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安乐哲、郝大维所译《道德经》为例,阐释哲学视域下的典籍英译研究. 首先,把《道德经》置于中国自然宇宙观的大背景中,以德与道的点域理论来解读道家的关联宇宙观,以把握哲学性典籍的本质属性. 其次,从关联宇宙观和过程哲学角度解读《道德经》的文本,并对其关键术语英译进行阐释,诸如"道""德""天""无为"等. 最后基于译文文本揭示安乐哲的典籍英译观,包括"语言群"概念的提出,动名词的运用、类比在哲学和文化翻译中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2.
亚瑟·韦利在翻译《道德经》时提出,哲学文本的翻译重在其思想内涵的传递,采用的翻译策略应该是“史学性质的”,是一种“文字翻译”。然而,韦利的翻译并没有摆脱前人的影响,尤其是基督教二元对立的超越观念仍然渗透在其中。通过考察五个《道德经》英译本中对“天下”一词的翻译,可以从中得见韦利的翻译策略和文化用心。  相似文献   

3.
《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具有完整逻辑系统的哲学著作,作品的第一章是老子大道思想立论的基石,对整部著作起了总纲的作用。英国汉学家Arthur Waley翻译的《道德经》译本常被作为研究老子学说英文翻译的范本之一。该文将Arthur Waley的《道德经》英译本第一章与原文逐句比读,分析译文翻译的出色及不足之处,指出译本注重还原《道德经》的历史文化语境并突出原文核心概念的哲学含义,认为在对文化典籍的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能偏离原文的文本含义和主旨精神。  相似文献   

4.
美国儒学家安乐哲基于过程哲学对《论语》重译,在国内外翻译界产生广泛的影响。传统的研究集中于在词汇层观察、分析安乐哲对一些哲学术语的处理方法,尤为关注词汇的过程化。在本文中,通过引入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搭建了一个更加完备的分析框架:过程哲学的思想→语言的过程观→小句的六种过程。此后通过实例分析揭示了安氏译本中动态过程相比其他译本更为常见,从而可以初步得出在小句层也体现了过程哲学的思想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瑰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推动作用。它是首部在中国历史上保存非常完整的哲学文化著作,是中国唯一在世界上翻译印刷的数量仅次于《圣经》的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力图真实反映当时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在对《道德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应从哲学角度对比《道德经》文化负载词的差异,借此来说明文化负载词在翻译发过程中呈现的多变思想,并通过对比五大类的翻译研究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差异,研究如何使《道德经》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更为清楚更为直观。  相似文献   

6.
重构原作的历史文化语境是阿瑟·韦利的《道德经》译本的一个突出特点。韦利以追求文本原初意义为目标,从社会信仰、社会状态、心灵修养和核心概念等方面重构了《道德经》所处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他为译本构建了历时和共时文化网络,凸显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内部视角,具有典型的深度翻译特征;但同时因为译者受自身社会历史语境的制约,其语境重构中也存在着错乱和拼贴现象。除去这些不足,其历史文化语境重构的路径和方法,对翻译研究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均具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邓林 《中学生英语》2023,(2):90-102
《道德经》多译本的存在使其核心术语翻译诠释具有多样性。本研究以理雅各和安乐哲的《道德经》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概念框架探析“道”的翻译诠释差异本质。研究发现,理雅各和安乐哲对“道”的“刺激意义”的感知水平相似,造成其翻译诠释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两者不同的“分析假设”或“移情”方式,而这又进一步反映着两位译者的跨文化翻译价值观差异。研究认为,公允地探析翻译诠释差异本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弥合差异,并为“和而不同”的中国经典文化外译观建构提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8.
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是翻译的一个重要标准和追求。《道德经》的英译本多达上百种,这些翻译中,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特别突出的所谓权威版本。在美国的翻译版本中,斯蒂芬·米切尔的译本算得上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所谓"流行",指的是其在翻译文学接受过程中受到大量普通翻译文学爱好者的欢迎。米切尔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对原著的忠实度并不高,且有相当程度的意译、改译、错译情况存在。他的最重要的翻译手法是将《道德经》通俗化和简化处理,这种翻译方法体现的是美国文化环境中的读者对中国这种东方"异域文化"的想象理解和自主阐释的尝试,在本民族、本土文化语境中对他者经典的重构。这一翻译作品为重新认识跨文化交流和典籍翻译,以及由此反观中国本土文化及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比较《道德经》与《圣经》养生思想,发现《圣经》归属于宗教的范畴,贯穿《圣经》中的养生思想是正确处理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而《道德经》归属于哲学的范畴,诉诸于心灵或理性,从养生的角度可以理解为:道法自然、柔弱处上、培养德行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安乐哲儒学大家"翻译中国"项目谈起,阐述了中西方两种不同语言体系及叙事方式,提出了翻译中国哲学的三点基本理念和相应的翻译方式,进而指出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哲学、用中国话语翻译中国哲学是译者所秉承的翻译宗旨.  相似文献   

