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1989年8月1日至5日,中国蒙古史学会召开了明代蒙古各部落专题讨论会。来自北京和内蒙古的有关高校、科研单位、图书馆的26名同志参加了会议。这次小型讨论会围绕专题展开争鸣,对问题的研究比较集中和深入,使大家获益颇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一、辉特有人认为辉特是察合台、窝阔台后裔及其所属部落的泛称,中亚帖木儿汗是辉特人。多数同志提出反对意见:作为卫拉特组成部落的辉特,一直居于阿尔泰山以北,未曾西迁,它与察合台汗国无关,也不属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帖木儿汗的活动主要在中亚,有自己的世系,他不可能是辉特人;“大辉特”包括的范围过于广阔。  相似文献   

2.
明代泰宁卫部落经历了由盛至衰的过程,地域也因此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该部落自永乐再封开始,向往中原,以战或贡的方式渐次南下,大规模南下是在宣德时期。正统年间,其中心地域基本稳定在明边境。后期,泰宁卫的四至,大体上是西起锦义,东越辽河,北抵洮河,南及明边。  相似文献   

3.
从明代中期开始,大批东蒙古部落不断进入青海地区,形成以西海即青海湖为中心的“西海蒙古”,成为明代东蒙古一个重要分支。但具体来说,西海蒙古也并非由某一单一派系的的部落组成,各部落在不同时期实力上的优劣也不尽相同,所起的作用自然相异。本文所要探讨的哆啰土蛮部则是后期西海蒙古的核心部落,而且又在十七世纪初西藏教派斗争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亚的钱币和货币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是对伊斯兰征服中亚之后中亚钱币和货币制度发展的概览,下限是16世纪初帖木儿王朝的末期。作者将这一历史分为4个时期,即从阿拉伯征服到10世纪末萨曼王朝灭亡;11-13世纪初蒙古兴起前以喀喇汗王朝、塞尔柱王朝、哥疾宁王朝等为主的时期;13和14世纪蒙古统治时期;14世纪后期和15世纪帖木儿王朝和帖木儿后王统治时期。文章对了解各个时期钱币的铸造、发行、流通和相应的钱币制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泰宁卫和朵颜是明朝设立的以蒙古部落为主体的羁靡卫。明中期以后泰宁卫渐趋衰落,朵颜卫强盛,泰宁受朵颜卫控制,时间在明合德中蜞期,辽东边外地域亦遭其蚕食。泰宁革干帖木儿一系以联姻方式附属朵颜卫,后融合其中。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薄音湖、王雄教授经过数年努力编辑点校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 ,已于 2 0 0 0年 7月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辑录了隆庆 (1567- 1572 )至明末期间明人的著述共 34种 ,大体与第一辑 (明初至万历初年史料 2 5种 ,1994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衔接。这些著作或系统记录明代蒙古的发展历史 ,或叙述某些事件的原委 ,或详述蒙古社会状况、首领世系及部落驻地 ,或收录蒙古首领的书信表文 ,或图说明蒙边界形势 ,其中不乏著者得自亲历目睹的第一手材料 ,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该书…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北元”这个史学概念的下限只能到脱古斯帖木儿败亡而止。“蒙古”的含义既可指国家,也可指代民族。同时,分析了使用“明代蒙古”这一术语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这篇文章是要说明明史瓦刺传里的猛可帖木儿是什么人。我认为明史瓦刺传写得太简单了,它既没有把明代的瓦刺和前代的斡亦刺联在一起,也没有深入地谈当时瓦剌部的情况。开头部分只简单说“瓦剌,蒙古部落也,在鞑靼西,元亡,其强臣猛可帖木儿据之。死众分为三。”这就使治史的人发生困难。对祖国这个民族的发展不易有个全面的概念。目前经过清代资料的积累和外国所提供的一些资料,这个空隙是可以稍加填补的。  相似文献   

9.
包宾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9):110-111,118
十四世纪时期,察合台汗后裔秃黑鲁·帖木儿在阿克苏继承察合台汗国汗位。此后,秃黑鲁.帖木儿汗接受了伊斯兰教,并使十六万蒙古人皈依伊斯兰教,使伊斯兰教在新疆地区掀起了又一次的传播高潮。同时,秃黑鲁.帖木儿汗在接受伊斯兰教后,也借助于宗教势力恢复了汗权,达到了维护自己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正德至嘉靖中期是明代蒙古部落在青海活动的最初阶段。本文拟就这一时期在青海的蒙古部落及活动作一粗浅的钩稽,望识者指正。 一、最初进入青海的蒙古部酋、年代及原因 明代中后期为蒙古族重新开辟青海这块新活动天地的是蒙古右翼地区的封建领主亦不刺和满都赉阿忽勒呼(明人称之为“阿尔秃厮)。亦不刺这个人物在明代史料中都认为他是小王子(达延汗巴图蒙克)的丞相或太师,有些史料又作“亦孛来”。《蒙古源流》汉译作“伊巴哩。”根据目前学者们的研究,都认为亦不剌和他先前的两位蒙古著名人物加思兰  相似文献   

