成功者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国本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演进轨迹主要沿着两个维度展开:一是管理手段维度,从“感情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趋势;二是管理理念维度,从“成本型”到“资本型”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统治台湾50年,为了维护其在台湾的统治和利益,其大陆政策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从50、60年代的“反共复国”、“反攻大陆”政策,到70、80年代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口号和“三不”政策,再到90年代初的“民主、自由、均富统一中国”的新大陆政策,直至主张“一中一台”,“一国两府”的“两国论”。本主要从上述4个方面分析了台湾国民党大陆政策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高职测绘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量学”最原始的定义是“测量”和“绘图”。从二十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以“3S”技术犤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简称GPS)、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遥感技术(简称RS)犦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和手段,使得传统的“测量学”正发生“质”的变革:测绘手段从静态扩展到动态,应用范围从陆地扩展到了海洋及外星空间,从测量的传统模式(即测量、计算、绘图),发展到了地球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存储、显示、应用的全信息化流程模式;作为主要产品之一的地图也由平面地图到立体地图到可“进入”地图到为“数字中国”、“数字区域…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关于“乡村中心”的思想是1930年1月提出的。而在此前后周恩来也提出了“乡村中心”思想,用词还更明确。从1927年底到1930年八九月间,周恩来从提出“农民割据”是中国革命的“特殊方式”,到提出“农民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是今日中国革命的主要特征”,到明确提出“现在中心是在苏维埃区域,不仅党是[有]政权的党,而且有红军、赤卫队,而且是要发展及于全国”。同时他倡议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局”,统一领导红军和农村根据地的斗争,并主动提出自己愿意到中央局工作,从而完成了他从思想到实践、由“城市中心”到“乡村中心”的思想转变历程。而且他从党中央领导的角度开始党的工作中心转变,因此更具有全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杜威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世界很多国家在诸多领域都有人对其思想进行过或正在进行着研究。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对其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这本身似乎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自1912年蔡元培首次“介绍”杜威到中国教育起,时至今日中国教育的“杜威研究”已历经90余年。在此期间,从“杜威引入”到“杜威批判”再到“重新认识杜威”,中国教育的“杜威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走了弯路。反思历史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教育既要突破以往以自身需要切割、肢解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框架,又要避免把杜威教育理论当成普遍真理“削足适履”运用于中国教育实践的操作模式,才能真正理解杜威和他的教育思想,中国教育的“杜威研究”也才能最终从“独白”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中期开始传入中国的进化论思想,直接导致中国思想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严复“取便发挥”的译述到改良派的“变法维新”,从鲁迅对进化论的宣传到孙中山主张的“改革”、“猛进”,从“五四”初期新文化运动代表者们对中国前途的探索,到他们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化立场。进化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从变易史观发展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卢卡奇不仅是一位现实主义理论家,更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形式符号美学家,其形式符号学美学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从“对立批判”到“对话论争”、从“不自觉”到“自觉”接受、从“多元解读”到“反思建构”的曲折本土化过程,建构了“现代形式悖论”“审美反映符号机制”“结构范式的总体性”“形式的历史哲学”等丰富的本土化命题,在多元、开放的文化现代性语境中,引导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走出了与形式主义文论敌视的误区,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符号学维度审思,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话语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吕凯 《文教资料》2006,(25):46-47
胡锦涛同志在新的形势下提出“八荣八耻”,主要从现实和历史的视角论证了中国公民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因此可见,“八荣八耻”有其历史合理性。如何从合理性入手,将“八荣八耻”贯彻到新的实践活动中去,也成为了中国人民面临的新的历史课题,本文对此也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3.
校对孕育于校雠和校勘之中,伴随着活字印刷而诞生。校对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和学问形成于西方印刷术传入、中国近代印刷业兴起之后。从校对诞生到20世纪80年代,它的主要功能一直是“校异同”。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校对文本和校对模式发生了变化,校对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主要“校异同”转而为主要“校是非”。  相似文献   

14.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力图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制定现代化战略。从“两步走”、“大跃进”到“四个现代化”,再从“三步走”到“新三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构想与部署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演进,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5.
书架     
《留学生》2013,(11):62-63
从“中国梦”到“出彩人生” 透视中国强国路,深度解读中国民众当下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作者从“中国正在走上强国之路”的重要历史时点出发,深刻剖析中国当下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一针见血地解读中国当下最受关注、备受争议的话题:从宏观到微观,从GDP到财政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6.
阙明坤 《教育》2014,(12):9-9
近年来,经济社会频频出现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信仰迷茫的现象,引起各界关注.从食品领域屡屡曝光的“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到医疗行业出现的“毒胶囊”“铬超标”“抗生素”;从面对他人生命垂危拒施援手的“小悦悦”事件,到大学生因个人争端不惜同室操戈向室友投毒;从学校评估作假、就业率注水,到学生考试作弊成风、教授院士造假;从韩国大妈怒吼中国式过马路,到中国游客在埃及金字塔刻字引来声讨;从国外一些人看不起中国人陋习,到网上盛传“中国国民素质全球倒数第二……”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7.
贵州瑶山是我国的贫困地区,白裤瑶经历了从“逃学”到“向学”的转变历程.白裤瑶“逃学”主要是由于生计类型的影响、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和长期贫困的影响;白裤瑶“向学”主要是因为政策的影响、价值观念变化的结果、榜样的激励作用.白裤瑶从“逃学”到“向学”的转变过程在中国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瑶山社会变迁与学校教育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从某种程度上阐释了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应该双向适应、双向滋养的关系原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不断的“量变”积累到“质变”的飞跃,即从萌芽到形成,由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合二为一的复合体,在中国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乡村式城堡阶段,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初,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这时“市”还没有出现;其二,城、市分离阶段,大致从夏初到西周前期,这时“市”虽已产生,但城的防御功能等与市的买卖交换功能等是各自分离、独立的;其三,城、市结合一体化阶段,从西周开始,城与市在逐渐有机地融合以后所表现出来的集合性特点与综合性功能日益显现,从而最终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表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从“中国式离婚”到“中国式相亲”,从“中国式插队”到“中国式治堵”……再到连日来热侃冷聊、快传短播的“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现象,是自嘲还是警醒?我以为:“中国式”现象,一半自嘲一半警醒.  相似文献   

20.
“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话语。本文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从我国社会文化与现实国情出发,着重从词源、文化意蕴、政治话语三个层次对“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展开话语分析。“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展现出我国特殊教育政策层层演进的历史逻辑,遵循从渐进到加速的逻辑演进理路:目标重点从“普及”入学转向“提高”质量,对象范围从“三类残疾”到面向“所有残疾儿童”,实践方向从重视发展格局走向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推进方式从“特惠”到“特惠普惠”并重,保障机制从“有限支持”到构建完整的“支持体系”。未来我国特殊教育将继续依托“强化普惠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特殊教育现代化的生成与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