11.
刘侠 《文教资料》2014,(16):46-47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思维与认知的方式。老子在《道德经》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以构建其哲学思想体系,其英译本备受关注。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道德经》原文本及韦利和辜正坤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探究国学典籍中概念隐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廉政观构建在辩证法与宇宙论的哲学基石上,《道德经》以事物的差异性为基石,阐释了包容性行政的理念.《道德经》廉政观体现出从"道德修持"到"为政导向"的转变.寡欲情操下的廉洁政府,慈爱品格的民本政府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高效政府成为《道德经》廉政观的核心内涵.《道德经》廉政思想具有浓厚人文色彩,其廉政追求与当代廉洁、高效的政府建设多有理论契合.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是世界翻译史上除《圣经》外,译本最多的典籍之一。法国则是西方世界第一个回应其翻译召唤的国家。1842年首个《道德经》法语全译本的出版,带动了整个欧洲重新认识中国哲学家老子、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在此后的三个世纪里,《道德经》在法语语境下的传播,经历了以学术化翻译为开端、以大规模复译为发展、以跨文类衍生创作为特点的三大历史阶段,与目的语文化不断交流互动,生成了丰富的译本形态,成为中国思想、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我国许多经典著作被译成英文。英国著名汉学家詹姆斯·理雅各的《道德经》英译本是其中的一本代表作,译者采用大量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处理中西文化差异,保留了《道德经》的思想精华和行文风格同时语言表达标准地道,兼顾读者的可读性和欣赏性,是中西翻译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从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角度评析理詹姆斯·理雅各《道德经》英译本的典型例证及特点,探讨归化和异化翻译前的选择条件和翻译后的传递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论语》的英译本已达30多个版本。对于《论语》的英译,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论文将安乐哲译本与理雅各译本进行对比,对安乐哲译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道”是《道德经》所要讲述的核心问题之一,在《道德经》中共出现73次。对“道”的翻译关乎整个《道德经》的理解,圣以不切,其始也差之毫厘,其终也必谬以千里。读者是译作的阅读主题,是译作的直接承受者。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角度考虑,“道”的翻译最好采用意译法。  相似文献   

17.
以老子《道德经》为出发点,从其核心概念"道"体现的模糊思维论述开去,集中说明老子哲学中的模糊思维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和对人内心永恒、美好、至善的作用,从而阐释中国哲学的深刻性和模糊性特点,以期能在《道德经》研究方法和角度上有所创新,丰富《道德经》和老子哲学的学术研究,体现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求真求善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基于描述翻译研究的方法论视角,研究小说《二马》中文化词汇的英译策略,手动提取原文中的汉语文化词汇及其译本中对应的"翻译",形成平行语对并进行数据统计。研究发现,译者使用到了八种翻译方法,总体上倾向于采用文化替换类翻译策略。译者在翻译方法上的选择主要受历史文化语境和文内语境的制约。此外,汉语语言系统的特殊性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文化词汇的英译。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语言文化的进一步交流,零翻译已被运用到各种文体的翻译中。安乐哲《论语》哲学词汇的荚译采用零翻译,体现了译者试图通过陌生化效应引发读者关注《论话》异于西方的哲学表达方式,是对读者动态接受潜能的尊重。同时译者利用序言、附录、超文本和译文把握了阐释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20.
张江云 《海外英语》2014,(18):162-163
《中庸》英译本层出不穷,通过横向对比三个译本的重点篇章译本,从翻译方法入手,分析理雅各、辜鸿铭和安乐哲/郝大维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为中国经典著作的英译及鉴赏提供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