11.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在由大宁到南昌后,受到永乐至正统几代皇帝政治上的压制。但他数十年间积极从事学术研究,写出大量著作,涉及多个领域,其中不少明清以来一直有着很大影响,至今还有应用价值。朱权的学术个性也很鲜明。朱权其人和他的学术成果值得当代人重视并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2.
明代驸马都尉沐昕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是明代的勋臣贵戚,但《明史》、《明实录》等书没有他的传记。文章对沐昕其人其事和他奉命把总提调营建武当山工程,向朝廷奏报武当山"瑞应",宣扬君权神授的行为等作了钩稽、考证和分析;对武当山保存的沐昕诗歌和书法作品作了介绍和考述。  相似文献   

13.
明代云南卫所武职多因“洪武征南”或“洪武填南”入滇,亦有永乐元年(1403)京卫武职调入者,还有宣德、正统、景泰年间调入或定卫之靖难新官之裔。云南各卫约有3名、4名至7名、8名新官,整体数量不多但世袭职级较高,属于卫所中较有权势和地位的群体。与贵州等其他省区相比较,永乐时期几无新官调入云南卫所,应与沐氏与朱棣朝廷的关系及“云南兵”在靖难之役中的创伤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方政为明永乐至正统初年知名将领,初袭千户,又以靖难历功升都指挥佥事。永乐间,数从张辅等征安南。安南置交阯司,仍领兵其地,多有征伐。宣德初,明弃安南,政引兵还京师,系狱。寻复起用,备御开平、独石。宣德八年(1433年)以总兵官镇守松潘,十年(1435年)移镇大同。正统三年(1438年),将兵助沐晟讨麓川思任发,孤军深入,援绝战殁。赠威远伯,谥忠毅。  相似文献   

15.
明朝初年,为了稳定辽东边疆,决策者推行一系列有关的政策,吸引北部少数民族南下定居是其中之一.这个政策开始于洪武年间,经过永乐时期的发展和完善,逐渐体系化和制度化,它具体包括对少数民族各部落的招谕;供给南下定居者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保留官职并永远承袭;发给相当数量的俸禄;有到京师朝贡的特权;来去自由;由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等等.到天顺年间,这个政策基本上停止执行,但有些制度如官职承袭、享受俸禄、专门管理等等还在延续,直到明朝灭亡.  相似文献   

16.
蒙汉民族在宁夏地区的贸易活动始于永乐年间,这其中既有边外蒙古在宁夏进行的马市贸易和蒙古使臣在朝贡途中进行的贡市贸易,也有灵州“土达”与明朝进行的朝贡贸易。明中前期宁夏地区的蒙汉贸易是非定期贸易,贸易活动相当零星,而且完全由官府控制,民间贸易被严格禁止,因此,宁夏地区的蒙汉贸易长期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发展十分艰难。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明前期明蒙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明蒙之间的战争对宁夏贸易的影响很大;二是明前期宁夏边防获取战马有多种途径,而且战马供应基本得到保证,所以,明朝不敢轻言也不愿意在宁夏与蒙古发生往来联系。  相似文献   

17.
开平得名于明初设置的开平中屯卫,其初设于口外沙洲地区,后迁徙至现唐山市开平地区。但具体设立时间有永乐元年、永乐三年以及笼统的永乐年间等不同说法。文章运用古今方志等史料,分析出开平中屯卫设立于今开平地区的具体时间,并对其迁徙路线作新的研究考证,并阐述了明代两次移民对该地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朝初年朱元璋撤销了专司官府藏书的秘书监,对有明一代官家藏书事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然而从明初到明仁宗、宪宗时期,官府藏书事业并没有因此而衰败。究其原因,主要是明初大规模的图书征集,为这一时期官府藏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永乐大典》的编撰,客观上又对官府藏书进行了必要的编目和整理,使明初官府藏书的管理工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9.
宁夏镇是明九边之一,在明代的北部边防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它的建置时间有很多种说法,本文在综合各家说法的基础上认为:一个完整军镇的形成,既要有常设的军镇长官,又要有固定的文武官员系统和军事防区.以此为标准,考证出宁夏镇在永乐至宣德间开始形成,正德年间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20.
根据《宜兴县志》和《明史·选举志》的有关材料可以推断出邵璨最迟生于正统、景泰年间。在多个相关材料的共同限定之下可以断定《香囊记》大致写于弘治、正德间,即1495—1510年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